03.02 張自忠,山東省臨清人,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張自忠,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


臨清市是山東省的縣級市,由聊城市代管。臨清位於山東省西北部,漳衛河與古運河交匯處,與河北省隔河相望,是山東西進、晉冀東出的重要門戶,是京九鐵路自北向南進入山東省的第一站,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從市區穿過。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張自忠是山東省臨清人。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2014年9月, 張自忠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張自忠,字藎忱,1891年8月11日出生在山東臨清唐元村的一個官宦家庭。張自忠6歲入私塾就讀,3年後,父親張樹桂前往江蘇贛榆就任巡檢,把張自忠也帶了去。1905年,張樹桂因政績不錯,署理贛榆知縣,官晉五品。此時張自忠14歲,已長成一個英姿勃發且充滿正義感的少年。張樹桂見兒子長大了,又生性剛烈,就把他送回了臨清老家。張自忠回臨清不久,就從贛榆傳來噩耗:父親因病卒於任上。
光緒三十一年,張自忠父親張樹桂病逝,其母親馮夫人成為一家之主。舉家遷至臨清。 光緒三十三年,十六歲的張自忠由母親做主,與臨清縣諮議局議員李化南之女、十七歲的李敏慧結了婚。
光緒三十四年,他考入了臨清高等小學堂。強調忠、孝、仁、義的傳統道德從小便在張自忠的內心深深紮下了根。學習之餘,張自忠常借一些小說來閱讀消遣。最讓他喜愛的是《三國演義》、《說唐》和《說岳精忠傳》。這些古典名著對傳統道德作了活生生的註釋,關雲長、嶽武穆和秦叔寶的忠義俠行和浩然之氣對他影響頗深。宣統二年夏,張自忠從高等小學堂畢業。

宣統三年十月,辛亥革命爆發。冬,張自忠考入了當時中國北方有名的法律學校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和“驅除撻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政綱。這些振聾發聵的進步思想在他原本只知孔孟的頭腦中增添了嶄新的內容,對他日後的成長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11年底,張自忠秘密加入中國同盟會,親身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民主革命運動。
1916年9月,同鄉好友車震偕張自忠到了廊坊,將他推薦給了馮玉祥。馮聽了老友的介紹,又將張自忠上下打量一番,見他長得高大英武,且頗有“沉毅之氣”,便很滿意地收下了他。投奔馮玉祥之初,張自忠被委為中尉差遣。不久,張自忠由見習官升任排長,所在連連長就是後來頗有名氣的“倒戈將軍”石友三。圖為臨清市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1918年9月馮玉祥在常德設立了軍官教導團,以炮兵團團長鹿鍾麟任團長。張自忠奉派進入教導團軍官隊深造。主要學習戰術、率兵術、地形、兵器、兵史、築城、簡易測繪及典、範、令等。

1924年春,張自忠被馮玉祥任命為學兵團團長。是年秋,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任命馮玉祥為第三軍總司令,令其出古北口進擊開魯,但馮玉祥暗中班師回京,與駐防北京的孫嶽部裡應外合,發動北京政變,囚禁直系首領曹錕,並將溥儀皇帝驅逐出宮。在此過程中,張自忠部受命由古北口直趨長辛店,截擊吳佩孚的交通兵團,迫其繳械投降。不久,張自忠奉命移駐豐臺。張自忠率部到達豐臺,驅逐英軍,重獲豐臺主權。
1933年1月10日,二十九軍主力奉命由山西陽泉開赴通州、三河、薊縣、玉田待命。這是張自忠有生以來第一次同日軍交戰。圖為重慶北碚張自忠墓。
1938年3月的臨沂戰役中,五十九軍與敵鏖戰七晝夜,粉碎日軍向臺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將日軍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保證了臺兒莊大戰的勝利。
張自忠殉國當日,由38師師長黃維剛帶領敢死隊,端著輕機槍於16日夜間突襲南瓜店,奮勇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日軍則下令停止飛機轟炸,以免傷到張自忠遺體。 張自忠的屍骨運回後方後,經檢視,張自忠身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隨後,將軍遺體被運往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安葬,路經宜昌時,十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圖為重慶北碚張自忠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