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蚕桑专家廖涵秋——《闲话筠连蚕丝业》之五

在民国中期,筠连县的蚕丝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民国《筠连县志》上记载:“县盛产丝茶,余以无烟煤为最”,也就是说,在民国中后期,蚕丝业是筠连最有影响和特色的产业超过后来的茶叶和煤炭。这一切,离不开科学的种桑、养蚕和制丝。而科学推广中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就是廖涵秋。

蚕桑

廖涵秋(1912—1950年),筠连县西河岸人,1937年毕业于四川省合作干部学校,1940年任四川省建设厅荐任督导员、四川省第六蚕业督导区主任,主管川南各县的蚕桑事业的推广和发展。

廖涵秋的作品《筠连蚕桑概论》

廖涵秋任职后力排众议,将第六蚕业督导区的治所设在筠连,以筠连县为中心,指导全宜宾专区的蚕桑业,并兼任筠连县蚕桑指导所所长。廖涵秋随即在川南一带广创桑园、苗圃,改进栽种,喂养技术,从乐山等地引进优良桑苗蚕种入县,分发给农民栽种、喂养,并经常上门指导。廖涵秋还大力培训蚕桑技术骨干,先后在筠连面向川南各县招收学员举办过培训班十多期。使川南特别是筠连的蚕桑业的规模、技术逐步发展,成为当时经济的重点之一。廖同时参与了当时川南最大的现代化丝厂——茂恒筠连腾川丝厂的经营管理,他力主在本县招收技术工人,在厂里办起了“工人夜课学校”并亲自授课,使该厂工人原由外县招聘逐步变为全由筠连人组成。通过廖涵秋等人的努力,使当时筠连这一“弹丸小邑”,成为川南各县蚕桑业的龙头,并使县赖以此在周边一带稍称富庶。

廖涵秋对筠连县历年栽桑量的记载

1948年,廖涵秋应筠连县长、民国《县志》编委主任祝世德之请,著成《筠连蚕桑慨论》和《筠茶产销概况》二篇文章,翔实而系统地总结了筠连蚕桑、茶叶的发展史和工艺,并反复论述了发展蚕桑、茶叶等实业与国计民生、地方建设的关系。廖涵秋的二篇文章占了民国《县志》第一卷一半的篇幅,至今仍为研究川南一带蚕桑史、茶叶史的宝贵资料。

廖涵秋对筠连制丝工序的记载

廖涵秋在发展蚕桑业的同时,同陈道煌、詹天浩等人创办了立志社,先后兴办了立志书店,立志电灯公司,立耕农场等。廖涵秋本人不抽大烟、不赌博、不混迹于官场,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和家乡建设,给当时陈腐的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新中国成立后廖涵秋曾一度被选为人民代表和出席川南工商业代表会议,1950年底被错误镇压,1983年平反。

民国《筠连县志》中对蚕桑的记载

下期将讲述《蚕丝实业家陈道煌》,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