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走笔萧公馆 (九)萧龙友将“息翁”改为“不息翁”

走笔萧公馆(九)——破解萧氏家族龙飞凤舞的传世密码

谨以此文纪念京城名医萧龙友诞辰150周年

人民当家 扬眉吐气

当年“息翁” 更名“不息“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萧龙友家里也进驻了解放军。萧大夫一家热情接待,解放军战士闻听先生英名,对他十分敬重。

转眼间,为萧老进八十寿诞之日。这天,萧龙友穿上藏蓝色锦缎面皮袍和崭新的棉靴,先去看望了住在院里的战士们,然后让家人端来寿面慰问战士。

解放军纪律严明,婉言谢绝,让萧老赞叹不已。

按平时的规矩,少不了大宴宾客唱堂会,为了不影响驻军的学习及生活秩序,萧老吩咐,一切免了。自己坐在院中的凳子上,叫女婿蒋兆和为他再次画像。

画像完成后,萧龙友非常满意,让女儿萧琼补上几笔松针。萧老将画拿进书房,郑重地在画上题写了《息园居士像赞》: “岁己丑正月十四日为夫己氏八十生辰,天清地宇,家和人寿,兆和贤婿为我写真,以为纪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

萧龙友虽然年逾八旬,仍然念念不忘祖国的中医事业。他逢人便说,旧社会政治腐败,不敢过问国家的事,为了盘家养口,不得不借医为隐,称自己为“息翁”。新中国诞生了,百事欣欣向荣。

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中医的一系列政策,,让萧大夫感到欢欣鼓舞。他特意将“息翁”改为“不息翁”,以表达他为中医事业奋斗不息的决心。

1950年,萧龙友以华北区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中央卫生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会议制定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中央卫生研究院决定筹建中医研究所。

1951年,萧龙友作为中医师被中央人民政府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53年11月,中华医学会成立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付连樟任主任委员、名老中医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赵树屏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这年,毛泽东主席说 : “我看我们中国人民要为世界人民做出贡献的话,中医是个好项目。”

在“西医怎样读中医书”座谈会上,萧龙友发表了非常重要的意见。为后来我国开设中医学院及制定西医学习中医教学计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1954年9月,萧龙友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感到异常兴奋。

特别叫家人做了一套中山服,以示新生。大会推选他为主席团成员,还安排他作了大会发言,讲述他探索祖国医学遗产的体会。在发言中,提出建立中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的建议,得到党和政府采纳,逐步实施。

当天晚上,毛主席,周总理在北京饭店宴请各界代表,萧龙友应邀出席。回家时,带回一个红苹果,非常激动地告诉家人,“千万不要忘记共产党的大恩大德,要好好学习,奋发向上,对人民多做有益之事”。

家人听了老人的话,也感到欣慰和鼓舞。


萧龙友虽是人到暮年,却壮心不已。除当选全国第一届人大代表外,还历任中医研究院顾问、学术委员会委员、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长、北京人民医院中医顾问等职。

1956年,国家采纳了萧龙友的建议,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

萧龙友当时因病住院,听到消息非常兴奋。对家人说:“四所中医学院的成立,更充分说明了人民政府的一切措施,莫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愿望。”

他虽然正在病中,仍口授若干意见,如课程的安排,教学的质量,理论与实践,讲义的编写,以及应重视古文与书法等等,可见这位老人对培养中医人才是多么的重视。

萧龙友虚怀若谷,不好张扬。行医数十年,各个时期的政界要员及社会名流,如吴佩孚、徐世昌、抗日名将马占山等赠送的匾额不少,他一概打入冷宫,居然一幅也没悬挂出来。在他的寓所门口,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是那块写着:“萧龙友医寓”的小木牌。

萧龙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里,以高尚的医德、医风,高明的医术垂范天下,曾多次被邀请去中南海为中央领导咨病诊治。家中现在还保存有,卫生部副部长邀请萧大夫为朱德副主席等中央领导诊病的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