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笔记丨外交官的另一类“痛苦”


“外交官”是鲜亮的名词,在各个国家都是很受尊敬的职业。“外交官”也是苦难的象征,经常要出入危险地带,去义无反顾地完成代表祖国的事业。

虽然自古就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传统,但外交官的生命往往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在完成任务中牺牲的外交人员不在少数。

除了要面对危险的时刻,“外交官”往往还要经受其他形式的痛苦,有的甚至是欢乐中的“痛苦”,我自己就曾经有过这样一次“痛苦”的经历。


徐贻聪

中国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特命全权大使


我曾经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工作过3年多。由于我看到阿根廷人普遍对中国的基本情况很不了解,甚至有人向我提出“中国男人是不是还留有小辫子”的问题,因而想尽办法,利用一切机会,到所有可能去的地方,开展关于中国的介绍活动。

我的工作最终获得成果。阿根廷外交部时任代理部长在为我送行的授勋仪式上的颂词中,称赞我在阿短短3年,使得阿根廷人认识了另一个中国,这应该是对我的极高赞赏和肯定。


在那段时间里,许多阿根廷单位、团体,还有多个省市,纷纷邀请我去为他们介绍情况。我也乐得应邀,因为既能介绍自己,又能了解地方,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但是,其中一次的经历确实让我产生了另一种滋味和感觉。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1999年8月,我应邀到阿根廷中部的一个省去讲话,连续要去几个学校和单位,根据我的要求,中间还安排有不少参观项目,主要是他们的水电、核电设施。

每个地方的主人都非常热情、好客,都安排有宴请内容,说是按照最好的礼节接待贵宾。阿根廷是世界著名的“粮仓、肉库、酒窖”,全国4000万人口人年均有2.7吨粮食,3头大牲畜(牛、羊、猪),消耗40多公升(红、白)葡萄酒,而全国人民最喜欢的菜肴是烤牛肉。阿根廷全国广泛流传的一句口头语是“从总统到普通老百姓,请客只有一道菜,就是烤牛肉”,可见喜爱烤肉的程度和广泛。

我在那个省逗留了一个星期,每天都在更换地方和单位,每日三餐,从早饭到晚饭,热情的主人为我安排的都是烤肉。

作为外交官,又为了表示对主人的尊重,何况人家还是以“最好的礼节接待贵宾”,我每次都必须坦然地接受,并要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虽然对方并没有发现我有什么异样,但到后来几天,每到吃饭时间,我都非常发怵,着实感到很为痛苦,因为即便最好的食品,不间断地吃下去,也会有难以下咽的困难。

这件事,真的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主要是想表达一个感悟: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任何职业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不能只看到其中的一面。

选择职业,需要全面理解它的亮点与缺点,要有发扬好的一面,还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思想准备,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想逃离。

“跳槽”是一种选择手段,但不能变成没有事业心的常用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