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參怎樣種植和儲存?

衛薇兒


地參又名地筍,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形狀跟人參相似,所以又叫地參。那麼地參如何種植和儲存呢?下面我就為大家講解一下,以供參考借鑑。

一、種植地參種植方式有兩個,一個是種子播種和直接使用地參的根莖進行種植,種植和播種時間一般是在每年的10月份發哦來年的3月份都是可以種植的。比較建議使用的方法是使用地參的根莖進行無性繁殖,這個繁殖方法的成活率是極高的,一顆種參可以 繁殖數百顆,所以也具有繁殖快的優勢。

二、地參的種植技術

1、我們要選擇土層比較深厚的、疏鬆、肥沃、富含腐殖的沙土壤。種植前要施足基肥,每畝大概要施入2500千克的農家有機肥,然後土壤進行深耕22釐米左右,整平做畦,畦寬在1.4米左右,畦長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行距種植密度在45釐米左右,開深9釐米的種植溝。我們這是要選取比較粗壯、優質的根莖做種參,可以將種參進行切斷的方式來種植,一般長6釐米左右的小段即可,按10釐米的株距擺放到溝裡,覆土澆水。

2、在地參種植後,我們就要做好除草的工作,還要適時的進行澆水和施肥,如果是陰雨天較多時,我們要提前做好排水的工作。種植後追肥也得必不可少的,在果實成長期我們可以多施農家腐熟的有機肥,這樣能讓它的根部長的更好,從而有效的提高產量和品質。

3、在夏季雨量多,天氣又高溫的時期特別容易出現腐根病,所以要做好排水措施,這樣可以減少發病率,如果有輕微的發病時,我們可以用護樹將軍稀釋液來噴施,可以起到有效的預防效果。

4、還要預防蟲害,地老虎是地參的主要蟲害,一旦發病對地參的危害非常大,可以導致減產。防治方法,可以選用新高酯膜稀釋液拌土(用量可以根據說明書來定),撒在田間,也可以有效的預防。

三、地參的儲存

地參的儲存方法有3個,袋藏法、沙藏法、低溫冷藏法。袋藏法這是一個最簡單有實惠的方法,在收穫後經過挑選和整理後,使用比較厚實的塑料袋(肥料袋內袋),每袋不宜放置太多,大概在45斤-50斤即可,紮好口,放置到室內陰涼處。需要做好的是,天冷要注意保暖,袋內發熱時要打開通風。

如果你有更好的種植和管理方式,可以在下方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大家關注三農達人 【鄉園裡張嫂】 一起探討三農問題。


湯VV


種植方法

(1)選地整地 以土層深厚、疏鬆、富含腐殖質的砂壤土最好,不宜選擇冷浸、難以排灌的田塊,否則影響地參的品質。

  (2)施足底肥 畝施農家肥1500—2000公斤,配方有機肥100公斤,放於條播溝底並覆一層土,深耕20~25釐米,整平作畦,畦寬1.5米,畦長依地形而定,按40~50釐米行距,開深8~10釐米種植溝。

  (3)播種 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均可種植,生長不受影響,但最適宜種植時期為2—3月份。種植規格:一般採用開畦條播。種植時取粗壯、優質的根莖作種參,將種參整顆或分切成長4~8釐米小段,以10釐米株距擺放於已施基肥的種植溝內,擺放三行種莖,種莖間距15釐米左右,對空擺放,最後覆土,土層厚15—20釐米。每畝用種參5~10千克。播種後10~15天開始出畝。

  (4)田間管理 地參怕澇耐旱,對水分要求不高。根據墒情播種後透澆一次出苗水;幼苗期鋤草鬆土2~3次,鬱閉封行後不再鋤,苗高10釐米左右時,結合澆水每畝追施有機肥250千克或尿素10千克,以後在地參大生長期間酌情再追肥1~2次。3、4月份如果遇到乾旱,可補澆1—2次水,以促進生長髮育。

  (5)病蟲害防治 地參一般無病害。但要注意防治蟲害,播種時可用百樹得對地老虎、蠐螬等地下害蟲進行防治。金龜子與偶有的卷葉蟲,可用敵百蟲800倍液噴1~2次。

  (6)收穫 每年霜降後不久,地參便達到成熟期,莖杆自然枯萎後便可採挖。將挖出的根莖上附著的溼土抖淨,去除兩頭芽尖後運至加工廠進行處理。

存儲方法

(1)袋藏法 袋藏法是最為簡單的貯藏方法,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收穫後剔除表面有損壞汙點的地參,選用質地較厚的塑料保鮮袋類同與裝化肥的內袋。每袋放入鮮參25公斤左右,扎口碼放於室內陰涼處即可,冬季如遇降溫注意保暖,如袋發熱,通風即可。此方法簡單,如做種苗可存放一年以上不會腐爛。商品參用此法存放對品質略有影響。

