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靜靜de看著你裝B


皇帝姓朱,國姓當然就是朱姓了。鄭和原名是馬三寶,後來明成祖朱棣賜“鄭”姓,這並非賜國姓。而鄭成功原名叫鄭森,南明隆武皇帝賜他“朱”姓,也就是國姓,併為其改名叫成功。

第一,賜姓乃是彰顯皇恩浩蕩

賜就是恩賜,皇帝賜姓,就是彰顯皇恩浩蕩。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多次賜姓給一些親信,比如名將沐英,朱元璋最早賜其國姓,稱為“朱英”,後來又賜“沐”姓,意為永沐皇恩。朱元璋收入不少義子,都賜“朱”姓,但是後來都取消了。畢竟朱氏是皇家,要是賜那麼多國姓,難保不會出亂子。

因此,明成祖朱棣給馬三寶賜姓時,也沒有賜“朱”姓,而是賜“鄭”姓。為什麼賜“鄭”姓呢?據說是因為馬三寶在鄭村壩之戰中表現英勇,遂以“鄭”為姓,後來便以鄭和之名聞名天下。

第二,鄭成功賜國姓始末

鄭成功一生有很多稱謂,他使用過許多名字,小時候在日本叫“福松”,回國後改名為“鄭森”,在南京求學時,老師錢謙益給他起名“大木”。可是最廣為人知的名字還是“鄭成功”,這是南明隆武皇帝為他起的名字,同時還把皇室的“朱”姓賜給他,故而他又以“國姓爺”這個稱呼聞名天下。

隆武皇帝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所立。鄭成功第一次晉見隆武帝,隆武帝問道:“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鄭成功回答說:“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這個回答讓隆武帝十分感動,於是撫鄭成功之背道:“只恨朕沒有女兒可許配給卿家,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於是皇帝賜他“朱”姓,並改名為“成功”,鄭成功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

第三,有沒有“朱成功”的稱呼呢?

按理說,隆武皇帝賜國姓外,應該稱為“朱成功”,為什麼我們很少聽到這樣的叫法呢?現在大家說到鄭成功都曉得,你要說朱成功,恐怕所有人都沒聽過。

其實,朱成功這個叫法是存在的。大家看下面一張圖,這是鄭成功發行的漳州軍餉銅幣,幣面花押是由“朱成功”三個字組成的。在鄭成功死後,1700年,康熙皇帝下了一道詔書,裡面有這麼一句:“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這裡康熙用的就是“朱成功”的叫法。

不過,在絕大多數史料裡,很少有“朱成功”的稱呼,這又是為什麼呢?



第四,明代賜國姓,僅賜給個人,後代是不能繼承這個國姓的

明代皇帝的賜國姓,基本上都只是恩及個人,屬於一個榮譽,是不能傳給後代的。

比如說,鄭成功是可以稱為“朱成功”,但他的兒子鄭經,就不能稱為“朱經”。“朱”是國姓,只賜給鄭成功一人,不及子孫的。因此,賜國姓並不是真的把皇家姓氏賜給你這個家族,受賜人死後,國姓就不能再用了。因此,我們只能把賜國姓當作一種榮譽稱號。我們知道,姓氏在中國是很重要,中國人講傳宗接代,講光宗耀祖,所以鄭成功自己的姓氏是不能丟的,他兒子、孫子都得姓“鄭”,不能姓“朱”的。

第五,鄭成功以“國姓”代替“朱”字

鄭成功有時也會稱為“朱成功”,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這並不代表他不用國姓,相反,他很巧妙地用“國姓”代替“朱”字。

也就是說,不叫“朱成功”,而是叫“國姓成功”。清代幾本關於鄭成功的重要史料,如《海紀輯要》、《鄭成功傳》、《臺灣外記》等都寫:“自是中外稱國姓雲。”我們再結合荷蘭人的史料,可以看到,荷蘭人的記錄裡,也把鄭成功稱為“國姓爺”,而不是稱他“鄭成功”或“朱成功”。在清朝官員的奏稿中,往往稱呼鄭成功為“國姓”、“鄭國姓”或“偽國姓”。在明末清初的史料裡,不僅“朱成功”的叫法少,“鄭成功”的叫法也是比較少的。

