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急症不是中医的弱项,中医在急诊亦大有可为

中医是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阴阳五行为基本理论根据,把临床疗效视为自己的生命。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学、地理学、人文学,包罗万象。不单中医如此,其实中国的文化都是如此,环环相扣,不分彼此,相互倚重。

自太祖赵匡胤建立赵宋以后,重视文化教育,经济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慢慢发生了转变。这时开始流行补益,普通人有事没事总想吃点人参,整点六味地黄丸,总认为多补总归是有益于身体的。


病人有病没病总喜欢找中医开点药,养养身体,于是逐渐开始流行一种慢文化,中医也被文化代偏,张口肾虚,闭口气虚。一些有水品、有见识的中医早已批判。但是中医也逐渐走进了"慢郎中"的称号中。同样有许多打着中医幌子的骗子招摇撞骗,给中医抹上了一层黑。

中医究竟是不是慢郎中呢?中医一定不是慢郎中。在古代,虽然经济时有发达,出现过不少盛世,但是老百姓毕竟还是贫困潦倒。很多百姓请不起名医,一般小病便自己在家休息,以期痊愈,当然有些疾病修养几天可以减轻,有些则会越来越重。

不到万不得已,穷苦百姓则不会去找大夫。到了找大夫的地步,疾病已经非常危重,至此危及时刻才有许多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案例。现代有的疾病,古人大多也会有,而且很多都有详实的记载,从发病、症状、用药、疗效、随访等,详略得当。

在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中便记载了心肺复苏术,与现在急救胸外按压略有不同,"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古代碍于礼教,因此实施人工呼吸,即便是现在同样认为胸外按压也是急救的第一要务。由此可见这些并不是现代医学的专利。

接着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对于中风的治疗,中国古人以卓绝的智慧,针对不同的病机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从汉唐的续命汤,到后期的养正、化痰、清热,至民国的平肝熄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理论、临床相互结合,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很多医院专设发热门诊。感染是导致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因此抗生素是最常用于治疗发热的药物。但是许多发热的原因不明,中医诊治发热优势明显。从解表、滋阴、祛湿、温养、疏肝等等方面,针对特定的病机,进行对证治疗,往往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医急诊出身的刘清泉主任说过说:"这种认识(中医不能治急症)虽比较普遍,但有失偏颇,并且是非常片面和表浅的","如果真正深入ICU,真正参与SARS、甲流和登革热等烈性流行病的救治,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中医药的介入,那简直不敢想象,将多死多少人,将有多少危重病人一直陷于危重的状态而不能逆转!"

这是一位久经临床考验的中医急诊医生说的话。作为这次新冠状病毒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刘清泉深入武汉临床一线,望闻问切,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了首版的中医诊疗方案。此后中医广泛参与抗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亦证明急症不是中医的弱项,正如刘清泉主任说的“中西医结合不是打擂台”,而是更好的为患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