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禄:新的主体性在崛起



在古老的玛雅神话中,预言认为:孩子们将拯救人类。或许,在神话的思维系统里,想要说的是孩子象征着纯洁和正义,代表了希望和未来,肩负着责任和前途。按照我的理解,预言要表达的是孩子们终将获得主体性,创造新的社会和生活。这无疑还是一个成长的叙事,目标指向长大成人。宽泛地讲,人类的故事都是关于成长的,只是不同时代的成长景观构成和形态构造有异而已。所谓长大成人就是主人公经过一定“时间”之后,终于形成自足的人格精神结构——即主体生成过程。当我看了《靛蓝小孩》这本青少年读物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80后终于长大成人,想一想六七年前,他们刚出道的时候,大人们对他们的担心真是多余。是的,大人们的担心虽总是好心,但后来的历史证明却是多余甚至幼稚。只要看看今天的中国,想一想90年代初人们对待“市场经济”这只“狼孩”的惊惧就知道了。

长大成人,或者说获得主体性,被喜欢故作玄乎的哲学家,诸如胡塞尔等称为“谜中之谜”,现代有些哲学家无不耸人听闻地嚎叫“主体性的黄昏”已经到来。但是,我要说生活才是最伟大的哲学家,80后们用自己的最朴实的生命足迹和真诚的思考与感受(套用哲学的话语表述应该是 “80后生活现象学”)诠释了属于他们这一代的主体性。正如《靛蓝小孩》这本书中作者们,蒋方舟、步非烟、田禾、周语、春树、苏枕书、米米、甘世佳、颜歌、小饭、张佳伟这些当红的作家们用对话、自白和随笔等性灵文字袒露他们的心迹,展示他们的成长,倾诉他们的生活智慧,这些文字(如果我们承认作家是人类精神的表征的话)汇集起来,就构成了80后的主体性。

他们的成长在于不再打造叛逆、代沟、孤独、出走、高贵、“腐烂在物质里”、“性爱无敌”等雷人的宣告使自己成为焦点,不再让虚构的自我无限膨胀以显示强大和自信,意识到这是青春期的“浮躁”、“无聊”和“肤浅”表现,是“脆弱”的另一幅面孔。他们不再害怕和反感别人的批评,“只要骂到了点子上。不过无论谁骂我,都没有我自我鞭笞下手狠。”他们走向了深沉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意识到祖母、母亲和目前等长辈亲人是自己精神生命的源头和导师。

他们的成长不再是一天到晚把自己关注“自己的空间”,不在和天昏地暗的游戏中度过一天又一天,而是决绝地走向社会,面对生活中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职场、就业、家庭、住房等。冷静认识现实的差异和分层、正视挫折感,从“巨大的差异社会中坚持自己的位置”。

他们坦然从保险业务员、推销员、记者、出版社编辑这些基层职业开始独立生活,选择“在菜市场中完成美好的成人仪式”,鄙视那种“没学会白菜与卷心菜的分别便学会了雇保姆,没学会淘米便学会了去豪华饭店,没学会洗衣服便学会了去买乔治阿玛尼”的寄生生活。

他们学会理解生活,在平凡充实中找到乐观与自信。步非烟说:“世界是多样的,人生的道路也是多样的,社会虽然有不公平的一面,但绝没有完全封锁掉通往公平的那条小路。看你有没有勇气,有没有毅力走过去。迟早会拥有自己的家,会成为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流。”

他们开始理性的思考社会,利用自己的话语权来影响社会。韩寒的博客针对社会现实及时发言,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青年文化风景线。很多同龄人通过这个窗口认识现实社会,很多国外文化人和社会观察家通过韩寒的博客来了解现实中国。恰如有的评论家所言:“他们从受关注的一代转向关注社会的一代,他们正受到同时代人乃至全社会的喜爱,他们生活的深度观察,对公共事件的辛辣批评,正展现出一代新公民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他们孤独而勇敢地走向荒原,走向人和自然对恃的极限,用自己的脚步和心灵丈量人生的重量,从中“寻找到生命中的那片绿色”,求证“活着”的意义。

他们……就这样,80后长大了,在生活中长大。他们执著而坚定把成长的岁月凝练成文字:“生活:我们知道无论我们如何大闹天宫,我们都走不出你的手心。你就是控制我们的佛手。但是,生活,我们想告诉你,在你的手心,我们曾经欢笑,我们曾经挣扎,我们曾经叛逆,我们曾经屈服……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长大!”

80后的长兄们已经艰难地成长了,90后接踵而至。

成长是需要范导的,范导更需要传承。无疑,90后最好的范导者应该是80后这些长兄们。正是出于这一逻辑,以刘卫东为代表的80后兄长们,集合了韩寒、蒋方舟和步非烟等80后成功者,用良知、真诚、责任和心灵铸就了这套《靛蓝小孩》,作为献给成长者的人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