我們來看看夏琳的《海紀輯要》裡寫的:“明延平王招討大將軍晉潮王國姓成功殂於東都。”大家看到沒有,當時不是稱他“鄭成功”或“朱成功”,正確的叫法是“國姓成功”。


君山話史


看過鄭成功相關作品的朋友或者聽說過的朋友都知道,鄭成功被稱為國姓爺,而鄭成功又姓鄭。就理所應當的以為“鄭”是明朝的國姓。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所以朱是所謂的國姓!並非鄭。下面我們分別來說一下這兩人: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人家一家本就姓鄭。明朝末年,當時崇禎已死。當時中原北方已經被滿清佔領,明朝聚集了一些遺老遺少跑到南方雲南稱帝建朝,也就是歷史上的“南明”。

此時鄭志龍與鄭成功一家已經成為南海附近勢力最強的一夥海盜,得知明朝唐王就在福州,於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便公開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朱聿鍵繼位後,年號改為“隆武”。

由於鄭成功一家擁護有功,並且鄭家海盜是整個南明最強勁的水師,南明皇帝出於依靠和拉攏的目的,賜鄭森國姓為朱,改名成功,也就是朱成功。但是當時鄭成功說此時國難未除,滿清鐵騎肆虐中原,他願只保留“成功”的名,等到國家一統之日,在使用朱姓。所以鄭成功保留了皇帝的賜名,而沒有使用國姓“朱”,同時也被稱為國姓爺。

這就是鄭成功國姓的來歷。

鄭和

鄭和原名馬三保,原本是朱棣府中的太監,從小可以說是與朱棣一起長大,對朱棣忠心耿耿,由於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任命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鄭和七次下西洋,也一直使用的是正使的官位。

而鄭和被朱棣賜姓是因為在鄭村壩作戰勇敢,保護了朱棣,朱棣鑑於其忠心耿耿,殺敵護駕有功,但是由於他是太監,無法賜朱姓,於是就地取材,賜“鄭”姓。這才有了鄭和這個名字。

其實在朱明王朝中,賜姓最多的皇帝當屬朱元璋,他是開國皇帝,所以明朝開國後,很多在他手下帶兵打仗,戰功赫赫的將領都被賜姓,除此之外,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丫丫說史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明朝這個朝代。它是由漢族人建立的統一的王朝,一共歷經十六個皇帝,國祚延續二百七十六年。疆域也較為遼闊,漢地盡是它的所屬之地,初年疆域擴展至日本海、外興安嶺,後期後退至縮遼河地帶;北邊到達陰山山脈,後來演變成為明長城;西邊則到了新疆哈密,後來退居嘉峪關;西南角臨近孟加拉灣,後來折回今雲南境內。

明朝為了更好地掌控青藏地區,設置了羈縻衛所進行相關事宜的管理,還曾經收復過安南地區。可以說,明朝這個時代十分的具有探究價值,畢竟它的疆域就進行額多次更改。

再來說說它的經濟方面的狀況,它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都十分地繁榮,還曾出現過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現象。在文化層面上,則顯示出趨近世俗化的態勢。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進步也體現在人口方面,據《明實錄》記載明朝人口最多的時候曾到達7185萬,這個數字十分了得,也側面烘托出明朝當時的國力強盛。曾有人這樣評價明朝,說她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

話鋒轉回來,今天筆者索要談論的並不是進行對明朝的繼續探討,而是想探究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如果想要表示對某位臣子的喜愛,會賜予他與皇帝同姓,也就是國姓。例如,唐朝的開國功臣徐世勣,李淵為了表彰他赫赫的功績,在武德二年封他為曹國公,加授右武侯大將軍,賜予他李姓。此後,徐世勣成為了李氏宗族的一員。

如此可見,賜國姓似乎是司空見慣的一件事情。那麼明朝的創始人為朱元璋,賜臣子為朱姓應該是不容質疑的一件事情,那究竟為何鄭和、鄭成功二人卻被賜予鄭姓呢?

