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联赛因祸得福或开启新篇章:“错峰”尝甜头,一举四得皆欢喜

出于备战奥运会的考虑,2019-2020女排联赛在短短2个多月时间内就落下帷幕,而且中间还穿插了世俱杯赛事,赛程紧凑密度开创了女排联赛历史。这个被称之为有史以来最短的联赛在开赛之初曾饱受诟病质疑,但球迷公众的主要质疑是对各项工作都略显仓促且马马虎虎的吐槽,而赛制本身和赛程的压缩却并没有遭遇过于猛烈的反对声,这也说明球迷对2个多月的赛程可以接受。当然,各地方俱乐部是否持以反对态度目前还不得而知,毕竟奥运当前以大局为重,若过了奥运年,地方俱乐部是否仍然持默认支持态度,还很难下结论。

毫无疑问的是,奥运会利益考量,让排超联赛顶着舆论压力做了牺牲,但是少了拖沓,还有了新的启发,挤水后甚至“因祸得福”,开启另类模式。我做了简单梳理,目前可看得见的意外收获主要有四:1、国家队有了更多集训时间,甚至常年不能回家陪伴家人的球员们还与家人过了一个团圆年;2、由于赛程短、结束较早,没有入选国家队的实力派球员们也纷纷“走出去”,加盟刚刚拉开帷幕的他国联赛了,截至目前已有14名球员走出去,另有3人正在办签证;3、加盟排超的科舍列娃、拉巴德捷耶娃、利普曼、巴奇、胡克尔等大牌外援们也都开始打“二次工”,加盟俄超、意甲等高水平赛事;4、地方队球员在枯燥的训练比赛之外,有了更多自我时间进行学习和自我调整。

这份奥运年的意外收获一举四得造成了皆大欢喜的局面,也给了排管中心掌门人李全强新的启发,他坦言当前排超俱乐部还没有完全职业化,对球员的个人发展有所限制。他说:“国内很多俱乐部仍带有专业队色彩,球员们长期在不够职业的环境中成长。更多运动员‘走出去’,在磨练球技的同时,也会在国外俱乐部的职业氛围中耳濡目染,增长见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由于今年的排超联赛与其他国家的联赛“错峰”举行,目前已有14名球员加盟他国联赛,这对于中国排球的国际化发展显然具有推动性作用。

排管中心既然暂时难以改变半职业化现状,那么在新模式新道路上尝到甜头的情况下,若是没有动摇各地方队俱乐部的根本利益,能否彼此达成共识,以后就按照“错峰”模式举行中国联赛,这样也给国家队员、地方队员、外援都能找到更宽更泛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个“错峰”模式是否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行性,不妨具体研究讨论。当然,无论如何,排超在广告宣传、节奏氛围、赛程赛制、商业模式、市场运作等各方面,还需加强工作,否则按2019-2020的运营状况,难以撬动支撑当前的竞技市场需求。总之,按照魏纪中老先生的话说:“要敢于试错,支持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