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气溶胶”加重公众焦虑

刚刚过去的这24小时,全网最热的词是气溶胶,各种自媒体也争相恐后进行科普:


“打个喷嚏,气溶胶就可以飞出几百米!”“病人在这个地方咳嗽了一下,过一小时,你闻到的就是病毒。”“在家里开窗,带着病毒的气溶胶也会飘进来。”


有人因此焦虑得一夜失眠。


_

气溶胶真的有这么可怕吗?新民晚报今天的报道中,专家的观点很明确:值得重视,无需恐慌。


在国家卫健委2月5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增加的是“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世界卫生组织也表示:现有最佳证据表明,病毒是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的。(相关链接→气溶胶和粪口传播?国家卫健委最新解释:尚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气溶胶传播并没有量化的数据支撑。专家表示,气溶胶的传播与其在空间里的浓度有关,在室内封闭空间需要小心,但是在室外开阔空间,气溶胶浓度会根据与来源的距离长短而呈现指数级下降。这个道理跟面粉厂的粉尘爆炸一样,当粉尘达到极高的浓度,再遇到热源是会产生爆炸,而不是家里的一小包面粉撒出来都会爆炸。只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就不用太过担心。正如“新闻坊”微信公众号所说的:放心吧,病毒不会“骑”着气溶胶从窗外飞到你的家中。


类似的“新发现”还有前些日子的“粪口传播”,有人将非典时期香港淘大花园案例拿出来佐证,一度也造成恐慌。对“粪口传播”的解释也闹出了不少笑话。可事实上,因为粪口传播导致新冠肺炎的,还没有确诊病例。


这些情况提醒我们,科学的事情还得要科学地做。对于和疫情有关的各种发现、成果,都需要严格的科学界定、科学论证。需要提醒的是,相关信息在发布时也一定要准确、审慎,不能加重公众焦虑。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内心也要强大起来,不要被一些新名词、新说法而搞得晕头转向。焦虑会降低免疫力,这一点,倒是早就得到科学论证。科学态度和乐观心态,是对抗病毒的两件最好的武器。千万不要让似是而非的“科学知识”提升了我们的焦虑指数。


邵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