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傲视群“鹰”方能“狼”行千里

傲视群“鹰”方能“狼”行千里

——浅说终身修为的“学、习、应、用”

步步如初


鹰之所以能够傲视,全在于他能够屹立巅峰;狼之所以能够夜行,全在于他能够山野丘陵。换句话说:羊之所以论“只”,而狼论“头”,全在于羊“只”是祭祀上的摆设,而狼在生命的进程中却永远冲在了前“头”。

中国哲学体系是所有华夏民族伟大实践的最高思想总结,总结起来就是:自强不息、实事求是,思维辩证,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有容乃大;而汉字所阐释的则正是这六大原则的具体体现:人不仅是天地宇宙的人,要道法自然;也是社会群体存在的人,要仁者爱人;更是创造劳动的人,成万物灵长:借植物生长以裹食,善鸟兽之长以制器,非不足于其它,但可全而以规避。

所有这些皆源于人自身的:内学求解,外习以练,上通应有,下达尽用。这种“学习”与“应用”将是陪伴我们终生成长的循环往复,螺旋闭合,创新发展。

一、重新识别“学、习、应、用”

何以为学:學者,即是学子在教学场景下,在老师的教导下,勤于动手学习文武运筹,由不知到知。“爻”的交叉,即要学习文的融会贯通,又要掌握武的全面灵动;即要学习天文地理,又要掌握数学物理。总之,“学”就是各种全面系统的反复自主与自觉。

何以为习:習者,即是小鸟要想成为雄鹰就得每日重复性的挥动幼小的羽毛翅膀,勤于习练,才能习以为常,展翅飞翔。

何以为应:应即應,應亦是鷹,是习的目标;无论小鸟成长为老鹰,还是人类个体的心理思维与行为,必须得通过习练,方可占据到鹰的高度,屹立山巅,俯视大地万物生灵。

何以为用:用即是月与丨(gun三),月即肉,丨即由上到下,由总结的理论高度直接或简捷的针对目标解决问题。是高度俯视的身体力行和勇于实践,是降维式的“打击”,无坚不摧,攻无不克。

内外上下“学”以至“用”

由“学”至“用”,具体的途径与标准即是:内学求解,外习以练,上通应有,下达功用。

内学求解:

学,就是由不知到知,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自我预习的纲举目张不落项,听讲求解以验证。

外习以练。

对知识与思路不能仅仅停留在的理解的程度,我们的目标是功用,“理”在“事”中;没有先理论再实践,必须是在勤奋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理论,指导实践。为此,这也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内在的理解进行外在的习练,以达娴熟,方有用处。否则,对于参加应试这件事来说,就是一句漂浮不扎实的空话。

上通应有

应,即应试,应对,应有。功传一页纸,真会不搭功;书越读越薄,功越练越透;没有汇总凝结出来的高度,就只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攀上山顶,如苍鹰傲视方可去其折转,直达目标的简捷。

“应有”即“应该有”,如若想“拥有”,前提基础就得达到“鹰”的高度;否则,不但得不到,即使眼下得到也不会长久,因为没有鹰的高度的支撑,永远摆脱不了鼠目寸光。这就好比你要答应人家的拜托,首先是你的能够,不是自不量力,而是量力而行。应试亦是如是。

(四)下通尽用

用,即功用,作用;而“作”的本身即是人为的刻意与“刀兵相见”的实战。“刻意”即为“功夫”,没有日常习惯的刻意就不会有习以为常的功夫。用,是拿来即用,出手即有,绝不是拿“学”阶段的理解和“习”阶段的熟练就去“匆忙”的应对;尤其是处于系统学业高考的学生,没有把刻意训练上升到理应达到的高度,就不会达到高考应有的功效。

刻意训练时空转换

要想达到“有作用”,就得进行刻意训练,这是“用”的内在要求和客观必然。

何为刻意训练:

刻者,从亥,从刀;亥者,以刀去头足之猪,引申切割之意为交接;亥时,即阴阳交割之时。区别于亥而成刻。到转换的时刻没有转换,就是逆势而行,势必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如过午夜还不休息睡觉,甚至过寅时已肺朝百脉还不休息,没有几天的恢复都还原不到当初。再如正午时分不小憩,好比“五”之交叉不转换是一个道理。同理,没有转换期货的趋势,势必是缺少修行和德行的失败。

意者,从音,从心,即内心的声音与唤醒。

可见刻意的目标就是要时刻自我提醒完成不好习惯向良好习惯的过渡与替换。

而训者,从言,从川,即教育与管理的言语表达要如河流一样顺畅,因人而宜,异法方宜,决不是方法单一的训斥,更要有形式多样的训诫和训导,表扬与鼓励,正反多样,不可缺失。

而练者,即練,从糸,从八,从束,如将丝从捆绑中分别选择出来,而不一味的蛮干与盲目的“瞎练”;那种只顾“埋头苦干”而不抬头看路的习练方式,绝大多数是“白耽误功夫”,无论是对精力的、体力的、时间的、物质的,都是极大的浪费。

这就不得不要求我们要养成按时、有计划、不断完善的刻意训练习惯,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每日三省吾身,不断饱满完善。

