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罩唱法的三种训练方法

1、哼鸣练习寻找面罩

国内外需要大歌唱及著名声乐教育家,在谈到歌唱的技术问题时,都强调了哼鸣在发声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他们的教学和平时的演出中,哼鸣都是作为必练的内容。通过哼鸣把声音安放在鼻梁或人中处的共鸣点,对寻找高位置的声音极为有效,通过哼鸣找到的声音然后放大,这样的声音往往是正确的。在练习哼鸣的过程中,要继续强调从横膈膜开始,喉头稳定放松,在冷笑的过程中寻找放松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往面罩上“哼”,感觉声音在面颊以上或眉心处。

哼鸣既要体会松与紧的关系,又要体会声音流动的方向感。著名歌唱家王秉锐先生对哼鸣练习有独到的见解,他特别注重哼鸣时的气息运用,并把开口哼鸣与闭口哼鸣相结合,在开口哼鸣与闭口哼鸣的转换中,声音位置保持不变,并特别注意喉头的稳定及咽腔的充分打开,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哼鸣时过分注重鼻尖,发出病因,形成“假面罩”。

2、轻声练习

任何声乐练习曲和歌曲都可以采取轻声来练习,这种看似简单的做法,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轻声练习中牢固树立“哼”的意识,并细心协调各部门的动作,积极地使声音流动起来。要改正那些追求音量的错误意识,过分追求音量很可能造成各器官不协调、喉咙紧、气息僵等,那些追求“大”、“亮”的歌唱最终都会走上歌唱机能过早衰退的绝路,只有正确地并大量的运用轻声练习才是获取面罩共鸣的必由之路。

3、协调发声肌肉群

歌唱实际上时多种机能的协调,在前面提到体会松与紧的关系,“紧”主要是指横膈膜作用下的“内力”,“松”主要是指后部肌肉和面目表情。为了更加充分获得共鸣的感觉,面带微笑的歌唱也是一种好办法,提起笑肌能够较好的打开鼻咽腔,在歌唱技术中运用很普片。也有教育家提倡不张大嘴找面罩的办法,这也是协调性的问题,不张大嘴有助于口腔后面打开,有助于喉咙打开,从而找到面罩共鸣。所以,不管是用微笑还是不张嘴的办法,都要把基础的发声状态结合起来,从而到达协调统一。

通过科学有效的联系找到面罩的感觉,声乐基础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在面罩训练中,我们还应注意把面罩的的感觉运用在不同的声区中,把声区和母音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不管唱什么语言、什么母音、什么音高,都要有统一的、明亮的、几种的面罩音色,并且把它运用自如。特别是男声的声音训练,做好声区的统一显得更困难,对于获得面罩共鸣就显得更加的必要。意大利的美声学派提出在充分打开喉咙的基础上运用面罩唱法,这这里的面罩唱法也可以称之为“掩盖”或者“关闭”。

要求从中低声区开始就要建立良好的面罩声音,一方面调整元音在面罩中的音色和位置感,要求轻松自然流畅和高位置;一方面控制中声区的宽窄,不要唱的过宽,要唱出柔和的面罩声。往高音过渡中逐渐在面罩里混合母音。以男高音为例,在唱到e到降a时伴随着兴奋地打开喉咙和鼻咽腔的动作,在母音中逐渐多的混入“o”、“u”元音,使元音听起来更统一,音色集中有穿透力。因此,男声掌握了“关闭”才算真正的掌握的“面罩”。

总之,对于所有的歌者,有了“面罩”的声音才意味着真正的走上歌唱规范的道路。

关注公众号:wyxcg8 每天送你一篇实用、有效的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