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的读书哥与国家的成败



西闪/文

官方新闻总是充满正能量,譬如前几日报道了武汉新建的方舱医院,地板光洁,床单雪白,一付云淡风轻的样子。照片中一个年轻人戴着口罩,卧在被中,捧着一本大部头,专心读书,引来网络上一片赞美,有人奉上励志的称号,名为“读书哥”,更有细心人士标记,那本大部头的书名是《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作者是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很快,福山本人在他的推特上也转载了这一新闻图片。网络传播就有这么厉害,只是大概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其中的讽刺意味。



《政治秩序的起源》我很早读过,还写了一篇4000字的书评,发表在八年前的《南方都市报》上。他拿的应该是新版,纸张不是很好,脆而重,久捧在手会比较累,不如2012年的旧版用纸,一看就是北欧进口,轻且韧,令我多年后还愿向读此书的朋友推荐。


《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一版


这本书的内容也很有意思,延续了福山一贯的思路。政治学家研究的东西很丰富,但有一个主题是少不了的,那就是国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福山的重点也无非如此。只不过,他没有沿袭大多数学者的理论方法,而是用演化论的思路来进行比较研究。

在福山看来,判断一个国家的成败得失,主要看它能不能达到以下三个标准。一,这个国家是人治还是法治;二,这个国家的政府对谁负责,是对人民负责还是对统治者;三,这个国家的统治是否有效,福山称其为“国家能力”。


《政治秩序的起源》新版


在《政治秩序的起源》里福山认为,中国数千年前就达到了三个标准中的一个,也就是说拥有很强的国家能力。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满足另外那两个标准。可怕的是,中国有不少人捡起“国家能力”这几个字,就到处嚷嚷,说连福山这样的西方大学者都赞颂咱们,可见我们的国家何等强大云云。


弗朗西斯·福山


福山很早就在谈论国家能力,在他看来,一个大型的人类社会,要拥有良好的秩序,离不开国家这个核心角色。因此一二十年前他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名叫《国家构建》。可以想象,从那时候开始,某些人对福山的意淫就开始了。一时间,国内出了不少以“国家能力”为关键词的论文和书籍,论调相当统一,概括起来乏味得很,无非四个字或五个字:“中国赢了”,“中国又赢了”。


弗朗西斯·福山


这种类似于“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式腔调从2008年开始渐渐成了主流,代表人物之一是胡鞍钢。他最爱嚷嚷国家能力,并扬言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超越美国,导致2018年一部分清华大学的校友联名上书,呼吁免除胡鞍钢担任的国情研究院院长及教授职务,纠正甚嚣尘上的学术浮夸风。

别有用心的人把国家能力捧上了天,好像它是判断国家优劣的唯一标准,其实哪里是这样?能力这个东西,只有强弱之分,没有好坏之别。好人有做好事的能力,坏人却不乏做坏事的能力。同样的道理,不限定它的价值、目的和范畴,关于国家能力的讨论根本没有意义。换句话讲,福山所谓的政治秩序三要素:国家、法治、负责任的政府,三者缺一不可。试想一下,没有法治,没有对人民的健康安宁负责的政府,这样的国家能力指的是什么呢?

这个时候,参照着那新闻照片中淡定的读书哥,来判断一个国家的失败或成功,大家是不是若有所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