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病毒会消失吗?

最近把福冈伸一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这本书又看了一遍,借着热情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以前总喜欢从药物的角度看问题,这是我思维的局限性,但药物发现的过程又从侧面揭示某些生命运作的本质属性,比如抗生素的发现,它们其实大多都针对有完整结构的细胞通过不同的靶点进行攻击,一旦起效细菌不是复制出错就是细胞破裂死亡等等,但是病毒算完整的细胞吗?

从电子显微镜下观测到的病毒是拥有极其规则的形状,同一种病毒所有的兄弟姐妹长得都一样,有正多面体的,有螺旋状卷曲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毫无差别,虽然有一种类似于机械外形的几何美,但是无法用生命的美来定义它们。

因为它们“没有呼吸”,除了细胞膜包裹着遗传物质其他什么也没有,如果提高纯度,它们甚至可以结晶,这种无限接近物质的东西和柔软的细胞相比,千差万别,但是病毒会复制啊,复制可是生命最重要的属性,但是福冈说:不!那不是生命!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突变,生物演化出无比智慧的双链结构来维持遗传物质的稳定,这种双螺旋在复制过程中出错率要远低于单链RNA,有些病毒就是单链的结构,比如艾滋病毒,埃博拉毒,SARS,还有今天的新冠状病毒,所以这种病毒的复制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突变,但是这种不稳定也有另外一个好处。

可以增加病毒的生存机率,它们就好像一个解码器,在和人类免疫系统博弈的过程中,不断的测试宿主的免疫系统,由于生存压力病毒持续性的突变,这个解码器输出了无数不同的密码,最终暴力破解了我们的防御系统,可能其中有百分之99.9的子代都被免疫系统消灭了,但是那百分之0.1的幸存者在经过几代复制之后又会变成百分之百,这时病毒突变的速度就跑在了前面,于是它生存了下来。

试想一下病毒眼里的人类世界,当看到一个拥有数十亿个体的物种,异常便利的交通和密集型的生活空间,拥有寄生属性的赌徒难道不想赌一把?很多人认为今天瘟疫的蔓延可能是我们运气不好,也可能是从其他地方传过来的,殊不知病毒在一次一次的传播过程中败下阵来,没有获得机会,但又卷土重来,带着更加锋利的武器,奔向它们的猎物,就像艾滋病毒通过几个独立的事件至少四次从动物身上传播给人类,你还能说这次爆发是运气吗?

病毒在从A传到B的结果有两个,要么毒性增加,要么毒性降低,原因就是复制出错的不可预知性,谁也不知道突变以后的结果,但是由于RNA病毒复制的不稳定性,它们可能会在杀死大部分宿主之后变得温和,因为快速的消灭的宿主不利于病毒的生存,但是,到底要消灭多少宿主才能换来温和型的病毒呢?没人知道。

于是RNA病毒的传播可能会呈现出一种从大繁荣到大衰败的景象,一种病毒刚刚找到它新的猎物时往往表现出极强的杀伤力,埃博拉病毒中的一种致死率就可以达到90%。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毒性逐渐降低,比如艾滋病毒可以让宿主存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来传播它的子代。

所以笔者认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需要做好防护措施,当感染人数持续低于某个阈值时,虽然我们认为基本战胜了这次瘟疫,然而我们是否在真正意义上清除了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