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低估人性!专家倡议预防“精神病毒”感染


【康复 • 新型冠状病毒专题】


疾病和死亡,是很多人内心极其恐惧却又无法回避的主题。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其不确定性无疑激活了不少人内心的焦虑感和恐惧感。


尤其是感染了新冠肺炎之后,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改变了方向?我们就是异类了?我们的生命就快结束了……其实,很多新冠肺炎心理上的创伤比身体上的还要严重。


那新冠患者到底该如何疏解这些负面情绪,积极跟病毒作斗争呢?


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还在增加,抗击疫情成了常态,全国陷入了“战时状态”。


最近,网上有一些自媒体借机炒作,《一个武汉女生的真实日记》一文,讲述的是武汉的一家三口先后罹患新冠肺炎的实况记录。


从母亲不幸染病离世,再到父亲重病离开,直到自己也成了疑似患者,文中的武汉女生通过在网络上实时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让人们窥探到她从幸福家庭中的阳光女孩变成了一家三口阴阳相隔后的无助女孩。但她并不愿意他人转载和采访她的故事!


很多自媒体不经过其本人授权的转载被网友痛指为“人血馒头”,消费患者家庭的感情,在受害者伤口上撒盐!


由此,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肺炎感染者或治愈者的严重心理创伤问题。


专家看法:

对于新冠肺炎患者来说,他们除了身体的疾患之外,还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失衡


他们愤怒,愤怒自己为什么时运不济中招了;他们恐惧,恐惧身体是否能够完全康复,恐惧自己无法确认自己和死神的距离;他们内疚,内疚自己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传染给了家人朋友;他们无助,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他们焦虑,焦虑自己的生活是否能够稳步向前。


如何度过患病休养的阶段


1.积极心态面对疾病:

患病不是自己的错,传染给别人也不是自己有意为之,哪怕家人亲友责备,这个责任也需要自己全部承担。自己也是不知情状况下的受害者。扔掉心理包袱,积极面对当下的问题。


2.直面内心的恐惧:恐惧其实是只“纸老虎”。内心越恐惧,越不敢去想;越不面对,恐惧感会更强,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内心里接纳自己有恐惧感,这是每个人在极端状态都会有的情绪。当内心里接纳了恐惧感,自己也就从回避模式切换到了面对模式了。


3.客观看待人际接触:患者身体康复后,也会因为之前的生病体验而对外部环境和与人接触过于敏感。


一方面做好必要的防护,另一方面在心理上避免过度反应,比如与人接触就不由自主去想对方是不是传染源,或者别人知道自己患病会不会歧视自己;行为上对衣物过度消毒,频繁洗手或清洁等。


在内心里区分哪些是自己的猜测,哪些是现实,区分现象和现实,以免产生人际回避、强迫等心理问题。


专家倡议:

对于社会大众,更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帮助患者逐步融入正常的生活中。患者是无辜的,更是不知情的。每一个人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用自己的微笑和支持,共建美好生活。


关注康复杂志公众号,不断拓宽你的健康眼界,好玩有趣的科普,尽在掌间,快点击在看,让更多的人收获健康吧!


点评专家 |吴彪

上海曼德哈特心理机构创始人

华东师大咨询心理学硕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