何为时空转换:

功夫的成就没有一口吃个胖子的可能,即使你有那么大的口,也没有那么大的脾胃;如果非得强行吃下目标,也会引起不良的反应。由此可见,只有严格以“时”的要求,假以时日的勤奋刻苦,才会在有规律的时效性下取得成绩的空间。

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目标确立计划分解:

目标,即心中所想还能够看到的标地物。计划,即是能够表达且准确划定的全面,

再大的想法也要落实到具体的目标,否则只能沦为泛泛的感受;再好的意见不制定计划的分解,一定会变成好高骛远。

(二)方法全面有效执行:

方者,人与一,“一”引为边界,即人的思行边界;法者,公平与针对;效,即是借助外力做事要做在点上;执行,则是选择判定后笃定。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以有效的知识获取进行应对的取舍判断。是刻意训练的选择与针对。

1、方法的全面即是思维全面。

是浑圆边界的饱满与无懈可击。一个角度理解不了的事物就要想着从第二个,第三个角度去思维,直到想明白和能够理解为止。当下的思维方法可概括为形象、联想、发散、缜密、超前、重点、总结七种后的创新提升,每次创新都是维度的提升。否则,仅以一、二种思维方法的学习态度是“死心眼”,是在“钻牛角尖”。

2、有效执行即是苦干巧干。

苦才,从艹,从古,草味这苦;干,即乾,乾为天,是自强不息。可见:苦干,即是一种状态与态度,刻苦即是刻意持定的状态。这种刻意持定即是严格按照不断的完善的计划执行,不断总结身的不足,加以修正。

巧者,从工,从丂(kao三);丂者,气从上下行受阻,绕弯而行,是曲则全。可见:巧干,即是不仅要自我苦学,更需抬头看路的借助外力;不仅要传承经典,更需与现代最新研究成果的结合;只要自己不会,就要想尽办法向高手和牛人学习,直到弄会为止。

(三)分科治学融汇贯通

分科治学是博学,融汇贯通是精专。

何为分科治学:是对专才的要求。

是正向“二八定律”的应用,即是用八层的时间去掌握最顶级二层的功夫。

这是我们的自我定位,如:求学应试见识世界的根本,经济生存贡献社会的核心,文化根基贯通古今的源头。先哲的原始反终即是如此。

文的选择当以经典传承,武的承袭当以行气周天。

何为融汇贯通:是对通才的要求。

是反向“二八定律”的应用,即是用二层时间去掌握每科八层的内容。

这是我们创新提升维度的切实点。如跨界思维即是在原有思维基础上的升维往复。如:

要想学好语文就要达到如数学一般的精准,而不是含糊不清;

要想学好数学就是要达到如语文一般的涵盖,而不是思维单一;

数学的魅力在于她是走在前人类思维最前端的抽象超越,是纵向之宇;

语文的魅力在于她是当下思维的浑圆涵盖,是横向之宙。

同理:

要想学好物理,即不仅要有物的形象,还得有理的抽象,只有左右脑思维的灵动转换,方能通达“物”与“理”的横纵贯通;

要想学好化学,就是要通晓量变到质变的起始、过程与结果,这就好比人类的营养能量不仅要有外在烹饪的手艺,更要有人体内在的转化;

要想学好生物,更是人体、动物、植物、化学、物理、语言、数学等学科的综合化分与“资助”;

而政治、历史、地理又之所以划分为文科,也是因为全方面系统的综合:政治,是研究人类群体社会协作组织的学问,一切历史的发展的与事件,无不以政治的协作与发展做为前提;而所有政治、历史,又无不发生在“地理”这块我们共同的土地上;地理历史学,政治历史学,地理政治学,等等,也都是一块整体上的分支。

分科治学是为了更有利于彼此融通,而融会贯通也是为了将分科治学在跨界升维下走向创新发展的极致和安泰。学业文化沟通如是,经济发展命脉如是,政治协作治理亦如是。

人生就是这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人的一生注定要成为修为的一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中国的哲学根源太极思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太极即泰极,也就是极泰,只有达到极致才能达及安泰的状态。人生如此,社会亦然,修为正能量,社会大进步。看似简单的刻意训练实则艰难,难就难在坚持不住,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干扰而转向不知去向;看似艰巨的目标达成实则简捷,可行之处就在于确立化解,结构健全、客观遵循,扎实勤奋,次第先后,自然达成。

“应有”之所以能够“尽有”,全在于不仅要有“鹰”的高度,还要有不断前行下“尽”的极致追求。只有有了“鹰”的高度,才会形成俯视“降维式打击”的深度。“应有”是当下静态,“尽有”才是持续的动态。人生的意义“尽”在不言中的不断追求、拼搏和努力。这就是“说的好”不如“做得好”。

十全才能十美,至美方能大善。唯有俯视万方,方可傲视群英。从一至九是量的变化,从九到十才是质的飞越。“尽”者,“尽用”也,都走到冬天了,春天就不会太远。这才是脚踏实地的先知先觉,来不得半点马虎的“锤炼”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