(2)沙藏法 沙藏法是最為普遍的貯藏方法,具體操作如下:在陰涼乾燥處挖沙藏溝,溝內不能有積水,溝深、寬各1m長度則根據貯藏數量而定。溝底先鋪上一層溼沙,沙子溼度以手捏成團,鬆手後又能散開為準,而後將地參和溼沙分層加入,一層地參一層沙,參層80cm左右,最上層加厚溼沙並拍緊。為了通氣和冷空氣進入,在加厚溼沙時每隔1m要插一小捆玉米稈或稻草。貯藏期間要注意沙層水分,當水分不夠時可在最上層沙土上澆少量水以保持沙層溼度。在沒有溼沙的地方可用鋸末代替溼沙,但要注意保持低溫和溼度。

(3) 低溫冷藏法 低溫冷藏法管理方便,但成本相對較高,一般在經濟條件較好,建有冷庫的地方使用。具體方法為:將地才放入溼麻袋內進入冷庫堆放,堆放高度一般不超過2m,長、高、寬不超過5m,庫溫要求保持在2℃,相對溼度85%-90%,並注意通風,一般情況下可通入潮溼的冷風,保證低溫溼潤的條件。各地在選擇貯藏方法時要結合當地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廣西榴蓮哥


這是一種名字多得兩桌還坐不完的藥材,它的藥名叫草石蠶,別名叫地參、土人參、地筍、地蠶、土蟲草、土蕊子、土蚰、甘露子、甘露兒、滴露、寶塔菜、窩兒菜、地牯牛、毛菜、風子草、螺絲菜、地紐等,隨便一數,竟有18個之多。這說明,它的種植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同時也有著不同的功能與用途。因為各地各名,各地各用嘛!有的做藥材,有的做食材,還有的做觀賞作物。總之,種植它都能創收,有著不錯的效益。



在湖北利川,人們稱它為地牯牛,這裡種植的主要用途是食用,菜市場有賣原產品的,商場超市有賣泡製品的。雖然地牯牛不是利川的主要產業,但在農村種植的人還不少呢,可能主要因為這裡的人喜歡吃吧,並且還有專門的加工廠收購,不愁賣吧!那麼,這叫地參的地牯牛,該如何種植呢?

一、選擇土壤。地參喜溼,但不耐旱,選擇水源充足、澆水方便的地塊,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輕質土,為方便澆水。

二、種植時間。地參種植時間為一般為3月中下旬播種,4月上中旬出苗,5~6月為生長盛期,7~8月為塊莖膨大期,10月時進行採收。各地因為氣候差異,可能在種植時間上稍有不同,可根據氣溫情況而調整。地參的生長期,約為270天。




三、施足底肥。地參播種前,需要結合施底肥一起進行,畝施農家有機肥2500~3000公斤,再加入100~150複合肥,深翻土壤並與之混合均勻,把底肥功夫做好,是增產豐收的保障。

四、科學種植。地參植株不高,適合密植。通常情況下,行距為20~30釐米、株距為15~20釐米,每穴栽2株。一般栽種方式分為塊莖栽種或莖苗扦插,塊莖栽種30天出苗。

五、除草摘心。當地參長至6~10釐米高時,需要澆水、施肥、除草,為地參塊莖的生長與膨大做好養分保障。並且,當莖葉生長茂盛時,需要適當追肥,還需要摘心,促進地下塊莖的發育。




六、適時採收。地參採收時間為每年10月下旬開始,因為果實細嫩、無纖維、鹽漬、深受顧客歡迎,但因果實小,產量不大,一般畝產為600~800公斤。

地參該如何貯存呢?說實話,它是一種不易貯存的作物,容易腐爛,不適宜窖藏。最好的貯存方式就是放在地裡,將地參開挖後,堆於向陽的地面,上面覆蓋4~7釐米厚的細土,便可正常越冬。湖北利川這邊情況比較理想,採收後直接有加工廠收購,不用貯存,能省了很多心。其它地方種植戶,儘量不要窖藏,水分不好控制而容易腐爛!可堆放於地中,可儲存於通風乾燥的車間等地方。


貴州山妹妹


1、地參種植:

