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跟蹤溫州人,拍了30年

1983年,溫州市蒼南縣宜山鎮,土製改進的紡織機械用於家庭生產。

1983年,溫州市蒼南縣宜山鎮的碼頭,水運碼頭是這裡的交通樞紐。

1984年,溫州市蒼南縣岱嶺鄉的失學女孩。

1984年,溫州市蒼南縣龍港鎮委書記陳定模和同事們研究龍港新城的建設。

龍港鎮委書記的陳定模(中)根據中央一號文件“允許農民自理口糧到集鎮落戶”的精神,發動周邊的一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企業家們“進城”,在龍港安家立業圖發展。

1984年冬,北京和平里街,在凜冽的寒風裡擺地攤賣服裝的溫州人。

1984年,溫州市蒼南縣金鄉鎮,一家塑片作坊。蒼南金鄉人的“第一桶金”是從印飯菜票開始的。

1984年,溫州市區的木勺巷,這裡是溫州地區最早開放的自由市場。

1985年新春,溫州市泰順縣三魁鎮戰州村,一位農婦“回孃家”。

1985年2月9日,溫州市蒼南縣宜山鎮,21位農民專業戶聯合召開自己的記者招待會。

1985年2月,溫州市蒼南縣專業戶楊成濤向全國各地記者介紹情況。

楊成濤當時是蒼南縣宜山鎮的種糧大戶,也是專業戶記者招待會的發起人。

溫州最早的電器產品應該是從生產抓老鼠的“電貓”開始。

1985年夏天,溫州市蒼南縣,農村青年掀起了一股學習吉他的熱潮。

1986年,溫州市蒼南縣錢庫鎮水鄉,船上婚嫁的彩禮。

1986年,溫州蒼南縣天井村,鄉村貨郎擔。

1986年,溫州市蒼南縣天井村的農民向外挑山貨。

1986年,溫州市蒼南縣錢庫鎮郵局門口群眾排隊等待領取匯款。

外出打工、辦廠的溫州人,源源不 斷地將掙來的錢匯回家鄉,致使每天各大銀行、信用社、郵局存取款處人滿為患。

1986年,溫州市樂清縣,農村的自由貿易——賣豬。

1986年,溫州街頭,時尚女青年。

1987年,溫州,私營的運輸企業。

溫州人早早就辦起了私人運輸公司,開通了夕發朝至的國內長途客運班線。

1990年,溫州市蒼南縣觀美鎮,傳統的草蓆加工作坊引進機械生產。

1991年,溫州,山村裡的“時美理髮店”。

1991年,溫州街巷中的“菲亞特”車流。

1992年,溫州的電器小作坊。很多壯大起來的企業都是這樣開始的。

1992年,溫州市蒼南縣金鄉鎮,標牌的生產加工作坊。

1992年,溫州市樂清縣柳市鎮的電器市場。

1992年,溫州周岙農村,騎摩托的女青年。

1993年,溫州市蒼南縣金鄉鎮,標牌門市部。

1993年,溫州市蒼南縣龍港鎮,一家生意興隆的大排檔。

1993年,溫州青年的婚禮。穿婚紗,用桑塔納轎車接新娘已經是很時尚、很高的檔次。

1994年10月5日,溫州市蒼南縣龍港鎮舉行建鎮十週年慶祝活動。年輕的王均瑤在家鄉龍港和尚未富裕的鄉親們一起觀看節目。

1994年,溫州,打手機的鄉妹子。

1994年,溫州市蒼南縣錢庫鎮,一家箱包生產作坊。

1994年10月5日,溫州市蒼南縣龍港鎮舉行建鎮10週年慶祝活動,“膽大包天第一人”王均瑤包飛機在空中拋灑綵帶助興。

1995年3月,溫州市蒼南縣金鄉鎮,一家工廠中的童工。

1995年,溫州市蒼南莒溪鎮田寮村小學,這裡的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上課的。

1996年,溫州人韓傳旺在杭州建設“溫州村”。

一個溫州村的建設,就意味著新興一個市場。不僅吸引溫州商人去創業,也吸引外籍客商來經商。

1997年,企業家鄭元忠,他是溫州樂清市柳市鎮著名的“機電大王” 。

1983年,鄭元忠因為辦了幾間電器作坊,蓋起了一棟三層小洋樓被全國通緝。

1984年4月,“八大王”高調平反後,他是繼續從事商業的少數者,他後來創辦莊吉集團,成為商界風雲人物。

1997年,溫州最後的水巷,如今溫州銀泰所在地。

1999年,北京大紅門地區的“浙江村”。

"浙江村”其實大部分商戶都是溫州人,所以也稱“北京溫州村”。

溫州婦女除了照顧生意還要帶孩子,這種任勞任怨的品質似乎與生俱來。

1999年,橋頭紐扣市場(位於溫州市永嘉縣橋頭鎮)擴展到了“北京溫州村”。

1999年,溫州市蒼南縣龍港鎮,農民城裡農村婦女請來了著名化妝師毛戈平舉辦化妝藝術講座。

2000年,烏魯木齊,一龍公司總經理黃光權。

烏魯木齊大部分燈具裝飾工程都是黃光權公司做的,在烏魯木齊的廣告業、銀行系統無人不知‘一龍’”。

2000年4月,在金溫鐵路沿線上兜售食物的溫州人。

2000年,廣西省南寧市,春節期間正在聯繫業務的溫州女老闆。

2000年,溫州市蒼南縣龍港鎮勞動力中心市場。

2001年,溫州樂清市虹橋鎮,古宅裡的新工廠。

2001年,溫州,開在廢舊汽車中的小吃店。

2001年,溫州樂清市虹橋鎮,鄉鎮企業裡的摩托車生產流水線。

2002年,溫州的典當業廣告。

2002年,溫州市蒼南縣巴曹鎮農民鄭照。

1988年8月25日, 61歲的鄭照因不服水利局對他所住房屋的處置,將蒼南縣縣長告上法庭,成為新中國建立以來“民告官”第一人,這個事件直接影響了《行政訴訟法》的出臺。

2002年2月,英國BBC《通往財富之路》攝製組在溫州採訪。

2003年,溫州的高速公路建設工地。

2003年,溫州市平陽縣水頭鎮,這裡的農村發展皮革加工業,成為“中國皮都”。

2003年10月,首屆世界溫州人大會會場外。

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118個城市的1500名溫州老鄉濟濟一堂,討論“溫州人精神”如何為溫州也為中國創造更多的財富。

2004年,上海均瑤國際廣場,王均瑤生前的辦公室。

2002年的10月份, 王均瑤用3.5億元資金收購了的一處爛尾樓。

在投入了5.5億元資金和一年的建設之後,總高119米,總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的甲級寫字樓“上海均瑤國際廣場”工程竣工,成為均瑤集團進軍上海地產界的開端。

2006年4月,無錫金泰國際廣場開幕。無錫金泰國際廣場由溫州企業家吳學程投資逾十億建造。

2008年,溫州市蒼南縣金鄉鎮,企業家葉文貴和他的混合動力實驗轎車。

本文圖片攝影:蕭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