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攝“馬”精魄 不死不休

中國書畫郵(ZGSHY0816)今天

母本系唐代韋偃的作品,是李公麟奉旨而摹,共畫了1286匹馬和143個人。全卷氣勢如虹,起首雄壯剛勁,漸趨柔和平緩,構圖從密集緊湊漸成疏鬆流暢,敷色精細而無華麗之氣,畫風清雅,淳樸溫潤。


宋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

絹本設色 46.2cmx429.8cm 北京故宮藏



母本系唐代韋偃的作品,是李公麟奉旨而摹,共畫了1286匹馬和143個人。全卷氣勢如虹,起首雄壯剛勁,漸趨柔和平緩,構圖從密集緊湊漸成疏鬆流暢,敷色精細而無華麗之氣,畫風清雅,淳樸溫潤。













在《臨韋偃放牧圖》中,李公麟出色地描繪出了當時皇室苑囿中牧放的馬群。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建立起來的朝代,“唐人極重馬政,各苑俱以百千萬計,偃蓋寫當年苑中放牧之景”。



這幅長卷從右向左展開,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無垠的平原間,牧者驅趕著大群馬匹蜂擁而來,馬嘶人叫,熱鬧異常;中段以後,馬群逐散開成組,各自活動,有的低頭、有的嬉戲、有的飲水、有的奔跑,姿態各異,情趣盎然。整幅作品中,共計1200多匹馬,栩栩如生、洋洋大觀。


從總體看,宋代繪畫從筆墨到風格樣式都呈多樣化,但是有兩種比較大的風格旨趣始終貫穿於整個宋代畫壇,此消彼長且相互糾葛直至後世,即院體畫風和文人畫風。


宋代文人畫家們的志趣所指多在花草和山林,多涉足花鳥山水,人物畫則顯得冷清。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文人畫的思潮卻滲透和影響到各個畫種,包括人物畫。

畫。



李公麟

(1049-1106)


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


好古博學,長於詩,精鑑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風痺致仕,歸居龍眠山莊,自作《山莊圖》,為世所寶。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維摩詰圖》等。


李公麟:

攝“馬”精魄 不死不休


宋代是中國繪畫的最高峰,畫院制度的確立開啟了中國“士人畫”的新高潮。作為“宋畫第一”,李公麟的聲譽隨著他筆下的駿馬而蜚聲朝野。這位21歲就考中進士的畫壇“怪傑”,在他31年的仕途生涯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


在編輯《宣和畫譜》時,僅宮廷收藏的李公麟畫作就達107件。直到晚年臥病在床時,李公麟仍然信手在被子上畫來畫去。


李公麟善於學習,走“傳統”與“造化”兼師的路線,而尤以“造化”為重。在淵源家學的基礎上,他廣泛學習前輩畫家顧愷之、陸探微、韋偃、韓幹等人的畫作,又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突破前人的束縛,“大率學韓幹,略有增損”。最終,李公麟的繪畫功力在駿馬上得到完美體現。


蘇東坡有云:“龍眠(李公麟號龍眠居士)胸中有千駟,不唯畫肉兼畫骨。”稱讚的便是李公麟。無論是奔跑在原野上的野馬,還是侷促在馬廄中的貢馬,抑或是戰場上奮勇殺敵、不畏前險的軍馬,在李公麟的筆下都顯得熠熠生輝。



李公麟高超的畫馬成就來自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對技巧的純熟鍛鍊。他喜畫馬,除了向傳統學習之外,還經常去“騏驥院”觀察御馬,“終日縱觀,至不暇與客語”。


所以他不但對於馬的形狀和姿勢知道得很清楚,就連馬的生活習性也都非常熟悉,因此李公麟年輕時就以畫馬出名,為人所喜愛。

中國書畫郵(ZGSHY0816)2020.2.14 歡迎添加關注!

文章均源自作者原創稿件及互聯網篩選,精編整理公益分享。我們敬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時註明來源。若因客觀條件所限未知原始出處或作者的請原創人與我們編輯聯繫及時標註或刪除。

中國書畫郵(ZGSHY0816)2020.2.14 歡迎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