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在做大將軍之前,並無太多實戰經驗,劉邦為何如此信任他?

小天詠春


前言:韓信從淮陰城內一位籍籍無名的遊俠,到大漢的開國元勳,他的成功得益於蕭何的舉薦,劉邦的重用,當然還有自己的真才實學。那麼韓信是怎麼做到大將軍,甚至是異姓王的呢?他又是怎麼受到劉邦的信任的呢?

韓信的到來與蕭何追韓信

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

這是韓信“跳槽”到劉邦陣營的時機,是劉邦被項羽分封為漢王之後,這時韓信的到來對於劉邦而言麼有根本變化,充其量是手下的兵卒數量增加一人而已。韓信之所以到劉邦陣營,是在項羽陣營時一位執戟郎,自己覺得感到死也就是普通士兵,自己的才華無處施展,鴻門宴之後的劉邦其知名度似乎上了一個臺階。韓信歸到漢王賬下,原本是以為能有不一樣的發展機遇,可是到了漢營之後,只是換了一份低階的工作-----治粟都尉。

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當劉邦的大軍行進到南鄭地界,劉邦陣營的逃兵多了起來,也難怪手下會有這樣的反應,巴蜀之地是什麼地方?在項羽他們眼中與其說是地盤,不如說讓劉邦自生自滅的地方,連項羽范增這樣的高層人士都覺得是一處“死地”,那麼劉邦的那些手下自然也認為是有去無回的地方,於是逃亡的人數便多了起來,這其中就有韓信,當然韓信的逃亡原因是對劉邦不重用自己,於是韓信用上不我用這四個字可以概括當時的心境。蕭何跟韓信有過多次的接觸,相信韓信是能幫劉邦改變現狀的能人,於是便有了蕭何追韓信的橋段。

劉邦信任韓信得益於蕭何的舉薦

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這是蕭何追回韓信後,劉邦與蕭何的對話內容,大體意思是那麼多人跑了你不追,卻為何去追一個叫韓信的人?蕭何說你想當關中王自然有他沒他都行,但是你要是放眼於天下,那麼韓信不追回來還真不行!蕭何是什麼人?秦時的沛縣縣吏!其識人的眼光肯定要比劉邦的那些老弟兄要獨到,那麼為什麼蕭何追回韓信後,就直接舉薦韓信?因為他知道劉邦的眼裡根本不在巴蜀之地,而想打回東進的道路,韓信的作用將是很重要的。而這點正好貼合劉邦的心意,在前往巴蜀的路上甚至是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漢營的發展需要謀士與將軍,而韓信的到來無疑是雪中送炭。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

雖然蕭何的舉薦是因為切中劉邦的心結,但是被拜為大將軍之後,劉邦迫不及待的追問韓信的具體實施步驟,一是急切想改變現狀,二是探探韓信的才學。其實也不難理解,一個沒有帶兵不打仗經驗的將軍,如在真實戰場指揮,其能力將士巨大的考驗,如秦國與趙國長平之戰中趙括的表現,就是血淋淋的教訓。韓信對於劉邦的提問也是有問必答,在聽完韓信的解答之後,劉邦有一種見韓信恨晚的感覺,於是給予韓信的信任也是很明顯的,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結語:韓信能在漢營大放異彩要感謝的人肯定有蕭何,正是他的堅持才有了劉邦重用,而蕭何知道劉邦的最終目標不限於巴蜀之地,所以才為他舉賢。蕭何有眼光,韓信有真才,劉邦有需求,在互相作用下才有了韓信被重用光輝時刻。


相關史料:

《史記·淮陰侯列傳》


農夫說歷史


一個曾經在項羽手下當過保安隊長的小羅羅,劉邦憑什麼信任他?敵人的敵人才是朋友,何況韓信是敵人的下屬。

再翻翻韓信的個人簡歷,長的人高馬大還混吃混喝,餓的快死了還揹著大寶劍耀武揚威,吃過老大娘的餅,鑽過流氓的褲襠……

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這種一塌糊塗的簡歷,憑什麼劉邦瞧得上眼?明明活成了笑話還說自己很厲害,是個明眼人都不信,到現在我們都會嘲弄一句名言:


———我對錢沒有興趣!那是因為他錢多的不知道怎麼數。

韓信有錢麼?沒有!有人脈麼?也沒有!有能力麼?他說他有!從此,劉邦就覺得找到了真愛,那是你在逗我玩了。

我可以確定劉邦至始至終對韓信毫無信任感可言!

