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主席這首詩,開篇就寫出疫情過後人民的幸福生活,令人振奮


文|丁十二

2月23日,全國包括上海、安徽、雲南等在內的24個省區市確診病例實現0新增。

《人民日報》最新消息顯示,昨日全國新增確診508例,湖北以外地區新增確診病例降至個位數。

這一連串的好消息讓我們堅信:天佑中華,戰疫必勝!

但也正如終南山院士所說,疫情尚未消滅,我們不可掉以輕心。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這次疫情中,有心有力者奔赴一線直面危險,餘下的我們大多數普通人就老老實實隔離在家,不要給國家添亂,同樣也是為戰勝疫情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時利用宅在家的這段時間,我們還可以讀更多的書。如果你覺得紙質書看著太麻煩,那就和十二一起讀詩吧。

看到這一連串的好消息,十二首先想到的就是主席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七律二首·送瘟神》

序: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曉,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

其一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其二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在中國流行了2000多年血吸蟲病嚴重危害人民健康,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非常重視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1956年2月27日,毛主席強調“全黨動員,全民動員,消滅血吸蟲病”,並且把消滅血吸蟲病寫進了《農業發展綱要40條》。

同年,中共中央派出大批醫療隊到疫區進行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工作取得明顯的效果,疫區餘江縣人們大力興修水利,填平溝壑,根絕血吸蟲的滋生地,僅用了兩年時間,就根絕了血吸蟲病。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用頭版頭條報道了這個消息,主席難掩心中喜悅之情,於是揮筆寫下這兩首詩。

第一首,寫舊社會,通過對廣大農村蕭條淒涼情景的描寫,反映瞭解放前血吸蟲的猖狂肆虜和疫區廣大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寫出了疫區勞動人民的無限辛酸,也寄託著主席的無限感慨:綠水青山再美,在漫長的舊時代,在統治者只知對勞動人民進行壓榨,而不管勞動人民死活的情況下,一些想救死扶傷的像華佗那樣的名醫,對血吸蟲也束手無策,徒喚奈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這裡指患血吸蟲病的人下瀉不止,瀕於死亡。成千上萬戶人家變得蕭條冷落,大片田地都荒蕪了。千村薜荔,形容村落荒蕪。遺矢:遺屎,指血吸蟲病後期人常腹瀉的症狀。化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傾之,三遺矢矣。”“鬼唱歌”,出自李賀《秋來》詩:“秋墳鬼唱鮑家詩。”成了鬼的世界,即多少個村莊完全毀滅了。

以上四句寫舊社會里的人民受到血吸蟲病的毒害,是那樣觸目驚心。

頸聯“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這兩句是主席對時間過得飛快的想象,恢宏而形象地展示了歲月的流逝。尾聯“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這兩句緊承頸聯而生髮出來。主席的思緒因“巡天遙看一千河”,又想到天河邊的牛郎。牛郎可說是天上諸神中出身於勞動人民的代表,自然對民間的疾苦尤為關心,所以牛郎自然會問起人間瘟神肆虐之事,那時便回答說,昔日血吸蟲給人民帶來的悲哀痛苦,在今天已如東流水一去不返了。

第二首寫新中國,寫廣大人民征服大自然,治山理水,同時大舉填壕平溝,消滅釘螺,消滅血吸蟲病,使祖國出現欣欣向榮景象的動人情景。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前一句以明快的語言勾畫出當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它既是寫景,又象徵著當時全國人民奮發有為的動人氣概。後一句則表達了主席對中國六億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熱情讚揚和高度評價。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紅雨”指桃花,出自李賀《將進酒》:“桃花亂落如紅雨。”看到桃花亂落像紅雨,主席認為這是隨著人們的心意翻成的紅色的波浪,這是象徵手法,象徵在千百萬群眾的要求下,到處掀起紅色的高潮。青山也不再成為交通的阻礙。“著意”,特意。“化為橋”,化作通向社會主義的橋樑。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從青山聯想到高大的五嶺山脈,高到像跟天連接,可是勞動人民在那樣的高山上揮動雪亮如銀的鋤頭,在建設山區。經過建設,山區也成為通向社會主義的橋樑。又從山聯繫到水,“三河”,舊指黃河、淮河、洛河,這裡概指全國所有的河流。勞動人民揮動鐵臂來搞水利建設,它的聲勢之大使大地為之震動。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主席用這兩句詩藉以表明中國人民消滅血吸蟲、送走瘟神的決心。語調輕鬆,含幽默調侃意味,流露出主席同時也是全國人民對“送”走了“瘟神”的衷心喜悅。

詩如其人。

這兩首詩是主席偉大人格和氣魄的充分體現,也只有主席才能寫出這樣氣壯山河的詩篇。

疫情終將過去,春天必然到來!

疫情之下,好好讀書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