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可致千万人死亡,蝙蝠携61种病毒,专家呼吁:别吃野生动物

湖北省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组专家陈焕春表示,目前华南农业大学有研究表明,穿山甲毒株与感染人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有可能是潜在的中间宿主。但是,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来说,也可能存在多个中间宿主。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中,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来源于野生动物。所以,陈焕春也提倡,尽量少养野生动物,更不能去吃。

究其原因,野生动物身上通常都携带着病毒,其中的某些病毒一旦对人类产生影响,造成的后果无法想象。但是,这并不是说病毒就是无敌的,它不能独立生存,要想存活下去,必须找到一个"宿主",长期生活在野外的动物们就是首选。宿主死去之后,病毒无从获取营养供给,也会随之灭亡。

病毒从自然界到人类,一般是这样的传播轨迹:首先,它需要找一个自然宿主,使其成为传染源,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山洞里的蝙蝠就常常成为病毒的目标。当然,蝙蝠也是引发诸多重大传染病的根源。其次,自然宿主接触其他野生动物后,就会使其成为中间宿主,在自然环境中传播。但其实,中间宿主一般都只是媒介,当人类通过捕杀、养殖等行为接触到中间宿主之后,感染上病毒,才会造成病毒的大爆发,成为最终宿主。

之所以说人类是最终宿主,是因为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病毒有人传动物的现象出现。要想避免成为病毒的最终宿主,并不是不接触中间宿主那么简单,随着人类在地球上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接触到未知的事物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来说,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会帮助我们战胜外来入侵者,可一旦碰到未知病毒,它也会手忙脚乱。对免疫系统来说,对病毒建立起足够的认识,能帮助它更好地建立靶向消灭机制,而对人来说,了解病毒宿主,不让病毒进入人体,才是一劳永逸之法。

那么,自然界中都有哪些野生动物会成为病毒的宿主呢?

首先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老鼠、土拨鼠等,鼠身上携带有鼠疫耶尔森菌,传播到人身上之后,会引发鼠疫。在人类历史上,鼠疫曾多次爆发,每次都带走数量不小的世界人口,至今仍没有消失。记性好的人应该还记得,去年年底,我国内蒙古还有两人被确诊为鼠疫,前往北京治疗,后于12月底分别痊愈出院。

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因感染后会引起败血症,使患者浑身布满黑色斑块,又被称为黑死病。它的自然宿主为鼠和旱獭,传播媒介为跳蚤。也就是说,鼠疫是通过跳蚤来传播病菌的,通过跳蚤的叮咬,将病菌传染给人类,再通过呼吸道传播和接触传播,将疫情扩大化。这一传播方式和发病症状,使得鼠疫的传染性和致死性都非常强,病死率约为10%。

鼠疫曾有三次大爆发,一是在公元前的雅典,造成了当地将近二分之一的人死亡;二是14世纪的欧洲,当时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夺走了2500万人的性命;三就是19世纪的中国云南,那一次的鼠疫大爆发,传播到了印度、美国等60多个国家,单是在中国和印度,就死去了超过1200万人。

再来,是我们常吃的鸡。鸡属于禽类,现在的鸡都是人工养殖,人们一般都认为它是安全的,但是,通常只会发生在鸡群之中的"鸡瘟",却在有一天发生了基因重配,开始感染人类,变成了禽流感。H5N1、H7N1、H7N2、H7N3、H7N7、H9N2、H7N9、H10N7等,都是由这种病毒变化而来的。只要人暴露于活禽市场,或是接触过携带病毒的禽类粪便、宰杀和加工禽类等,都有可能被传染上禽流感,之后发生有限的人传人传播。有限的人传人,也就意味着禽流感的传播性不强,所以病死率虽高,却没有造成大范围的人员死亡。

2013年,于我国上海、安徽等地发现的H7N9型禽流感,全国确诊134人,死亡37人,痊愈76人,病死率接近30%,并没有形成如今新冠病毒造成的庞大声势,就是因为它较弱的传染性。一旦发现禽流感疫情,只要及时扑杀,一般不会形成较大的传染态势。2月9日及2月1日,四川和湖南各有一起禽流感疫情发生,在当地按照相关规定将死去家禽做无害化处理之后,也没有出现人感染病例。