劉邦啟用韓信是他給了兩個人的面子:蕭何和夏侯嬰。我們仔細看這兩個人的履歷,都是和劉邦從小鬼混到大的,日積月累的情誼在那堆著了。

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相處久了,自然瞭解更深刻,何況這三個人一直朝夕相伴,連造反這種事都手把手扶著。那麼,劉邦對夏侯嬰和蕭何是非常信任!

而韓信命好,在投奔劉邦後意外得到這兩個人的好感:“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只能說會表現的下屬才是好下屬。

當初馬先生吹牛要賺多少錢,給底下人分多少股份也沒有人信,韓信搞得也是這種套路。而蕭何和夏侯嬰就是被韓信許諾的美好未來折服。

好了,有人信了,就不愁發跡。

蕭何和夏侯嬰覺得這個股票可以買,劉邦可不那麼簡單的決定。先是夏侯嬰推薦給劉邦,劉邦覺得這個面子可以給,可夏侯嬰以前是個趕馬車的,見識不見識無所謂,人情的給。

所以,韓信當了倉庫管理員……

後來,蕭何也推薦買這支股票!劉邦可就有點認真了。蕭何是幹嘛的?以前是沛縣的“吏”,縣衙當差的,而且這個哥們點子多,見識廣,當初劉邦能成功造反,離不了蕭何出謀劃策!


所以,這個面子的給!只不過這次給的要比夏侯嬰的面子值錢的多。

我確認下,蕭何是認真的,他是經過深思熟慮,各種考察才確認韓信不是吹牛。所以韓信準備跑路的時候,他騎著大馬硬生生的給拽回來。

韓信就在這兩人的舉薦下當了大將軍,在楚漢相爭中大放異彩,最後設計垓下之圍把楚霸王逼的走投無路,自殺明志。劉邦明白了這個人是:

———真有才!


可有才不代表劉邦的信任,我們在史料中找到些蛛絲馬跡:

"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具體內容很簡單,韓信的兵權被劉邦奪了三次,最後兩次甚至是偷偷摸摸,乘韓信不備,那麼劉邦信任韓信的事有幾分可靠?

其實,一點不可靠!

韓信和劉邦只是雙贏關係,劉邦給韓信提供了平臺實現自我價值,而韓信也給劉邦打下了天下。就這麼簡單,我用得著你,你也用得著我,互相悠著點。


我在再拿身份說事,別忘了劉邦可是要當皇帝的人。他當初啟用韓信,除了給蕭何、夏侯嬰面子更多的是有別的考慮:

風險投資。反正他實力不濟,萬一韓信真能打仗了,不就賺了?他帶有賭的成分。
隨時做好準備。韓信當了大將軍看起來威風凜凜,但我們再確定一個真相,韓信軍中大多是劉邦親信。
收買人心。你看看項羽那個人可真不咋地,誰都跟他待不下去,我去明主,韓信這種人我都用!各位有才之士都投奔我來吧!就這樣劉邦和韓信達成契約關係,一起風風火火的打下天下。等到享天下的時候,韓信最後才發現自己才是最單純的一個。蕭何追回他來,最後又選擇坑死他,劉邦用完他了畢竟不放心,讓老婆往死裡整他……

說到底,韓信才是性情中人!說到君和臣的關係麼,蕭何還不是照樣膽戰心驚?


我不是易中天


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在軍事上的才能號稱千年一出的兵仙,在協助劉邦統一天下的戰爭中擊敗了號稱“軍事奇才”、“戰神”的項羽,為劉邦奠定了統一大業,劉備稱帝后,稱讚韓信是“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

可韓信這些神奇的事蹟都是發生在劉邦重用韓信之後的事,劉邦靠著蕭何月下追韓信並大力舉薦韓信,之後便拜韓信為大將軍,從此開啟了重用韓信之路,可是韓信在此之前可以說是毫無工作經驗,之前韓信在項羽手下也只不過是個執戟郎中,說得好聽點是郎中,實際上就是個拿著戟的警衛兵,對於這樣一種出身,劉邦為何會如此信任韓信?

