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别让“供需”式感情捆绑自己,爱情不是趁“需”而入!

​有一种说法,治愈情伤最好的方法是踏入另一段感情。诚然,犹如一条断流的小溪,迫切需要清泉的滋养。情感最为脆弱的时刻,能有一段新的感情,不失为抚慰心灵的良药。可与此同时,人的心理防线无疑也会降低,对于任何一丝的温暖,也容易产生“饥不择食”的需求。这时,保持理智,尤为重要。

一位曾经的同事最近邀我喝酒,向我讲述了最近的情感挣扎。他和现女友是在跟前女友分手后好上的。但事实上,与现女友的相识是先于前女友的。之前两人也尝试谈过,但实在擦不出火花就作罢了。

据同事自述,在失恋后那段灰暗的日子里,他甚至死的心思都有过。说到这时,他怕我笑话,为此还敬了一杯酒。谁都曾年轻过,再荒唐也不过如此,谈何笑话不笑话,谁比谁也好不到哪去。听我这样说,他才接着讲下去。


现女友一直不曾放弃过他,尤其是在他消极度日,深埋在痛苦中不能自拔的时候。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我想或许还有投怀送抱,只是同事含蓄地避而不谈。他自己很清楚,这不是爱情,只是异常强烈的感激之情。他觉得自己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

可想而知,这样的关系难得久远。他说完后,面部显得很扭曲,内心的纠结袒露无遗。虽然十分想劝他及时放手,但“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思想早就把我同化,我只是简单地对他说了三个字:“你没错!”


这并不是敷衍,他确实没有错,错的只是人心。人的心耐不住寂寞,忍受不了孤独,更别说承受痛苦。我们都向往“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爱情,可实际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往往是一种被趁“需”而入的情况。但是,因供需而走到一起的两个人之间称不上爱情,顶多算一种关系,或者某种相对宽泛的感情。当人逐渐被满足后,自然是欲求不满,想要更多,更加新奇的。

这种供求关系的存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无可厚非的。

我的父亲喜欢看当地台的一档相亲节目,与非诚勿扰的流程类似,只是主要针对的是老年人群。某次。一位老大爷不幸遭到所有女嘉宾的灭灯,灰头土脸倍感失望。但在类似非诚勿扰“爱转角”的环节中,一位老大妈为他站了起来。老大爷甚至瞧都没瞧见人在哪里,主持人发问:“有人为你站起来,你愿不愿意牵走?”他边四顾寻找,边一个劲地说愿意。可能是内心极度渴望陪伴,也不在乎外貌等其他条件了,大概是个人他就满足了。

可是,更年轻的人对男女关系的要求,能做到如此单纯吗?你甘愿在一段没有爱情的关系中度过余生吗?。我想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论主观意愿。靠供需维持的关系,对方所给予你的关怀 ,陪伴,乃至新鲜感,总有一天会让你厌烦。并且另一方也不可能永远毫无怨言,死心塌地地为你付出。这都是客观存在的发展趋势。所以,趁“需”而入的感情并不牢靠。或许像我的那位同事一样,还会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有时候,别人的善意和爱意确实盛情难却。或许是怀着感激,甚至清楚那不是爱情,但总不至于以身相许。这样的回应无疑是害了对方,让其越陷越深,到一定程度,即使自己也搭进去,不能轻易抽身。一时的残忍,好过终身愧疚。不爱时,一定要说清楚。因一己私欲,割舍不掉对方对自己的好,耽误的却是彼此。

孤独,寂寞是获得真爱的必经过程。牛郎织女隔天相望,固然饱经考验,但相拥的那一刻,一切的苦楚皆成浮云。等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降低了爱情的标准。爱情是难能可贵的事,标准又是什么?

爱情是缘分,一种概率极小的事件。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今生一次擦肩而过。

爱情是一种心动的感觉,一种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不是靠着“你对我好,我便对你好”来维持的关系。而是一种无私的冲动,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爱情是“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执着。不惧天荒地老,不畏海枯石烂。

爱情并非趁“需”而入的短暂温暖,短暂的温暖只会让人愧疚。而真爱才能长长久久,彼此心安。

而爱情的准则便是:非你不可。不因任何“供需”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