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如何理解经络气血的盛衰与补泻的关系?

据《灵枢·九针论》所载,血气多少的立论是为了指导刺法中出血”或“恶血”、“出气”或“恶气”。
“恶”当读去声,为厌恶之恶,是“毋”“勿”“莫”的意思,即血多宜出血,气多宜出气,而血少气少,则不宜出血、出气。

杨上善《太素·知形气所宜》注以“写去恶血”、“写去恶气”来解释,即读作善恶之“恶”,不可从。出血和不出血意思比较明白,出气、不出气就不太好理解。《灵枢·寿天刚柔》“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这是从理论上来分析;至于如何出气,还得从刺法方面找答案。《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谷气之“谷”原文作“穀”,意指饮食米穀之气,不同于山谷,应注意区别)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至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所讲的“谷气出”似指“出气”。气是谷气,是针刺得气之气。针刺要达到得气,或说“气至”。

《灵枢·官针》:“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已知谷气至也。”说明“阳邪”居浅部,“阴邪”居较深部,达到谷气至则邪气亦出,谷气来自水谷之气,意指其功能有赖于饮食的将养。《灵枢·终始》:“阳明主胃,大富于谷气。”(阳明,《针灸甲乙经》作“太阴”,此从马玄台注)指阳明经属于胃,胃受纳水谷,故其经脉谷气最盛。这一理论,与阳明经多血多气的说法是相吻合的。

《灵枢·五音五味》还将血气多少与人体的散热功能和毛发的分布现象联系起来:“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还从皮肤的色泽区分凉热和血气的多少:“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

结合经络分部来说:“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这种从毛发观察血气的盛衰,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有更多的讨论,其范围仍限于手足三阳经。阳明多血多气,自然与热盛、皮肤黄赤等现象相联系;少阳少血多气,可与青白相联系;太阳多血少气,则与黑色相联系。这一配合,说明三阳经的血气多少有着一定的规律。

血气多少与针刺的深浅和补泻的运用有一定联系。《灵枢·经水》:“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意指足阳明血气盛大,只有深刺和久留针,才能散气泻邪。其余各经,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针刺深度,依次递减为五分、四分、三分、二分、一分;留针呼吸数,依次递减为七呼、五呼、四呼、三呼、二呼。这种深度,大致符合足六经在小腿部的深浅情况。如足阳明在胫腓骨之间,较深;足厥阴在胫骨上,最浅。但这仅是一般而言。针刺的深浅,主要还应根据人之少长、大小、肥瘦和具体部位“以心撩之”,才能切合实际。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