其實這就涉及到劉邦的用人、識人之道,當初劉邦也並沒有看中韓信的,在蕭何大力推薦韓信前,劉邦的御用司機夏侯嬰就向劉邦推薦過韓信,劉邦只不過給了韓信一個管理後勤的小官治粟都尉,也並沒有重視,後來蕭何也向劉邦推薦過,劉邦也不以為然,只到發生蕭何月下追韓信事件,劉邦當時擔心的是蕭何。

後來看在蕭何的面子上,劉邦準備封韓信為將軍,但是蕭何不同意,說韓信是“國士無雙”,要封就封大將軍,並且還要舉辦隆重的儀式登臺拜將才行,蕭何同時抓住了劉邦的心理,告誡劉邦如果要出漢中向東打天下,就必須重用韓信,如果願意一輩子待在漢中,則可以不用韓信,劉邦直到這個時候,都還是看在蕭何的面子上,才同意的,因為劉邦信任蕭何,蕭何是劉邦多年的好友,從沛縣一起起兵到現在,所以劉邦同意了封韓信為大將軍。

西漢時期原本是不設大將軍這一官職的,雖然封了大將軍,但劉邦會不會重用韓信又是一回事,對於一個毫無經驗的韓信來說,劉邦也需要考核一下韓信,到底有沒有本事,是不是如同趙括一樣紙上談兵?於是劉邦就與韓信就如何出漢中攻打關中統一天下進行了交談,韓信向劉邦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劉邦認為有道理。

劉邦是一個心胸豁達、能屈能伸、知錯就改、能夠聽取正確意見的人,現在既然韓信提供了建議,那麼劉邦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驗證一下,於是在不久之後,劉邦率領所有軍隊進行了還定三秦、攻打關中的戰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劉邦攻打關中的戰爭是沒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回事的,這只是元朝的戲曲中創造出來的,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還定三秦戰役是劉邦採用韓信的謀略,由劉邦自己領導並發動的一場戰役,劉邦手下所有將領都參與了此次戰役,唯獨韓信沒有參與,因為史書中沒有關於韓信在此次戰役中的領兵紀錄,而且在攻打章邯鎮守的陳倉時,劉邦是採用了趙衍的計謀,從一條小路繞到陳倉背後,然後裡應外合一起擊敗了章邯,才最終打進關中,否則以陳倉的險要地勢,劉邦是沒有可能打進去的。

此次戰役中,劉邦雖然拜韓信為大將軍,卻只把韓信當成一個高級參謀人員,沒有讓韓信指揮軍隊,也沒有讓韓信帶領具體的軍隊參與戰役,即使是在後來拿下關中,劉邦東出函谷關,平定中原,一直打進彭城,都是劉邦親自指揮,甚至都沒有韓信參與的紀錄,包括彭城之戰,都是劉邦親自指揮及領導的,當時韓信、張良等人都在彭城,可是仍然被項羽用3萬大軍擊敗了劉邦率領的56萬諸侯聯軍。

韓信親自領兵的紀錄發生在彭城之戰後的京索之戰,《史記淮陰侯》的記載是:

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但從目前已有的資料來看,韓信並不是京索之戰的領導者,而只是其中一員參與將領,京索之戰參與的將領還有灌嬰、靳歙、呂澤,可以說直到這個時候,身為大將軍的韓信還沒有獨自率領軍隊出戰。

彭城之戰劉邦大敗之後,張良為劉邦提供了著名的“下邑之謀”,建議劉邦重用三個人,分別是韓信、英布與彭越,韓信是自己人,直接重用就行了,英布當時還是項羽手下,需要派出使者說服,彭越也是一股獨立的力量,也需要派出使者進行聯絡。

