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华州区杏林镇:故县村的“背芯子”始末

杏林故县村的“背芯子”

作者 魏志征(华县杏林镇故县人)

杏林故县村民间文艺“背芯子”的活动,在华县颇负盛名,且历史悠久,现就我所知情况记述于后。

蓬勃发展的华州区铁里芯子

一.背芯子文艺活动的兴起

故县村“背芯子”文艺活动始源于1920年,其原因是,在这年隆冬时节,由于农村闲暇,一时赌博成风,许多青年被卷入赌场,有的因赌博输了钱,卖房当田,有的造成家庭不和睦,有的行窃,致使社会不安。

当时村中有位业馆乡里的秀才梁廷选和管学校事务的史天才,为了制止赌博,引导青年进行正当活动,在村中倡议办“社火”。由于他俩为人正直,负有众望,又是学校董事和火神庙会会长,掌握一定财权,所以很快得到群众的赞成与拥护。后经议定,由庙会拿出经费,不足部分由学校补助,并指定专人筹办。事后从东赵阎岩村引进了“背芯子”的技巧,全村人闻知后家家户户热情赞助,有的拿来废铁,有的捐献钱物。所收之钱物统由火神庙会管理。后由庙会请来铁匠打成单,双杆芯杆,芯架,背夹,并购置了戏衣戏箱,一切准备就绪后,随即组织人员进行排练,经过月余排练,基本成功。

翌年正月十二日,为火神庙会事(即过会日),利用过会日进行演出活动,由于初演,大家非常认真,共出示了十付(单,双杆)芯子,另外还搭配了十杆高跷。表演节目有:三娘教子,三回头,白蛇传,杀狗劝妻,打銮驾,打柴劝弟,诸葛亮吊孝等十折折戏。即浓化了民间文化艺术,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又有力的向群众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

从此,故县村的背芯子有了名声。每逢正月十二日为背芯子活动日,各地群众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前来观赏。

蓬勃发展的华州区铁里芯子

二,背芯子的结构与活动

“芯子”在华县有两种:一是“抬芯”,有抬座,两人一前一后抬着走,盛行于辛庄小涨一带;另一种是“背芯”,无座,由一人背着走,背的人皆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承担。它的结构主体是背夹,背夹上有芯杆,芯杆左右有铁杆,铁杆上端为小演员(一般约是七、八岁的孩子,因为小孩体重轻,背芯人易于背动)。如果表演时铁杆上有两名演员,则为“双杆”背芯,若是一个演员,则为“单杆”芯子。

每杆芯子代表一折古典戏。如白蛇传,背芯子的人扮演的是许官人,芯子上端的小演员“一左一右”则扮演的是青蛇和白蛇。由于芯子精巧玄妙,婀娜多姿,类似杂技空中表演,使人惊心动魄,引人喜爱乐看。

芯子每次演出时,以鸣枪“三眼枪”为号,接着列队按序出发,前面是龙旗八面(或十面)。再是斗子旗、小乐队(即八点乐由八人组成)。随后是芯子(按戏排列),最后是社火尾。如猫老爷坐竹竿或骑毛驴。队伍前后夹有锣鼓即乐器伴奏。

社火队伍如果走到予演地址,即放三眼枪助兴,这时整个社火队伍绕耍一周,并做技巧表演。每次芯子出杆不下十杆,以示节目较多,引人入胜。

记得1950年正月十二那次耍芯子时,为了配合政治运动与党的中心工作还扮演了白毛女、抗美援朝、兄妹开荒、兄弟参军、支前劳军等节目,演出后,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

后来,由于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集体经济的薄弱和表演人员先后谢世以及衣物的损失诸原因,停止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