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余秋雨是一个文坛精英人物,当陈丹青提到他时,为何会嗤之以鼻?

一代文坛精英,却被人嗤之以鼻

余光中曾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贾平凹也赞叹余秋雨说其这样的人才是百年难得,贡献巨大,历史将敬重他。

但是到了陈丹青那里,却是:我对余秋雨最后多的意思尊敬也在这件事中消失殆尽了。为何被众人如此称赞的文坛精英人物余秋雨,陈丹青却对他如此嗤之以鼻?

有人说,当今中国社会领域中有三个领军人物:余秋雨是、陈丹青和于丹。由此可以看出余秋雨和陈丹青的地位都比较高,但是陈丹青却不像其他人一样对余秋雨是一种互相欣赏的态度,反而有些看不起。不光是陈丹青,人们对余秋雨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喜欢的人极为喜欢,而讨厌的人也是十分极致的。

余秋雨,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理论家、作家、散文家。1985年成为了中国大陆最为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更是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的称号。

余秋雨一生,也经受了许多的磨难,小时候的上山下乡劳动,1966年,父亲被关押,家中的唯一经济来源阻断,被下方到军垦农场服役,再到秘密编写教材,跌宕起伏的人生,帮助余秋雨对人生有了不同的认识,于是他创作了《文化苦旅》散文集。

散文集出来后,备受广大群众欢迎《文化苦旅》中,余秋雨说到:“也因为其作品,他成为了人人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给历史留下种种的叹息”。

相争的文化符号。但是有赞扬的地方,一定也会有争议。《文化苦旅》的面世,一直都有两种声音,一种时称赞他的“力能抗鼎”,一种则是批判余秋雨的作品为“文化口号”。

被嗤之以鼻的原因

陈丹青,被众多人知晓的,怕是他的画了。但是陈丹青在绘画之余,也十分的热爱写作,无论是画风还是文风,都透露出一种优雅朴素、率真的气质。2000年陈丹青回国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2004年他却因为不认同教育制度的刻板教条而辞职。

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陈丹青,才会对余秋雨有所不满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也是最让陈丹青嗤之以鼻的原因,则是余秋雨不仅仅是一个文人,还是一个官员。当时的余秋雨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还被评为“最有现代管理能力的四名院长”之一,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之下,余秋雨的一言一行对社会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但是在陈丹青看来,余秋雨较之文人,他的行为做派更像是一个官员。为此他还获得一个绰号,叫做

“余含泪”。为何会有这种绰号?因为当时在汶川大地震期间,他曾经发表了一篇名为《含泪劝告请愿灾民》的文章。

当时汶川地震后,有一些家长,因为子女所在学校倒塌,子女被埋,想要通过法律诉讼的手段惩治相关的学校领导和无良的建筑商。但是余秋雨却写文劝告大家,大致内容就是劝告灾民不要为了低劣的豆腐渣建筑质量上访,这样只会被

“媒体”所利用,劝告家长们要识大体,不要节外生枝,被不怀好意的人所利用。

这样的做法难免让人心寒。余秋雨将自己的立场完全放在了官员之上,有网友说其是有文无德的败类,当时的梁宏达也说过这么一句话:“文人应不当为当权者摇旗呐喊”。于是陈丹青也说:我对余秋雨最后多的意思尊敬也在这件事中消失殆尽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传出余秋雨“诈捐”的信息。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余秋雨不仅仅在现场发表自己的演讲,在看见遇难学生的书本都变成了废墟,于是他便主张捐建三个学生图书馆。

由于创建图书馆的书籍必须是通过自己挑选和购买,这个账单是无法通过红十字会查到,便传出了诈捐这一消息。当时网络上对此消息议论纷纷,认为余秋雨对赈灾捐款不会超过6万元,而不是他自己默认的20万元。

直到贾平凹、刘诗昆、余光中等名家对三个图书馆进行了题词,这个风波才得以暂歇。而这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假信息,都再为余秋雨的人品烙下了一个大印迹。

第三个原因,便是陈丹青从根本上对余秋雨文学的否定。余秋雨一步步的变成了媒体人,变成了一个被消费的媒体明星。陈丹青认为余秋雨不会不敢直面社会中的瑕疵和一些十分尖锐的问题。他认为文人就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

,刚正不阿,敢于用笔做斗争。

平心而论就是,余秋雨在写作中,确实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文采文笔,但是在他的作品中,难免让人觉得有一种虚伪的感觉。散文一般是追求纪实性。代表性的散文标准有三种:第一是绝对真实;第二是大实小虚;第三便是实用散文。

但是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却不难看出,他完全无视了散文的这一真实特性,反而有一种大伪的感觉。在他的散文中,总是有一大段又一大段十分高深的句子,让人难以理解,并且他还善于在散文中说假话,目的是让散文有所真情实意。

但是在散文中,总能让人感受到的是他的“大好人”形象。除此之外,他还总在文字中彰显自己和名人之间亲近的关系,比如袁隆平。余秋雨总能够在文章中好不动声色的树立他“文化大善人”的形象。所以“愤世嫉俗”的陈丹青,才对余秋雨看不上眼,因为总是能从余秋雨的文字中,读到他想表达的相反味道。

倾听内心的声音

除以上观点之外,余秋雨还留给大众很多的诟病。比如散文过于幼稚,只适合中学生阅读,比如他还主持节目,但是节目却过分的娱乐化,不能彰显他的文人气息,比如他抛妻弃子的行为……

但是人无完人,不管世俗对于余秋雨是如何的看法,每个人都是在随心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活成陈丹青那样非黑即白,于世界抗争,活得如此尽兴。就像余秋雨所说

:每个人都能穿越千年的迷雾,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