與此同時,韓信也向劉邦提出了開闢北方戰績的戰略,由劉邦在正面戰場抵禦項羽,由韓信在北方開闢第二戰線,劉邦同意了,之後,劉邦開始重用韓信,並給予韓信獨立的指揮權,讓韓信率領一支軍隊北上,之後便發生了著名的背水一戰,韓信開始了開掛的一生,破魏、滅趙、降燕、敗齊,一統整個北方,最終與劉邦在垓下合圍項羽,並擊敗了項羽,讓劉邦最終統一天下。

由此可以看出,劉邦信任並重用韓信是有一個過程的,即使是蕭何的強力推薦,劉邦只是勉強封了韓信一個沒有實權的高官並暗中考察韓信,經過一系列的考核,同時劉邦在彭城大敗後,劉邦才最終賦予韓信獨立的兵權,也就是從這之後,劉邦才開始真正地的重用和信任韓信,如果劉邦一路順風拿下彭城之後並解決了項羽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上就可能沒有韓信這號人物了,劉邦也不會重用韓信了,正因為劉邦在彭城大敗,才讓劉邦感到了危機感,才會起用韓信,不然韓信就是一高級參謀,這就是劉邦的用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韓信在做大將軍之前,不僅是沒有太多實戰經驗,而且是毫無實戰經驗。

蕭何、夏侯嬰的舉薦很重要,蕭何月下追韓信也很關鍵,引起了劉邦足夠的重視。

但豹眼認為,最關鍵的還是劉邦與韓信進行的那次談話。

這裡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關注一下:一是這次談話的時間節點;二是這個大將軍究竟是個啥官職。

01

劉邦與韓信的“君臣對”。

能夠查閱的資料是,蕭何把韓信追回來後,反覆向劉邦推薦。劉邦經不起蕭何的磨嘰,就說看在他的面子上,答應任命韓信為將軍。蕭何還不罷休,劉邦無奈,就決定任命韓信為大將軍。

這一點,豹眼很是懷疑,這麼大的事,劉邦應該與韓信做一次談話,這樣才符合常理。

因此,豹眼認為,這次談話很可能是在劉邦築壇拜將之前,而且是在決定任命韓信為大將軍之前。

通過與韓信的深度交流,劉邦認為韓信的確不同一般。劉邦認為韓信行,就決定任命他為大將軍。

這時候,蕭何又說話了,這樣太草率,建議劉邦搞一個儀式,築壇拜將。

這就是蕭何心眼太多了,他起碼考慮了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劉邦能夠任命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方面是沒有問題的。他絕對不會再跑了,也不會奢望劉邦去給他磕頭,請求他出任大將軍。

第二,劉邦能夠一口答應了任命韓信為大將軍,但也能夠一口就把韓信的大將軍給免掉。不搞一個隆重的儀式,這事就顯得太草率。一個小小的庫吏就被任命了大將軍,似同兒戲。蕭何是怕劉邦變卦,不能真正放手韓信,那樣就毫無意義。

第三,其他將軍們心裡都不服氣,沒人會聽韓信那一套。韓信再大的本領也不行,最終就會是一場鬧劇。

為了把這件事搞得神秘一些,起到轟動效應,築壇拜將之前,並沒有人知道拜的是韓信。而且許多人還以為劉邦要拜的是自己,在偷著樂呢!

築壇拜將後,韓信的名分確定了,劉邦與韓信自然會經常在一起,公開交流治國用兵的策略。

因此,豹眼以為,劉邦與韓信的第一次對話,是絕對保密的,幾乎沒有人知道,也就沒有史料記載。之後的交流頻繁,也公開透明,自然也就有了記載。

從常理和慎重考慮,事前應該有這次談話。

02

大將軍的具體職責

大將軍一職始於戰國時期,但不是一個固定的官職,一般是在有戰事的時候,臨時任命一個全權負責的軍事將領,習慣稱為大將軍。戰事結束,根據勝負,該升官加爵就升官加爵,該殺頭就殺頭,這個職位自動就取消了。

進入戰時狀態,關乎國家存亡,這個大將軍的權力之大,可想而知。

但具體怎樣一個運作,也是看情況而定,沒有統一的套路。

這就是說,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後,具體有哪些權力,具體做哪些工作,也是個未知數。韓信依然是光桿司令,手下所有的兵馬都是劉邦的,最終還是聽劉邦的。