其實這是對於皇帝賜姓有所誤解。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聽筆者一一道來。先來介紹一下鄭和此人,他就是著名的七下西洋的主角。鄭和,原名馬和,世稱“三保太監”。有關他的幼年時代記載不詳,無法進行合理地推測。僅限於的瞭解就是他在明朝發動的平雲南戰役中被俘虜。

傅友德、藍玉班師回朝後,馬和也跟隨軍隊一同進入當時的皇都——南京,隨後入宮服役。之後因緣巧合之下,他變成了燕王朱棣的人。並在燕王朱棣發動的朝廷政變——靖難之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馬和捨命追隨。朱棣深受感動,為了表示對馬和的嘉獎,用毛筆寫了一個大大的“鄭”字,於是馬和被賜姓為鄭,從此改名為鄭和。從這裡的歷史細節中可以發現,原來當時朱棣只是單純地給鄭和賜了個姓,並非是國姓。

那麼鄭成功的姓氏來源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鄭成功此人為人所熟知是因為他激勵推崇反清復明。其實他原名叫做鄭森,字明儼、大木,他的姓氏並不是皇帝所賜予的,他與鄭和的狀況有區別。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鄭成功的家庭背景,他的父親是明末海商及走私團伙的首領鄭芝龍,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氏。

南明弘光政權滅亡後,鄭芝龍成為當時有權有勢的將軍,成為了隆武帝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鄭芝龍借勢將自己的兒子鄭森推薦給自己的主子。隆武帝對鄭森十分滿意,從他對鄭森說的話中可窺見一斑:“可惜我沒有女兒能嫁給你,但你要忠於我大明,不要忘記!”

隆武帝對鄭森實在是太喜歡了,就將國姓朱賜給鄭森,並將他原名中的“森”改為“成功”。鄭森就改名成為朱成功,民間百姓尊稱他為“國姓爺”。那筆者不禁疑惑,這樣說來,他還是應該叫做朱成功,為何歷史上一致稱他為鄭成功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其實,這與家族的勢力有關,那鄭成功可是家族的驕傲,名垂千古,可是不得了,鄭家自然要大書特書,因此恢復了他本來的姓氏。

第二點與清朝統治者的心理有關,假若叫做朱成功,是否會喚起更多人對清朝的反對,這樣十分不利於清朝的國運延綿。因此,清朝進行刻意地修改了鄭成功的姓氏。

由此可見,歷史上總有些巧妙的誤會,但是這些誤會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值得我們進行進一步拓展和研究的重要材料。


無筆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鄭成功的“鄭”姓,並不是大明皇帝所賜的姓,而是他自己本來的姓氏。

鄭成功,原名鄭福松,後來讀書時老師給他改名鄭森,等到南明弘光政權滅亡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趁機在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並改年號為“隆武”,即隆武帝。

隆武政權成立後,鄭芝龍將兒子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賞鄭成功的才華,不由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 翻譯一下就是可惜我現在沒有女兒許配給你,但你當忠於我們朱家,不要忘記啊!



