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溶胶”传播,解读你最困惑的7个疑问

疫问医答·第十三期

面对疫情,《生命时报》全新推出“疫问医答”栏目,聚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每天解答一个你最关心的问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气溶胶传播”,一个新增而又陌生的新冠病毒传播途径,从昨日起,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

2月8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表示: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当日,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中提到: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2月9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总体流行特征来看,我们

尚未看到支持气溶胶是主要传播途径的证据。”

“尚待明确”的气溶胶传播,究竟是什么?气溶胶传播和空气传播能划等号吗?……《生命时报》采访权威呼吸科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蔡绍曦

专家认为,从理论上看,气溶胶传播新冠肺炎是有可能的,其对疾病传播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当然,更多进一步实践研究正在进行。

01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是指直径小于100微米、并能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

例如空气中的小液滴,最常见的来源是咳嗽、打喷嚏的时候所产生的飞沫。

02 哪些行为会产生气溶胶?

气溶胶的范围很广,比如我们常见的雾、霾、吸烟之后产生的烟雾等都属于气溶胶的范围,排泄活动也可能产生气溶胶。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前提下,我们所说的气溶胶,主要是打喷嚏、咳嗽、大声说话时喷出的小飞沫


一些医疗操作实施,比如做气管插管时,也可能会产生气溶胶。

以打喷嚏为例,一个喷嚏喷射出的大飞沫会较快下落,而微小飞沫(直径小于100微米)可以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后者就属于气溶胶。

03 气溶胶的传播距离有多远?

麻省理工学院的Lydia Bourouiba 教授团队,曾进行了一项有关喷嚏和咳嗽的流体动力学研究。

研究者用高频视频捕捉到一个喷嚏的液滴轨迹:

较大液滴(绿色),惯性强,射程远,但很快沉降。


雾状的液滴“云”(红色)是小液滴飞沫,惯性弱,被空气粘性作用减速,并且瞬间蒸发成为微米级的颗粒,也叫飞沫核。


研究人员对该过程进行了高速成像及建模后发现,咳嗽或打喷嚏中出现的较小液滴比较大液滴的传播距离要远5倍多。

蔡绍曦表示,飞沫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一般在传染病源周围1~2米的空间内传播。而在以往的研究案例中(非新冠肺炎),一个喷嚏所能形成的气溶胶,能跨越约7~9米甚至更远的距离。

04 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能存活多久?

要注意,气溶胶传播并不等于空气传播。

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的存活时间,主要看当前环境是否适宜病毒生存,这与不同城市的湿度、温度、风速都有关。

在新冠病毒“喜欢”的环境里,比如密闭、不通风的地方,它能存活的时间自然就更长,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尽量阻断气溶胶的传播可能。

05 戴口罩能阻断气溶胶传播吗?

戴口罩对阻断这种传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你出门在外,且处于密闭空间(比如电梯),身边又有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的人,戴口罩是很好的防护措施。

且以气溶胶颗粒的颗粒直径来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般的医用口罩即可。

大家不必过度恐慌,但也要做好个人防护,对于非医护人员来说,如果病毒数量级未达到能致病的浓度,感染的可能性并不高。

06 高危场所,如何做好防护?

世卫组织提示:有些风险较高的场合难以避免,比如多人共处拥挤的空间内。

以坐电梯为例,应采用常规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避免触碰物体表面,避免触摸自己的脸、眼睛。乘电梯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免水洗手液洗手。

如果可能,可以考虑多走走楼梯。教室、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也要多注意。

07 除戴口罩外,还有哪些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做到日常防护,是预防气溶胶传播的好方法。

冲马桶时,盖上盖子

目前虽然在某些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了阳性病毒核酸,但尚不明确病毒是否有活性。

为以防万一,建议养成一个如厕习惯:在马桶冲水前盖上盖子,尽可能减少感染的风险。

如果不放心,也可以往卫生间的地漏里加水,形成有效堵塞,以防气溶胶逆行。

多开窗,注意通风

在家宅着,也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争取每日三次开窗,每次半小时左右,开窗期间要注意保暖。

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不扎堆、不聚集,减少和陌生人的交流,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一米以上),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

勤洗手,别随地吐痰

外出归来、咳嗽喷嚏、饭前便后、处理食材后等时刻,都要认真洗手。

随地吐痰这一陋习,无论是对当前的疫情,还是既往的呼吸道传染病,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严格做好居家隔离

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人,要严格遵守隔离的要求,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戴好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