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什么值得一读再读?

最近又一次读了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这本书我已记不清读了几遍。

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很多不同的版本,12封信的内容自然都一样,每个版本不同的是12封信后附的其他文章,我看过几个版本,发现最好看的还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版本。

书中有20篇文章,讲的很多道理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现在与大家分享几个观点。

关于读书

很多人说自己忙,没有时间读书。真的是这样吗?正如书中所言,咱们比孙中山还忙吗?比富兰克林还忙吗?他们尚且有时间天天读书,咱们就没有时间吗?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大概是最难回答的。朱光潜先生说,读书第一是为了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二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兴趣,抵制不良的嗜好。

那么读书需不需要选择呢?需要的!朱先生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所以,我们要读经典。读这个领域专家推荐的书。

朱光潜先生最后还讲了两点读书方法,感觉还是很有益的。他说:“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兴趣最重要

在谈到选课、选专业的问题时,朱光潜先生主张根据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跟随大的潮流。本来你很喜欢物理,但是在家长的建议下,学习了经济管理,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大概不在少数吧?

朱先生说:“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不能因为社会上这个很火,就学这个专业,而是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民国也浮躁?

朱先生在参观卢浮宫时,看到一群美国人在观赏《蒙娜•丽莎》时,一晃而过。从而有感而发,写了这封信。在信中 ,他结合国内的现状,说了关于大家浮躁的问题。最后说道:“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人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我们总说现在的人浮躁,其实民国时期,朱先生也说当时的人浮躁。可见浮躁在哪个年代都存在,或许在现在更盛。我们的时代越来越快,但是也丧失了很多东西,这是应该警惕的。

克服拖延症

朱光潜先生的“三此(此身、此时、此地)主义”很有名:

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自己)去做,不推诿给旁人。

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再做。

三、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种环境去做。

这不正是克服拖延症的法宝吗?在生活中,我经常拖拖拖,总是觉得明天再做也行,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以后要推行朱先生的“三此主义”才行。

野蛮其体魄

书中关于体育的论述直戳我的心。朱光潜先生说:“中国人向来偏重道德学问的修养而鄙视体格的修养。”现在对于体育的重视仍然不够,我自己从小就不重视体育,暗暗觉得文化课学习好就行,体育好不好无所谓,和朱先生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到现在才发现问题,如果身体不好,学习再好有什么用呢?

我们国家现在的体育教育还是有问题,大家对于体育重视普遍不够。大家知道钟南山院士大学时代曾得过全运会冠军,其实不是个例。比如和他同时代的田小明教授是国家一级运动员,我听过田小明教授的讲座,发现他们那个时代,大学生真的很重视体育。可见我们的体育教育可能比过去还不如了。

真心希望大家都看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