在古代,皇帝將自己女兒許配給某個人做妻子,相當於是給他的最高榮譽,但當時隆武帝膝下並沒有女兒,所以為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隆武帝將當朝最尊崇的國姓“朱”賜給鄭成功,並將他的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為朱成功,當時將士和百姓則尊稱他為國姓爺。

只不過,當時大明風雨飄搖,國難未除,鄭成功怕有負皇恩,就只保留“成功”這個名字,並沒有公開使用“朱”姓,他是希望等到恢復大明江山時,再公開使用“朱”姓。但可惜的是,老天沒有給他這個改姓朱的機會。

後來,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在臺灣公開自稱國主,他使用的身份,是鄭經,而非朱經,這也就等同於他放棄了“朱”姓。也正因為此,在後來的史書和各類文獻上,都是以鄭成功這個名字來記述他的生平事蹟,而不是朱成功。



至於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人。在公元1381年,也就是朱元璋當皇帝的第十四年,朱元璋派養子沐英與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徵雲南。而在明軍平定雲南後,鄭和作為俘虜中的一員,被明軍帶回南京。隨後按照慣例,他被施以宮刑後進宮當差,後因聰明機智被燕王朱棣看上,並收留在身邊。

其後,靖難之役爆發,鄭和跟隨朱棣一同南下作戰,當時鄭和雖然是太監,但作戰特別英勇,尤其是在鄭村壩一戰立下頭功。對於朱棣來說,鄭和在鄭村壩的這一戰,不僅解除了建文帝軍隊對北平的包圍,消還滅了建文帝軍隊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燕王軍隊轉守為攻,為奪取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也正因為這場戰役的重要性,在朱棣登基後,就決定賜鄭和一個國姓作為獎賞。但問題是,鄭和是個太監,從皇室的尊嚴和禮法上來說,朱棣自然無法將“朱”姓賜給他,因為把國姓賜給一個太監,會有損皇家顏面,不要說在朝廷上通不過,就是皇室成員內部也不會同意。

在這種背景下,朱棣就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一方面是考慮到鄭和當年是在鄭村壩立下的赫赫戰功,所以就以此作為紀念,賜姓他“鄭”;另一方面,也是取“和朕同姓”之意,給他取名“鄭和”。由此,馬三保正式更名為鄭和。


我是趙帥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為了拉攏大臣,除了賞賜禮物、聯姻等方式外,還有一種重要途徑,那就是賜姓。能得此殊榮的大臣,也委實不多。如唐朝開國名將徐世勣,投靠唐朝後,唐高祖李淵為了拉攏他,就賜他“李”姓。從此徐世勣就改名為李世勣,後來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又改名為“李勣”。但是明朝皇帝的賜姓很多人就看不懂了,為何皇帝明明姓朱,賜的姓卻是“鄭”呢?比如鄭和、鄭成功等人。其實這裡面有個很大的誤會,聽爆史君給大家慢慢道來。

咱們先來說一下鄭和被賜姓的經過。鄭和原本姓馬,是回族人,在明平雲南之戰中被明軍所擄。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藍玉從雲南班師回朝,鄭和作為俘虜也被帶了回去。後來鄭和入宮服刑,別人稱他為“三寶太監”,因此他之前的名字為馬三寶。洪武十八年,傅友德、藍玉奉旨調鎮北平府,馬三寶也奉旨隨行,並進入北平燕王府服役。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初期,實力並不是很強,建文帝派來的大將李景隆都打到了北京城下。但因為北京城久攻不下,所以李景隆就退守鄭村壩。在這個時候,朱棣從寧王那搬救兵回來,在外圍擺開陣勢與李景隆對戰。因為馬三寶曾在南京宮中服役,對李景隆有所瞭解,所以便給朱棣獻了個誘敵深入之計。在這場戰爭中,朱棣的燕軍大敗李景隆的南軍,斬首敵人兩萬餘,繳獲戰馬兩萬匹。

鄭村壩之戰的獲勝,是朱棣起兵以來取得的第一場大的勝利,對朱棣意義非凡。為了表彰馬三寶,朱棣便想到了賜姓的方式。但因為鄭和是太監,朱棣無法將國姓“朱”賜給他,所以便將他們共同戰鬥過的地方,鄭村壩的村姓“鄭”賜給馬三寶,以此來紀念他的功績。後來鄭和幾次下西洋,被世人所熟知,而他原本的名字卻幾乎沒人知道了。

