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圣女、女王、塔中王子—德拉罗什笔下的殉难者们

“如果有一个数值可以衡量一个艺术家过去的知名度和今天被遗忘的落差,那么德拉罗什几乎可以排在榜首。”

这位在生前声名显赫,死后几乎完全消失,甚至被后人以保守之名唾弃的艺术家,只是艺术史婊子一面的牺牲品,保守、不够前卫,在世时受欢迎,所以被现代主义评论舆论埋葬的学院派艺术家。但如果以绘画本身的水准而言,这并不公平。

我们所看到的,永远只是一面之词,一个被种种立场、思想、趣味所书写出来的结局。

本文亦如此。

与其他古典主义画家酷爱宏大叙事不同,在德拉罗什代表性的几张画里,神与英雄、裸女退居次席,主角却是一位位历史上的“失败”者。

是啊,成王败寇,又有谁会在意失败者的内心、失败者们的哀痛与愁苦、失败者们的爱人与他所爱的人呢?历史真是残酷的无以复加。

我们先从史书里的小人物开始。

《年轻的殉难者》德拉罗什

一个殉难者。

公元303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掀起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迫害基督徒的运动。在这动乱的十年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殉教者,而更多的则是,如同野花一般消失在人世间的普通人,身份虽低微,但宁死也决不放弃信仰。这幅画的主角便是如此,她被捆绑着双手投入罗马城边的台伯河里,清澈的河水,圣洁的少女,整幅画面没有死亡的恐怖,只有纯洁与神圣,令人心生惋惜,岸边,他的父母哀伤不已。

《简·格雷女士的死刑》 1833年 布面油画 246cm×297cm 英国国家美术馆

《简·格雷女士的死刑》中,德拉罗什并没有描述胜利者的趾高气扬,而是将目光放在了这位年仅19岁的少女身上,她只是政治的牺牲品,被胁迫着登上了英格兰王位。

简·格雷(Lady Jane Grey),即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王,在位仅仅是可怜的九日。说实话,“女王“这一表述或许并不严谨,但她确确实实是登上了王位,被动的,并在半年后被斩首。

此画即是女王被斩首的那一幕,蒙住双眼的格雷在神父的指引下,摸索着断头台的位置,好自己将头枕在上面。行刑地点在伦敦塔内,两个侍女无助的靠在圆柱哭泣,女王刚刚脱下象征着身份的王家披风与首饰,头发扎于侧面,以免刽子手的刀斧打滑,仅仅一席洁白无瑕的丝质长裙,清清白白,却要没了性命。

政变、清算,无论东西方历史,肮脏的政治所带来的血腥清算,往往祸及家人。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里,却不会出现哪些可怜人的身影, 他们在临刑前,是何等的悲伤与痛苦?就算侥幸得以脱逃,又是怎样度过这一生的?

《塔中王子》德拉罗什

这两个小孩子成了谜。

伦敦塔里,究竟有多少无辜的冤魂?1483年,英王爱德华四世去世,他的两个孩子是合法的继承人,即爱德华五世与约克公爵。但他的弟弟格洛斯特公爵,(后来的理查三世)为了夺取王位,将这两个孩子关在伦敦塔中囚禁,美其名曰等待继位,却终至两人神秘失踪。


德拉罗什描绘的便是两个小孩在伦敦塔中无助的瞬间。一个七岁、一个九岁,虽贵为王子,但在父亲刚刚去世,无依无靠的情况下,还不如一个平民的孩子那般,起码还有自由。黑暗而压抑的伦敦塔,无助的孩童,即便手拿圣经,依旧改变不了死亡的命运。

而德拉罗什的另一位主角,则是大名鼎鼎的圣女贞德。

许多人无视历史的一件事是,贞德无论如何,只是一个从农村走出的文弱女子,带着满腔热血与虔诚。而绝不是一个,现代人印象中,浑身铠甲的亚马逊女战士。在画面里,德拉罗什还原了这一点,这个文弱女孩身处牢狱,面对着凶恶的温彻斯特红衣主教,她虔诚的向上帝祈祷。而那个面目可憎的猪脚,鄙夷而凶狠的盯着贞德,手指向下,做出指向地狱的诅咒状。

德拉罗什在沙龙小册子(salon livret)中说:“生病的贞德在狱中遭到温彻斯特主教的盘问。这位高级教士被她的回复激怒,诅咒她将遭受永久的折磨。”

某种意义上,德拉罗什们才是那个时代巴黎画坛的真正主角。

他生于富商家庭,早早便考入了法兰西艺术学院,并在毕业后接手了他恩师格罗的画室。他几乎是当时法兰西享有最高声誉的艺术家,他的老师沃特雷(Louis- Etienne Watelet)称其“我院之光荣。”并早早的便成为法兰西艺术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他的工作室也因此在巴黎炽手可热,热罗姆与米勒都是他的学生。

《法兰西学院》(局部)德拉罗什

《法兰西学院》(局部)德拉罗什

《法兰西学院》(局部)德拉罗什

在1837年的《法兰西学院》,是他最大的作品,27米长,以装饰新落成的法兰西艺术学院。这幅鸿篇巨制囊括了从古典时代一直到18世纪的70多位艺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堪称法兰西版的《雅典学院》。

《伊丽莎白女王之死》德拉罗什

可随着他去世,他声名迅速下降,并被后世的评论家贬为折中主义的二流画家,保守学院派画家的代表。但实际上,他的绘画并不保守,尤其是在历史画范畴,他赋予了画面更多的典故与涵义,将以往不见画面的失败者、孩童、殉难者这些边缘人物们以同情与怜悯,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其中。

无论艺术史如何书写,评价体系、观者趣味如何变更,我相信德拉罗什这些打动人心的作品,绝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