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从邓石如小篆解析读帖四要素:节奏(提按)、布白、张力、平衡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是清篆开宗立派之人,在篆书创作史上的地位,仅次于二李(李斯、李阳冰)。其对篆法的改良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影响了近现代多位书法家对篆书的创作,也深受书法爱好者推崇。邓石如的小篆极其精妙,代表作品有小篆千字文,小篆心经等。从小篆入手,以中锋笔法开始毛笔字的练习,是时下流行的,由简入繁的学习方式之一,而临摹字帖是最主要的练习方式。今天就来结合邓石如的小篆作品,分析一下临摹之前的读帖四要素,对书法学习的作用和效果。

我们知道读帖是动笔前的观察过程,观察什么呢?字帖的细节和整体。一般来说,我们认为细节就是笔画,整体就是章法。可这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而且不少人容易出现理解偏差,以为细节就是具体到每个位置,要写得和原帖丝毫不差,整体就是整齐而不凌乱。结果看着累,写得也累,因为你把关注点弄错了。

读帖要看的,主要就是四点:节奏(提按)、布白、张力与平衡。这四点既然体现在细节上,又有整体性。细节和整体是不能拆开来解读的。

先来看节奏(提按)。这关乎我们临摹过程的书写感。每个字都是由笔画构成,但在书写过程中,要带有一定的连贯性,节奏感,否则写出来的字就显得僵硬,呆板,没有活力。小篆的笔法基本上都是中锋,但这并不等于笔画线条从头到尾都是一般粗细,不带任何变化。相反,再行笔过程中,要带入提按的动作,才能让线条灵动起来,体现出活力。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

邓石如的小篆,就充分运用了提按,融合了隶书的用笔,使得整个字看起来节奏感非常强烈。在千字文里,有不少的字带有三点水的偏旁,可以看出每个水旁写得都有差别,就是这种效果。如果都写得千篇一律,那这样的字无疑就失色很多了。读帖要读懂线条之间的连贯性,写起来才能体现出节奏感,在提按的地方才知道如何调整力度。

邓石如小篆心经

布白是一种书法术语。指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和布置字、行之间空白关系的方法。邓石如的小篆,在布白上就独具特色。尤其是他小篆心经四条屏的作品,有人评论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笔画少的字,如“十、三、上”等,疏朗而不松散;笔画繁多的字,如“羅、壹、得”等,紧密而不拥挤。从结体到章法,布白合理会让单个字和整体看起来更加协调。因此我们在读帖的时候,绝不能只盯着某一笔如何写,要把一个字和整篇字都尽收眼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可能在第一画的起笔之处,就定位失误,那接下来可能就一步错导致步步错了。

张力指的是线条的韧性,这和我们用笔的能力有关系。以中锋为例,一方面我们要保持书写的稳定性,写出来的线条要匀称饱满;另一方面,要控制好力度和手腕圆转的程度,线条不可过细而柔弱,也不能太粗显得肥腻。要写出线条的弹性,弧度。邓石如小篆心经有个特点,基本上每个字都是上紧下送,腰部略收,一个个字如穿着长裙翩翩起舞的美女,因此得名“美人腰”。没有张力的线条,有可能写出的是“水桶腰”或是“腰歪歪”,那还有美感么?

邓石如小篆心经

平衡不难理解,就是要把握住每个字的重心。小篆的结体,基本上是对称的。因此无论上下、左右、还是包围结构的字,都要把握每个部分的比例和尺寸。在临摹邓石如千字文的时候,遇到笔画多的字,不要着急下笔,找准起笔的部位,先把主笔写好,其余副笔如零件般一个个添加就好,因此主笔才是整个字重心的关键。遇到笔画少的字,也不要掉以轻心,要注意笔画越少,越难以在平衡的基础上不是灵动的感觉,容易写僵,写呆。而且这样的平衡是带有动势的,绝不是简单的对称而已。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

小篆的笔法和笔画都相对简单,因此作为初学者来说,临摹起来更容易,对读帖习惯的养成,也有不小的帮助,可以说从好几个角度来看,都符合从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上文提到的邓石如两部小篆作品,千字文和心经,推荐两款描红字帖,可以用先描后临的方式,进行练习,体会读帖四要素,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