劉邦還是留了一個後手,韓信不像蕭何說得那麼神的話,隨時可以免掉,劉邦不會在韓信這一棵歪脖子樹下吊死。

這也是蕭何一定要劉邦築壇拜將的原因所在,不能讓劉邦反悔,也讓所有將領聽從韓信的招呼。

但這僅僅是一個儀式,如果韓信不能征服劉邦和將領們的話,這個儀式僅僅就是一個儀式。

但韓信經受住了考驗,不僅讓劉邦心服口服,說出“得信晚”的話,具體的軍事謀略也征服了將領。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並非拜將之後,劉邦就把所有的軍隊全部交給韓信,讓他帶著直接去前線,勝負就看韓信一錘子買賣。

這與趙括那個紙上談兵不同,趙國面對著秦國大兵壓境,趙孝成王急於求勝,撤掉了老將廉頗,直接任命趙括去了前線,是死是活就一錘子買賣。

而劉邦雖然被項羽封為漢王,並沒有可靠穩固的根據地,劉邦、蕭何、張良等所有人都在一起,並且中心工作還是軍事。他們咋會把這一切都交給韓信一人呢?所有的戰略規劃、具體的實施方案,都是共同研究、決策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韓信肯定是起到了主導作用,他的建議被大家認可,劉邦決策後得以行動。

只是到了後期,韓信才帶領大軍單獨行動,滅掉各國的軍事實力。

03

從張良跟隨劉邦的過程,也看出劉邦不是輕易聽從蕭何一句話,就任命韓信為大將軍的。

張良是反秦義士,得到了《太公兵法》後,組織了一票人馬開始反秦。由於感覺勢單力薄,就想去投靠楚假王景駒。半道上遇到了劉邦,張良就用《太公兵法》勸說劉邦。結果,通過交流發現,大部分事劉邦還能夠領悟,張良就覺得劉邦這夥計還湊合。於是,張良果斷改變了主意,跟從了劉邦。

如果張良說了半天,劉邦一句也沒聽懂,張良還會伺候劉邦嗎?

同樣的道理,劉邦跟韓信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韓信說的話,劉邦聽懂了,認為韓信靠譜,蕭何沒有說假話,這才是劉邦信任韓信的根本。

韓信那一套很高明,劉邦、蕭何、張良想不到,但起碼他們能聽得懂,認為韓信有道理。如果韓信那一套誰也聽不懂,劉邦決不會信任他的。

蕭何就是因為與韓信做了多次的交流,才認為韓信是難得的、唯一的軍事人才。如果是因為韓信說得玄乎其玄,蕭何根本一句都沒聽懂,他還會推薦韓信嗎?

所以,豹眼認為,劉邦與韓信的這次交流非常關鍵。不管是在拜將之前還是之後進行的,都是讓劉邦真正信任韓信的根本原因。

韓信沒有實戰經驗,但劉邦有啊。劉邦憑藉自己的實戰經驗,能夠判斷韓信所言是否靠譜,是否高明。

這也正是劉邦的高明之處,韓信不同凡響,劉邦更是勝人一籌。


豹眼看歷史


大家好,我是吃瓜。

我來回答:韓信在做大將軍之前,並無太多實戰經驗,劉邦為何如此信任他?

其實劉邦不是信韓信,而是信蕭何,才讓韓信做大將軍。


1、韓信初始的個人簡歷太差了

按照秦朝的制度,要麼有人推薦,要麼自己出身貴族,那麼你才有機會是當官的。當然,你有軍功也是可以的。

首先,我們知道韓信這個人就是一個平民百姓,不是官二代。一開始他就輸在起跑線了。

你再看看他的簡歷: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

實在不是怎麼樣 ?要戰績?沒有!不知道口才不行還是策略不行,反正就是說不服項羽!韓信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傢伙,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就頻繁跳槽,這是職場大忌啊!

跳來跳去,還是沒有遇上好時機,還差點連命都丟了!


