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科技真的在“进步”吗?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打造了令人瞩目的现代文明。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娱乐文化组成了美丽新世界中。在美国,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股市、购物、NBA、超级碗和Facebook;在中国,人类离不开微信、阿里巴巴、抖音、TFboy和杨超越。注意,我并不是说这些不好,也不是要批判谁,但总是觉得,似乎人类失去了一些向上、向远方的东西,更痴迷于内部的繁荣和热闹,忘记了本来的追求。

二战结束,冷战开启,人类的科技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美苏争霸中,苏联第一次把人类送入太空,而美国第一次让人类踏上月球,数十年过去了,我们就被当年土星五号和阿波罗计划的气势恢宏而震撼,当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时候,当他说出:“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时,全世界都为之动容,那才是人类该有的样子!

说起来你不信,不要觉得现在移动互联网乱花渐欲迷人眼,但上世纪60年代,才是人类科技的巅峰,1963年,人类有历史上飞的最快的侦察机“黑鸟”,1969年人类飞的最快的客机是“协和式”和图144,1959年,人类拥有史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土星5号,1969年,人类拥有航行得最远的载入航天器。然后直到50年后的今天,这些记录都没什么变化。

几天前,2018年11月8日的时候,中国科幻小说家、《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获得了“克拉克奖”,他在获奖感言中说道:

世界却向着与克拉克的预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他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中,在已经过去的2001年,人类已经在太空中建立起壮丽的城市,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动力飞船已经航行到土星

。而在现实中的2018年,再也没有人登上月球,人类的太空中航行的最远的距离,也就是途经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车两个小时的里程。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却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网络覆盖了整个世界,在IT所营造的越来越舒适的安乐窝中,人们对太空渐渐失去了兴趣,相对于充满艰险的真实的太空探索,他们更愿意在VR中体验虚拟的太空。这像有一句话说的:“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了我Facebook(You promised me Mars colonies, instead, I got Facebook)。

克拉克对太空的瑰丽想象已经渐渐远去,人们的目光从星空收回,现在的科幻小说,更多地想象人类在网络乌托邦或反乌托邦中的生活,更多地关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广阔和深远,变成赛博朋克的狭窄和内向。

........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从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在这无数可能的未来中,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

大刘说的这种现象,其实我们都有同感,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整个社会,都不在关注宏大的命题,不再关心星空和宇宙,不再关心人类和文明的未来。而是变本加厉地执着于日常的消费、娱乐和八卦资讯。其实这个现象,不是今天才发生的,当美苏争霸结束,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失去了它最大的对手,那么整个人类的精神,就开始从扩张进取,转变为内卷和消耗。

电影《阿波罗13号》就曾有这样的反思,有人问阿波罗计划的宇航员:“既然我们已经登上了月球,在太空竞赛中打败了苏联,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劳民伤财,继续搞阿波罗计划呢?”宇航员回答道:“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之后,如果没有人沿着他的足迹继续走下去,那么哥伦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基础科学已经停滞很久了,我们的技术也没有本质的突破,能源利用还是烧开水,通信沟通,还需要声带和耳朵的信号转化,学习还需要通过文字来理解。这一切,效率都很低。

最恐怖的是,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都开始使用核能、探索宇宙了,然而我们的大脑和十万年前原始人的大脑并没有什么区别。

人类科技确实有过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们依然在使用原始人的大脑,我们在用原始人的大脑思考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另外,人类学习知识的效率太低了,我们不能遗传或者继承知识,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花上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去重复学习前辈留下来的知识,一个博士生读完 也快接近30岁了,但人类最具思维创造力、想象力,脑筋最强大的时候是20岁。特别是在理论物理方面,你研究着研究着,忽然一天脑子就不行了,甚至离死亡就不远了。

锁死人类科技的,不是智子,而是我们原始简陋的大脑和短暂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