地參以其根莖為繁殖方式。北方地區於3—5月份栽植,南方地區四季即可栽植。按行株距50cm、株距40cm、深度8cm定植,裁後10天出苗。幼苗期及時鬆土,除草。苗高10cm時追肥一次,在生長過程中如遇乾旱及時澆水,地參抗病性極強,一般無病蟲害發生。晚秋收穫,畝產地參2000公斤,(種植與收穫時令與農業上的“春耕”和“三秋”大忙季節錯開,從種植到收穫的全過程,每畝只需投勞10個工日左右,一般不需施肥和農藥防治,且一次種植可連續收穫多年。)地參的種植不失為各地農村脫貧致富的一條途徑。

2、地參儲存:

地參保存方法簡單,一般分為袋藏法、沙藏法和低溫冷藏法。

(1)袋藏法袋藏法是最為簡單的貯藏方法,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收穫後剔除表面有損壞汙點的地參,選用質地較厚的塑料保鮮袋類同與裝化肥的內袋。每袋放入鮮參 25公斤左右,扎口碼放於室內陰涼處即可,冬季如遇降溫注意保暖,如袋發熱,通風即可。此方法簡單,如做種苗可存放一年以上不會腐爛。商品參用此法存放對品質略有影響。

(2)沙藏法 沙藏法是最為普遍的貯藏方法,具體操作如下:在陰涼乾燥處挖沙藏溝,溝內不能有積水,溝深、寬各1m長度則根據貯藏數量而定。溝底先鋪上一層溼沙,沙子溼度以手捏成團,鬆手後又能散開為準,而後將地參和溼沙分層加入,一層地參一層沙,參層80cm左右,最上層加厚溼沙並拍緊。為了通氣和冷空氣進入,在加厚溼沙時每隔1m要插一小捆玉米稈或稻草。貯藏期間要注意沙層水分,當水分不夠時可在最上層沙土上澆少量水以保持沙層溼度。在沒有溼沙的地方可用鋸末代替溼沙,但要注意保持低溫和溼度。

(3) 低溫冷藏法 低溫冷藏法管理方便,但成本相對較高,一般在經濟條件較好,建有冷庫的地方使用。具體方法為:將地才放入溼麻袋內進入冷庫堆放,堆放高度一般不超過2m,長、高、寬不超過5m,庫溫要求保持在2℃,相對溼度85%-90%,並注意通風,一般情況下可通入潮溼的冷風,保證低溫溼潤的條件。各地在選擇貯藏方法時要結合當地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仁者阿良


大家好,我是小韋哥,以下是我個人對地參的種植方法!

種植地參首選含有豐富腐殖質的土壤種植,其次沙質土壤也可種植,然後整地作畦、清理雜質、結合深耕施肥即可播種。地參播種前先處理好種子,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至來年的3月份播種,最佳的播種時間是2-3月份,等幼苗長出6片真葉就可移栽,種植時連同根系的泥土一起種植,合理安排密度,定期澆水施肥,防治病蟲害等。

1、種植條件

地參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適應性和生命力較強,喜陰涼環境,能抗嚴寒,一般在田地邊、山坡及樹林間等各種環境都可以較好的進行生長。

2、選地整地

地參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具有耐溼、耐寒、耐貧瘠和喜陰的特點。藥材的種植地首選富含豐富的腐殖質的土壤種植,其次是土質鬆軟、土層深厚的沙質土壤。然後整地作畦,結合深耕施肥,還需清理田間雜質,將土整平,開溝作畦,即可播種。

3、種子育苗

地參播種前需要進行種子處理,先曬種,把種子放到太陽處曬4個小時左右,然後將其放入40℃左右的溫水中浸泡均勻,再撈出放入新高脂膜液中浸泡,可以防蟲,提高其出芽率。地參在南方一般全年可種,但播種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至來年3月份,最佳播種時間是2-3月份,北方則在4月份左右。先將種子均勻的撒在溝裡,每條溝間距在10cm左右,然後蓋一層細土即可。

4、定植

地參播種後一般15天左右就出苗了,等幼苗長出六片真葉時就可以移栽了。種植時需要注意,幼苗連同根部的泥土一起栽植,移苗過程中不能損傷其根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其移植的成活率。定植時按照每株間距20cm左右種植,定植好後澆水,保持土壤溼潤,讓幼苗可以快速的適應環境。

5、後期管理

幼苗成活後可以進行追施農家肥,主要以腐熟的糞尿為主,將其兌水後澆灌。幼苗在生長時,需要定期適量澆水,來保持土壤溼潤。地參後期生長中還需每週施肥,施肥以後都需澆水。等幼苗長大一些就可以噴灑適量的地果壯蒂靈,有助於果實壯大,提高其產量。後期還需防治病蟲害,對於地下蟲害的防治,可以使用敵百蟲灌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