2、命運轉折-貴人蕭何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爾。”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但是韓信可是一個不信邪的傢伙,見人便自我推薦。項羽看不上,劉邦也看不上。那麼就從劉邦底下人的著手,先是滕公,然後就到蕭何。

蕭何是什麼人?劉邦的左膀右臂,在劉邦心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劉邦在外面打仗,蕭何主持內政,人管夠,糧食也管夠,這是非常了不得的。

蕭何就很看重韓信,韓信跑了,第一時間就跑去追,連劉邦都來不及說。其實,這這件事也大大的刺激了劉邦,加深了韓信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其二,蕭何的大力推薦,直接將韓信捧成了國士無雙。而且,當時劉邦也有很多將領跑掉了,這也是韓信在客觀上可以上位的原因,因為上位時候反對的聲音不多嘛。


這樣,韓信才能順利上位!並不是劉邦有多麼信韓信,他只是信任蕭何!當然,蕭何沒有看走眼,劉邦也賭對了。戰國時候的趙王就沒有賭對,直接坑死了四十萬的士卒!

以前又聽到身邊的朋友說遇不上伯樂,我心裡就想,你得先是千里馬,而且將你千里馬的資質表現出來,伯樂自然就出來了。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先將自己手頭的事情做好做出色做出成績,用自己的成績去說話。


總結:劉邦是因為出於對蕭何的信任才讓韓信上位的!


圍觀歷史的吃瓜群眾


我用歷史記載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韓信和劉邦接觸比大多數人想象中的要早。而且韓信對於劉邦的野心十分了解,他本人又是一個奇才,這自然使得韓信很容易得到劉邦的信任。

我們首先來看韓信的官職—郎中,郎中一職,郎中按照《漢書》的記載是郎中令的下郎官之一,官階三百石,是一箇中級武官。漢承秦制,漢朝的制度規章和秦朝的規章制度基本上是一致。在漢代,郎官的職責是守衛宮殿和做皇帝隨從,我們從這裡可以推知韓信作為郎中,是項羽身邊的隨從侍衛長官之一,這也是在《史記》的記載裡韓信可以接觸項羽,也可以向項羽進獻計策的原因所在。

《史記》記載裡的韓信生平有一段缺失,那就是從項羽賬下到投奔劉邦的這段歷史,不過我們可以依據歷史事實推測。

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韓信直接投靠了項梁,不久之後,劉邦前往項梁處借兵,最後又投降項梁。這時候項梁軍中的小卒韓信應該就見過當時的沛公劉邦,此後項梁被章邯擊敗身死,韓信留在了項羽身邊,成為了郎中,此時項羽和劉邦關係密切,項羽身邊的韓信和劉邦就有過接觸。

其實最為重要的是鴻門宴,在鴻門宴上,劉邦沉著冷靜,最後在虎口脫險,劉邦的表現想必給予韓信極大的震撼力。因為在鴻門宴後韓信辭去了郎中一職,選擇了投奔劉邦。要知道當時項羽已經滅亡秦朝,他分封諸侯,劉邦被封到了漢中巴蜀一帶,在當時這一帶屬於偏遠的地方,此後項羽又分封三秦王以阻止劉邦進入關中。韓信投奔劉邦無疑是冒險之舉,如果劉邦沒有進取天下的想法,那麼韓信這次選擇將是徹徹底底的臭棋。但是韓信猜對了,劉邦有席捲天下的想法。這也說明了韓信對於劉邦和他手下的瞭解。

韓信對於劉邦的瞭解有多深呢?有兩個事件。

《史記》記載韓信在劉邦手下犯法要被殺頭的時候,韓信看到劉邦的親信夏侯嬰,他大呼“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聽到後,就釋放韓信,他和韓信有過交流,《史記》記載:(夏侯嬰)與語,大說之。韓信事後被封為治粟都尉。韓信官位的提升使得他可以和蕭何交流,但是韓信和蕭何的交流十分愉快,《史記》說: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最後韓信覺得劉邦沒有投奔的必要,於是逃走,蕭何得知後前去追回韓信。