而鄭成功被賜姓為“鄭”,則完全是個誤會了。鄭成功本來就姓鄭,他的父親是明末海盜首領鄭芝龍,後被明政府招降,母親是日本平戶藩女子田川氏。他自幼出生在日本,在6歲之前一直與母親住在日本平戶。直到父親鄭芝龍被明朝授官,鄭成功才被接回泉州讀書。當然,鄭成功小時候也不叫這個名,他當時叫鄭福松,字明儼。

崇禎十七年,鄭成功被父親送往南京國子監深造,鄭芝龍還為他請了名儒錢謙益授課。錢謙益在開始教鄭成功時,第一課就是給他改名。當時錢謙益為鄭成功取名為“森”,寓深沉整肅,叢眾茂盛之意,還給他取了個表字“大木”。李自成入京後,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而亡,明朝遺臣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次年改元“弘光”。但弘光政權因為派系林立,群臣間勾心鬥角,所以僅僅存在8個月便滅亡了。

弘光政權滅亡後,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又在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並於1645年7月改元“隆武”,即隆武政權。隆武帝極其依賴鄭芝龍的勢力,所以鄭芝龍便趁勢把自己兒子鄭森推薦給他。隆武帝看鄭森一表人才,也非常欣賞他的才華,遺憾地說:“可惜我沒有女兒能嫁給你,但你一定要忠於我家,不要忘了!”

為了表示對鄭森的寵愛,隆武帝便賜他國姓“朱”,並給他改名為“成功”,從此鄭森就更名為“朱成功”。這也是民間稱他為“國姓爺”的來源。那為何後來人們都叫他“鄭成功”,而非“朱成功”呢?主要是滿清政府刻意為之。滿清在入主中原後,引起漢人的普遍不滿,很多人從事反清復明的活動。而鄭成功便是帶領大家反清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後來清朝雖平定臺灣,降服了鄭家勢力,但“朱成功”一直在民間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大家也在等待著復明的那一天。為了將這一苗頭掐滅,清朝統治者從各方面入手,其中一項措施便是給朱成功改回本來姓氏,所以朱成功又變成了鄭成功。因此鄭成功真的被明朝皇帝賜過國姓“朱”,而鄭則是他本來的姓氏,並非賜姓。


Boss爆史


這個問題雖然很有趣,但是首先需要更正題目中的一個錯誤,那就是國姓爺鄭成功,人家本來就姓鄭,這可不是皇帝的賜姓。實際上,鄭成功是被賜國姓“朱”的,所以鄭成功也叫朱成功。

言歸正傳,那麼為什麼同樣是被賜姓,鄭成功是國姓“朱”,而鄭和卻賜姓“鄭”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鄭和不是漢人,而是回族人,他的原名叫馬和、馬三保,所以世稱“三保太監”。馬和出生於雲南昆陽州,在明初平定雲南之戰中被明軍所擄,隨軍來到南京,入宮服役。之後,又被調入燕王府邸中服役,從此成為朱棣身邊的近侍。

關於馬和被賜姓的緣由,《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是因為鄭和在靖難之役中建立了功勳, 所以後來獲得明成祖朱棣的賜姓。而朱棣之所以不賜馬和國姓“朱”,這主要是顧及到馬和是回族人。其中原因,想必大家心裡也明白,就不多說了。

至於為何選擇賜姓“鄭”,其實一個流傳較廣的說法是,與馬和在靖難之役中的立功地點有關的。

雖然,《明史》中並沒有言明馬和的具體立功地點。但在靖難之役中,朱棣的燕軍與官軍曾在一個名為鄭家壩的地方展開大戰。此戰中,馬和立下了大功。當時,馬和在詳細觀察了戰場形勢後,主動向朱棣提出了很合理的建議。朱棣採納後,最終大獲全勝。因此,不少學者認為,馬和被賜姓“鄭”,很可能就與其在鄭家壩之戰中立功有關!