而来自非洲的黑猩猩,则被科学家认为是艾滋病的传染源。在黑猩猩身上,艾滋病毒被称为SIV,也就是猴免疫缺陷病毒,它在其自然宿主身上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但是,一旦接种到别的猴子身上,就会开始出现症状。感染到人身上之后,便成了人免疫缺陷病毒,也就是HIV。这种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以及母婴传播,至今都没有可根治的特效药。

非洲是全球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地区,2018年,全球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为170万,死亡的多达77万,在我国,仍以每年8万例左右的态势增长中。去年,英国一名病人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体内超过18个月没有检测出艾滋病毒,或许会成为第二个彻底治愈艾滋病的患者。但是,研究人员表示,还不能确定病毒不会死灰复燃。

被视为SARS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起源的蝙蝠,则更是万恶之源。早期有科学研究表明,蝙蝠身上有多达137种病毒,简直就是"毒王",其中61种为人畜共患病毒,例如埃博拉病毒、SARS、MERS、狂犬病毒、尼帕病毒等,每种蝙蝠平均携带1.79种人畜共患病毒。这些病毒的危害有多大呢?这么说吧,其中最可怕的埃博拉病毒,致死性和传染性极高,至今还没有药治。被感染上之后,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如今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也被石正丽团队指出是来自云南的中华菊头蝠,和当初的非典一样。

然而,自从这一发现被报道,再加上各路媒体广泛传播各种吃蝙蝠的案例,人们就都认为,病毒是由蝙蝠直接传播给人类的。有网友甚至愤愤不平地表示,现在全国人民憋在家里不能出门,都要怪那个吃蝙蝠的人。其实,这就混淆了自然宿主和中间宿主的区别。人吃的蝙蝠少有野生的,一般都是人工饲养的果蝠,野生蝙蝠直接接触人类的概率并没有那么高。而浣熊、蛇、猴子、鸟类等,都是蝙蝠的捕食者,并且果子狸、穿山甲这样的野生动物接触到蝙蝠的概率也比人高很多。所以,真正应该怪的应该是吃野味的,而不是只吃蝙蝠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连一只小小的蚊子,都能传播足以致死的疟疾,更别提是生活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的野生动物们了。随着近年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的欲望也开始一步步扩张,野生动物们栖息地被破坏,连自己的皮肉也要落入人类之口。吃野味,似乎逐渐成为了一个可影响社会公共卫生的问题。

在食物匮乏的非洲,老鼠、猴子、蛇、蝙蝠都会成为人们的盘中餐,这一饮食历史由来已久。即使遭到环保主义者的反对,即使知道会传播病毒,这一传统依旧无法被打破。有报告称,每年在刚果,有约500万吨野生动物被杀,喀麦隆地区80%的食用肉,都来自于丛林。甚至还发展出了一些"美食",比如烤老鼠、风干蝙蝠,顺便插一嘴,远在西太平洋的岛国帕劳,还有一道名菜叫做蝙蝠汤。所以,艾滋病、埃博拉等病毒,在非洲的传染率也是最高的。对他们来说,吃,有患病的风险,不吃,却会被饿死,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非洲之外,却有那么一些人,捕食野生动物不是为了传统,只为了猎奇和一些莫须有的功效。中国人也有吃蝙蝠的,可有些人吃蝙蝠,为的只是那么一个"蝠"字,和中国的"福"字同音,认为吃了之后会有福气,所以做出的蝙蝠汤又被称为福寿汤。除此之外,烤田鼠、龙虎菜、野鸟干、毛蚶......都是喜好野味的人们桌上不可多得的美食。

实际上,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本身就遍布着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去吃呢?并且,为了生存,人类在进化,它们也在变异。本来只在鸡群中传播的鸡瘟,发展为可传染人的禽流感,通俗来讲就是一个病毒变异的鲜明案例。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已知病毒的变异,还是一件可以防控的工作,最怕的是出现像新型冠状病毒这样之前从未见过的未知病毒。认识新病毒需要时间,要延续人类的生命却必须争分夺秒,想要不造成伤亡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对于人类而言,每天都和病毒共同生存着。未来,未知的病毒一定会出现,只是我们无法预测会是什么病毒、以怎样的形式出现、什么时候出现。因此,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完全的防护措施,从基本的勤洗手开始,断绝一切病毒进入人体的渠道。如果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野生动物,务必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要亲近自然,也要谨记敬畏自然。俗话说,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一扇翅膀,可以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而人类对自然所做的一切,最终也将反馈给我们的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