這裡兩件事都有一個核心點那就是劉邦爭奪天下的野心。韓信之所以能夠獲得劉邦手下兩大親信夏侯嬰,蕭何的信任,恐怕也是這樣。

如此瞭解劉邦和劉邦集團心思的韓信,自然對於劉邦集團想要奪取天下,擊垮項羽的目標十分了解,再加上韓信本身是一個擅長出奇策的人,在項羽賬下韓信就出過謀劃,到了劉邦的賬下,他本人肯定是有著相應的對策和謀劃,他的這種謀劃既然能夠使得夏侯嬰和蕭何都覺得驚奇,作為劉邦集團的首腦劉邦覺得驚奇自然不在話下。

其實對於劉邦而言,項羽的隨從郎官很多,他對於韓信不可能有太多的印象。但是他對於自己的首席大臣和頭號親信蕭何是十分相信的,蕭何在追回韓信後,和劉邦有過交談,《史記》記載蕭何一針見血的說道:

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正是蕭何說出了劉邦的心思,又大力推薦韓信,蕭何之所以大力推薦韓信,就是因為蕭何認為韓信是能夠帶領劉邦集團走出困境的人 。

漢中北有秦嶺,南有大巴山,中間是漢中盆地,漢中和巴蜀已經關中想連接是棧道,但是棧道在劉邦退卻之後,給燒燬了。而章邯等三秦王的任務就是圍堵劉邦,他們已經嚴密地封鎖了漢中進入關中的所有通道。如何能夠返回關中,進而東去,是劉邦軍所面臨的生死攸關的難題。而當時作為劉邦智囊的張良,此時在項羽的命令下隨韓王成東去,在這個時候又有大批人對於劉邦失去希望,大批人選擇了逃跑,整個劉邦集團陷入了絕望之中。

而韓信在和蕭何的交流之中,肯定會涉及到如何走出漢中的問題。韓信後來名震天下的決策“明出子午,暗度陳倉”,肯定在這個時候和蕭何商議過,蕭何驚歎於韓信的看法,所以才會去追韓信,才會極力推薦韓信。

劉邦選擇了拜韓信為大將軍。其實韓信在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之後,和劉邦有過對話,也就是“漢中對”。這才是劉邦和韓信對話的核心內容,以及韓信成為大將軍的真正原因。

韓信先是指出了劉邦和項羽的優劣,指出了項羽的缺點

項羽定都彭城,放棄關中。背棄楚懷王的約定,以好惡分封諸侯,使得很多諸侯怨恨。驅逐懷王,自己佔領楚國。殺戮甚多,百姓怨恨。

同時韓信還分析了劉邦可以得到關中的因素,他說章邯、司馬欣、董翳這三秦王當年投降項羽,直接導致二十萬秦軍被項羽坑殺,關中百姓對於三秦王痛恨不已,而劉邦當年入關,秋毫無犯,關中百姓懷念劉邦至深,這是進取關中的好機會。

最後韓信的謀劃也沒有錯,田榮最先在齊國反對項羽的統治,劉邦到達關中,也是順利拿下,並沒有受到阻礙。可見韓信的謀劃之力。

實際上來看,是韓信早年和劉邦的接觸,使得韓信摸透了劉邦和劉邦集團的爭奪天下的野心,同時韓信又有與之相匹配的方法,這才是韓信被拜為大將軍的原因所在。


人者仁義也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原因這還不清楚,蕭何的大力舉薦唄,否則韓信怎麼能夠見得了劉邦呢?要知道韓信當時只是個無名小卒,而劉邦卻是一方諸侯,如果沒有人舉薦,你覺得韓信能夠見到劉邦嗎?

更讓人大吃一驚的是,韓信居然想要當大將軍,這就好比你開了一家公司,突然有人自告奮勇向你說,他想要當總經理,試問你會同意嗎?很顯然,劉邦沒有同意,不過礙於蕭何的面子,暫且留下了韓信,並且給了一個小官噹噹。在劉邦看來,一個小官應該已經滿足韓信了,可是韓信是誰?在為官一個多月後,感覺劉邦並不信任他,於是連夜辭官走了。幸好蕭何得到信息,立馬追過去,好言相勸,將韓信留了下來。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當然了,事情並沒有完了,蕭何重新追回韓信後,再一次向劉邦舉薦,這韓信是個大才,主公不用,以後會追悔莫及。劉邦這才讓韓信擔任大將軍,不過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過了劉邦這一關,而劉邦手下那些悍將就不幹了,憑什麼你一個新來的、毫無戰功的無名小卒一來就擔任大將軍,而我們這些人卻要低你一頭,所以立馬就吵吵了,揚言給韓信一個下馬威。