關於“國姓”的小知識;

其實,賜國姓,是古代一種無比崇高的榮耀。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有皇帝給有功勳之臣賜國姓的例子。比如漢初的婁敬,因為建議漢高祖劉邦定都關中有功,被劉邦賜國姓“劉”,所以也叫劉敬。又如唐代很多名臣名將,也都被賜國姓“李”,像李勣(原名徐世勣)、李克用(本姓朱邪)等。

此外,“國姓”甚至不僅是皇帝賜給臣下的一種政治殊榮,也可以是一種政治旗號。像前趙的開國皇帝劉淵,雖然是匈奴人,但卻高舉漢朝國姓“劉”的大旗。他曾對群臣說:

“昔漢有天下久長,恩結於民。吾,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


這些歷史要讀


答:明朝皇帝姓朱,賜三寶太監馬和姓鄭,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中國姓氏本身就是一門學問。

大家想過沒有?

中國現在各家姓氏是怎麼來的呢?

追根溯源,查《續文獻通考》卷二0七《氏族考》,其中有談到:“炎帝姓姜,太皞所賜也;黃帝姓姬,炎帝所賜也。”即在古父系氏族部落,姓氏是從部落首領那兒受賜而來的。

當部落向國家形態轉化,部落首領成了國家政治首領“王”或“天子”,王或天子對部落臣民所擁有的褒貶賞懲和生殺予奪和的權力中,也包括了賞賜姓氏,所謂“天子賜姓賜氏”、“姓非天子不可以賜”也。

而由“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的記載可知,以地名作為賜姓姓氏,是早期姓氏賜予的顯著特徵之一。

《續文獻通考》卷二0七《氏族考》也記:“居於姚墟者賜以姚,居於嬴濱者賜以嬴。”

明成祖朱棣賜馬和姓鄭,就屬於以地名為姓。

據《皇明大政記》載,鄭和本是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為回人賽典赤·贍思丁五子馬速忽的兒子,洪武四年(1381年),被攻入雲南的明軍俘虜,被送燕王藩邸閹割,做了一名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發起“靖難之役”,馬和在鄭村壩(今北京市東壩)展開的戰鬥中表現突出,得賜姓“鄭”。

這,就是鄭和得賜姓“鄭”的由來。

話說,自秦始皇橫掃宇內、一統天下後,歷代帝王都把天下視為自己一家一姓之天下,君主的姓氏和國名開始連為一體,如劉漢王朝、隋楊王朝、李唐王朝、趙宋王朝、朱明王朝等等,君主的姓氏被尊稱成國姓。

為了籠絡人心,歷代君主屢有賜功臣國姓的舉止。

如漢高祖賜婁敬姓劉;隋文帝賜尉遲義臣姓楊;唐高祖賜徐世勣姓李;宋徽宗賜馬植姓趙;明隆武帝賜鄭成功姓朱……都是歷史上著名的例子。

但歷朝歷代賜姓者中,名氣最大的就是鄭成功,因此,後世只要提起“賜姓”、“國姓爺”,人們都知道指的就是他。


覃仕勇說史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知道,在明朝有兩個“鄭”姓人物,他們是鄭和和鄭成功。但是我們也知道,明朝皇帝是朱家人,那麼為什麼朱家在賜姓的時候賜的是鄭姓呢?


什麼是賜姓?

我們知道,在歷史上的賜姓比較多的是指賜皇家姓氏,比如唐朝皇帝經常賜有功大臣姓李。在明朝也有這樣的例子,鄭成功是明末的名將。所以當時的明朝皇帝為了籠絡他和嘉獎他,賜國姓“朱”給他,也因此時人尊稱他為“國姓爺”。在帝制時代,皇帝把自己的皇家的姓氏賜給臣下,於臣下而言,是一件極其光榮體面的事情。這是常見的一種賜姓。但是同樣的也有另外一種相對簡單的賜姓,就是皇帝根據大臣所獲功績的關聯或者皇帝所願而進行賜姓,而今天的主人公鄭和就是如此。



