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贵州正安县:特色小方竹 致富大产业

在正安县新州镇街上,一套占地约200平方米、三楼一底的黔北民居式的“洋楼”格外醒目,屋内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设备一应俱全,那是陈昌国夫妇花了几十万元安的新家。

“要不是靠卖笋子赚几个钱,啷个都修不起这套房子!”陈昌国说,种方竹,不仅改变了他赶溜溜场、摆小摊摊的职业生涯,更让他一家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

“以前的我是靠‘嘴’吃饭,赶溜溜场靠嘴皮子卖点杂货,还有就是街坊有红白喜事吹吹号挣点钱,日子过得苦哈哈的。”

随着支持扶助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陈昌国在新州镇的牙齿山上,承包了3000亩方竹林,每年不仅挣到护林费,同时还有退耕还林补助款、方竹林低改资金的扶助,方竹产业搞得红红火火,年产鲜笋30吨以上,年收入30多万元。

如今,在陈昌国的方竹基地牙齿山上,放眼看去,漫山遍野郁郁葱葱全是绿色,密密麻麻的方竹茁壮成长。

“方竹笋采摘期有20天左右,最多时有将近30人来帮忙,手脚麻利的工人每天采笋收入有100多元。”陈昌国说。

“采一季笋子,多的可以拿到5000元工资。”长期帮陈昌国负责管理竹林的村民张承新说,他在陈昌国手里领取的劳务费就不下15万元。帮助陈昌国看护林场的黄文法,4年时间拿到工资近5万元。

新州镇是正安方竹的主产区,而顶箐村则是新州方竹的核心区。2017年,在顶箐村小垭口组,27户村民靠方竹产业户均纯收入4500元左右。

“小孩读大学的学费靠的是方竹笋,家中日常生活用费也靠的是方竹笋。”小垭口组村民骆开华说,“去年靠采收方竹笋,叶兴明收入4580元、邓龙权收入2260元、邓龙发收入8000元,最少的黄武先也收入2100元。”他掰着手指说出一家一户的收入。

2015年以来,在村党支部和顶箐方竹笋公司党支部帮助下,顶箐村全体村民以户为单位划片管理方竹林和采收方竹笋,这一模式激发了大家保护和管理方竹林的热情,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其中脱贫致富。

2017年12月,随着省发改委出台《省发改委关于支持14个深度贫困县“一县一业”产业扶贫的意见》,正安县出台了《关于方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成立方竹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决定对原有22万亩方竹林进行改造,并新发展方竹48万亩,到2020年全县方竹林面积达到70万亩,以此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

目前,正安方竹林覆盖7个乡镇和1个国有林场51个村34000余户,鲜笋年产量1.2万吨,产值1.8亿元,实现方竹产区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有效带动了贫困户5400户、24095人脱贫致富。

“我们利用生态良好、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无污染等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形成了方竹、白茶等长线产业,绿色蔬菜、生态养殖等短效产业,打造出新旧交替、长短结合、季节相替、大小适中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安县委书记邓兆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