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普洱成為聞名世界的咖啡產地 “普洱+雀巢” 味道會更好

原標題:“普洱+雀巢” 味道會更好(見證·中國機遇)

雀巢農藝專家鄔特指導普洱咖農。人民視覺

普洱咖啡園的工作人員採摘咖啡豆。新華社發

雀巢咖啡中心工作人員檢測咖啡質量。人民視覺

“雀巢咖啡,味道好極了!”這是雀巢公司風靡全球的一句廣告詞。你可曾想過,假如雀巢咖啡與中國普洱茶“混搭”,又會是什麼味兒呢?

5月,正是咖啡收購旺季,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工業園區雀巢咖啡中心7000噸儲量的倉庫眼看要滿倉了,中心負責人王海緊急找到市茶葉咖啡局官員,協調增加存儲的事宜,普洱市糧食儲備倉庫很快騰出3個倉庫租給了雀巢咖啡中心。

“雀巢公司願意提高收購量,幫助當地咖農增加收入,普洱市政府對我們的要求很支持,每次提出申請,都會在極短時間裡幫我們解決倉儲的問題。”王海說。

引進: 種茶的好手學種咖啡

從1988年雀巢公司正式與普洱市進行咖啡合作開始,30年間,雀巢公司先後派出7位農藝專家到普洱指導咖啡種植和處理收購事宜,王海是專家中的第一位中國人。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少量採購,到2016/2017年採購季達1.2萬餘噸,佔雲南咖啡總產量的11%左右,雀巢與普洱這座中國西南茶城,成為名副其實的合作伙伴。

30年前的普洱市還叫思茅地區,普洱茶還沒有如今這般如雷貫耳。已年屆八旬的李忠恆曾任思茅地區主管農業的副專員,他是雀巢與普洱合作關係的見證者之一。

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雀巢積極進入中國開拓市場,並尋找原料。一次偶然的機會,思茅政府與雀巢公司有了初步接觸,隨後思茅邀請中科院、雲南省農科院的專家在思茅召開論證會,研究的結論是思茅的水質、土壤、海拔及氣候都十分適合種植咖啡。雀巢承諾收購思茅種植的咖啡。

“定了就幹,我們的行動快,組織也很得力。”李忠恆回憶說,1990年7月,思茅成立了咖啡生產領導小組,又組建了咖啡辦,負責規劃咖啡產業的發展,與雀巢公司的農藝部共同來推進咖啡在普洱的種植。“萬事開頭難,要讓習慣種茶的農民轉種咖啡,當年各縣供銷社配合雀巢專家進行咖啡田間試驗、示範,功不可沒。” 2000年,為進一步提升咖啡的品質,思茅成立了咖啡試驗示範場,試驗示範場從事生物多樣性咖啡園建設,開展有機咖啡試驗研究、病蟲害生物防治等,雀巢和星巴克專家考察之後大為讚許。

合作:從“火花四濺”到“兄弟相稱”

任何一個新品種的引進、試驗和推廣,沒有合格的農藝師是難以開展的,雀巢在剛開始的時候,就遇到了人手匱乏的問題。思茅想了不少招兒,替雀巢“挖”來兩名農藝師,畢業於華南熱作所今年77歲的廖秀桂就是其中的一位。

雖早已退休,但習慣於走村串寨的廖秀桂仍然照料著自家的咖啡園子。廖秀桂剛進入雀巢的時候,正是雀巢與普洱的磨合期,文化、觀念、體制的不同,相互之間常常“火花四濺”。雀巢的第二任負責人漢斯·菲斯勒是廖秀桂的“老闆”,“當初他不咋看重與地方政府的合作,遇到具體問題,也不聽當地人的意見。”廖秀桂回憶說,廖秀桂以中國農藝者的專業和敬業,逐漸贏得了菲斯勒的尊重,碰到技術問題,菲斯勒會習慣性地來一句:“廖,你也講講吧”。菲斯勒離開普洱時,兩人已經按中國習慣以兄弟相稱了。

自從播下了第一粒咖啡種,雀巢,這家總部在瑞士的跨國企業就和產茶的思茅密切聯繫在一起了。思茅發生咖啡旋皮天牛蟲害,當地政府迅速請中科院專家研究並拿出防治措施,遇到咖啡收購旺季,當年電力供應緊張的思茅優先保證雀巢收購所需;遇到路面維修,為方便咖農送貨,當地官員又親自協調借道……2014年底,雀巢咖啡中心在普洱工業園區破土動工,當地政府為雀巢提供了優惠的租賃土地,並對建設場地做好了“四通一平”的前期準備。

隨著質量上乘的思茅咖啡供應量逐年提升,到1997年,雀巢在廣東東莞的咖啡加工廠所需小粒咖啡就全部從雲南採購,無需從國外進口。雀巢與普洱的成功合作,促使雲南省政府於1998年出臺加快咖啡產業發展意見,為雀巢在雲南獲得更多品質優良的原料提供了政策支持。截至2017年,普洱咖啡種植面積已達78.9萬畝,咖啡豆總產量5.86萬噸,80%出口國外。

共享:“咖啡先生”走村串寨成就一段佳話

天添咖啡總經理王玉春曾是雀巢咖啡培訓班的首屆學員,王玉春至今還記得當年雀巢專家的講授——“他們對咖啡飲用安全性的強調,對農藥使用的謹慎,讓我們對付病蟲害動輒噴灑農藥的老觀念很受震動。”王玉春說,普洱咖啡種植、加工實踐證明雀巢的確是行業的引領者。

雀巢(中國)有限公司集團事務總監何彤介紹,中國是雀巢公司全球第二大市場,僅咖啡消費而言,過去幾年都保持兩位數增長。雀巢幫助雲南發展咖啡的目的是確保公司能採購到高質量的咖啡豆,而為達此目的,雀巢看重長遠利益,在普洱偏僻農村發展可持續的咖啡產業,特別重視與普通咖農合作,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服務,為改善千萬咖農的生活作出貢獻。“創造共享價值,是實施這一戰略的核心。”何彤說。

比利時人楊迪邁、鄔特分別是雀巢在普洱工作的第四和第五任專家,有趣的是這兩人是父子。2002年,因為老楊(咖農對楊迪邁的稱呼)的堅持,雀巢把咖啡採購站和農藝服務部從昆明整體搬遷到普洱,由此接近咖農,方便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老楊對待工作一絲不苟,對待咖農熱情、真誠,贏得了當地人的尊重。

子承父業的鄔特則在咖農中享有“咖啡先生”的稱號,普洱山路在雲南是出了名的難行,鄔特在普洱10年間,卻經常進村串寨,和咖農面對面,不斷擴展雀巢的“咖啡地圖”。在採購季,鄔特看一眼司機和車就能認出咖啡的來源和戶主。正因如此“接地氣”,鄔特深切感受到中國農戶的勤奮、聰明和開放。鄔特和同事們編寫了《咖啡種植手冊》,涵蓋了選地、開墾、育苗、田間管理到初加工等方面,免費發放給當地咖農和技術人員。父子倆的故事不僅在當地流傳,還成為中外友好交流的一段佳話——2014年,習近平主席出訪比利時時,在當地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就提到了鄔特在中國西南邊陲指導當地農民種植咖啡豆脫貧致富的事蹟。

普洱現已成為一個產量高、品質優且引起全球咖啡界關注的咖啡豆產地,是“中國咖啡之都”。雀巢在雲南的項目也先後獲得聯合國有關組織頒發的“2012年世界商業和發展獎”和“2012年全球契約中國最佳實踐獎”等榮譽。

30年合作,“雀巢+普洱”——味道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