被賜鄭姓

鄭和原名姓馬,有謀略和智慧,在很小的時候便在燕王府服務,朱棣對他十分信任。後來朱棣在靖難之役的時候,鄭和也陪伴著朱棣作戰,立下了自己的功勞。在靖難之役中,馬和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也有說為“燕京鄭村壩”,今日北京東壩村 )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所以這裡賜姓鄭和極有可能是因為鄭和在鄭這個地方立下功勞。


鄭成功的“鄭”

鄭和的鄭是被賜姓的,但是鄭成功的鄭卻是他本身帶有的。這一點就是題主的謬誤了,鄭成功也被賜姓為真,但他被賜姓的則是朱。據計六奇《明季南略》記載:“隆武尚未有子嗣,鄭芝龍乃令子鄭森入侍;隆武賜國姓,改名成功。隆武每意有所向,成功輒先得之,以告芝龍;由是,廷臣無敢異同者,宰相半出門下。”隆武帝為了籠絡鄭芝龍,對他的兒子賜姓賜名,以示尊榮。“成功”是隆武帝給鄭成功所賜的名字,而且賜 “國姓”朱。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鄭成功,本姓鄭,名森,南明隆武皇帝賜國姓“朱”,賜名“成功”,故世稱“國姓爺”。



南明偏安福建且存活時間較短,隆武帝當時主要倚仗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的武裝勢力,為拉攏其賣力,施以當時至高無上的賜國姓和封爵舉動,是可以理解的。

而賜國姓在當時也確實是一種榮耀,鄭成功作為重國輕家的儒家典型,自然不會自稱朱成功,而保留鄭姓,以示對恩寵的禮讓謙遜接受。

鄭和,本姓“馬”,名“和”,回族。同民國時期西北迴族馬姓一樣,鄭和可能是中東阿拉伯人後裔,一般認為是“默罕默德”的漢語音譯。



鄭和作為朱棣身邊的隨行太監,除了日常服侍外還在朱棣奪權中立有大功,得以賜姓。

顯然,鄭和的功勞還沒大到能夠獲得國姓的程度,對於少數民族能獲漢姓已經是非常尊貴了,特別是中原王朝千百年來顯著的七大地望五大姓:如滎陽鄭氏,范陽盧氏,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

這大概也順應了朱元璋起事反元的口號: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以上便是中原王朝皇帝在對待漢族、少數民族功臣的慣用方法,雖然有所區別,但大體上算是循序漸進,穩紮穩打。

(此地半山半水,其人不夷不惠,敬請添加關注:圭海四記)


圭海四記


先糾正一個錯誤,鄭成功本就姓鄭,明朝就鄭和被賜姓鄭,且聽鄙人慢慢敘來。

鄭和,原名馬和,明初航海家,有帥將之才,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時,功勞卓著,創業有功,被朱棣賜姓鄭,關封司禮監太監,官居四品,從此鄭和便走上了輝煌的政途生涯,最著名的就是後來的七下西洋之偉大壯舉。鄭成功我們後輩非常之熟悉,抗擊後金,收復臺灣,擊退荷蘭守軍,被後人視為民族英雄。彪炳史冊,萬民景仰。

鄭成功,本名森,號福松,出生於日本,其母為日本人,鄭之父鄭之龍為明之舊臣,鄭成功實乃中日混血兒,有一半日本血統,明末清初,國家動盪不堪,先有李自成農民起義暴動,攻陷北京;西南張獻忠四川稱霸;東北努爾哈赤虎視關內;南有荷蘭侵佔臺灣,東夷倭寇對沿海時有滋擾。大明王朝已經四面楚歌,統治階級已經無力支撐。

南明政權時,鄭成功被賜姓朱,實則改為朱成功,後人多叫國姓爺。鄭成功攻取臺灣後,建立臺灣朱姓政權,繼續反清復明,至鄭經時,才被康熙收復重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