不過韓信也有辦法,利用自己的才能,降服了這些悍將,尤其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招,徹底讓這些人心服口服。


青史回聲


劉邦開始並不信任韓信,甚至非常怠慢他,逼得韓信不想幹了,連夜離開劉邦,是蕭何非常信任韓信,覺得韓信是個人才,走了可惜,於是連夜追趕,把韓信追回,極力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才最後重用韓信。











六扇門人jgy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時,他還從沒有率軍的

韓信被列為漢初三傑之一,他的軍事才能在楚漢時期是天下無敵。他是劉邦在長達4年的楚漢爭霸中最大的功臣。劉邦建立漢朝後封韓信為楚王,並且給予高度評價:“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韓信剛開始帶兵打仗時並有經驗,之所以這麼厲害,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得益於先天的努力。韓信儘管從小就父母雙亡,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生活,但他並有墜落和自暴自棄。他依然有遠大理想,並努力鑽研他與生俱來就喜歡的書法。為了實現理想,體現人生價值,甚至至在面對地痞惡霸的騷擾時,他浚沒有選擇怒劍出鞘,殊死相搏,而是選擇了忍辱負重和忍氣吞聲,為此,不顧外人的嘲笑,從地痞胯下鑽過去,只為保全自己,使自己能苟活於世。隨後,韓信知恥而後勇,更加勤奮學習,研習兵書,對兵法倒背如流。

總之,生活的磨礪,不懈的努力,極強的韌性,遠大的抱負,使得韓信在危險面前不低頭,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本領,特別是對兵法的掌控和熟悉達到了一個別人天法企及的高境界。

第二,得益於伯樂的幫助。韓信剛開始投靠的是項羽,當時他初生牛犢不怕虎,想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結果遭遇冷水潑面,項羽根本沒重用他,而是把他當"士衛"來使用。眼看跟著項羽沒有出頭之日,韓信跳槽到劉邦麾下。在蕭何等人的強力推薦下,特別是蕭何上演"月夜追韓信"後,被震驚的劉邦終於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在"伯樂"蕭何鼎力支持和幫助下,終於有了一展軍事才幹的機會。

第三,得益於後天的錘鍊。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後,開始試探性的運用自已所得的馭兵之術和用兵之道。他還在軍事集訓中便依軍法處死了劉邦最喜歡的兩位妃子,樹立了良好的權威,從此,整個軍隊作風改善,紀律嚴明,戰爭力也水漲船高。

劉邦派韓信率軍出關時,韓信開始試探性的運用所學兵法,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取得良好成效給了他極大鼓舞和信心,接著他和章邯的較量中,開始放手遠用兵法,結果最終消滅了章邯。



日月星辰喵視頻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成就王侯將相的人,他自幼熟讀兵書,知曉各種戰法。韓信最初是窮困潦倒,身無分文,一無所有,曾未從軍時受他人的胯下之辱。

韓信投軍項羽,一直是個小官,執戟郎中,也嘗試過幾次,進言項羽,想讓項羽發現自己的能力,但屢次失敗,感覺在項羽手底下無用武之地,然後這才轉投劉邦,剛開始一切都不是很順利,是通過蕭何進言劉邦,跟蕭何談論起戰法時有自己的觀點,也有獨到之處,正確的是蕭何看上了他。

劉邦不用韓信之前,韓信就私自逃出軍營另擇明主,蕭何知道後星夜兼程追回的,並保證劉邦拜將,是蕭何進言劉邦拜將韓信的。劉邦很信任蕭何,韓信與劉邦有了接觸以後,劉邦對韓信的能力也稍微有了肯定,這才拜將韓信。這個問題準確的說,成就韓信的人是蕭何,有句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的就是韓信的開始與結束都是掌握在蕭何手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