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書法的技術和藝術性之間的關係?

書道遊鴻


書法技術性亦即書寫的技能技巧,重在點畫結構線條的形態品質,藝術性則是在此基礎上的風度氣象。二者是形貌與神采、皮肉與靈魂的關係。



第一,從書法修行進程上,書法技術在先,書法藝術在後。書寫技能不過關,就無所謂書法藝術。正書還都寫不好,就急於取“拙”,這就是純屬瞎胡鬧。何為書法技術?不僅包括點畫結構結體的技巧,還包括筆墨章法原則法度的理解運用。脫帖之前的臨摹,都泛屬於書法技能的訓練。脫帖之後,方可論“藝術”。



第二,從書法藝術品質高度上,書法技術是根基,書法藝術是塔尖。可以理解成書法技術是書法藝術的入門磚,高超的書法藝術必須依靠過硬的書法技術來作為支撐。書法技術不僅僅只是受指腕之力控制的筆下功夫,還包括書法學理、書法追求與書法審美。書法藝術來自並超脫於書法技術,它是文化的、歷史的、情懷的、創造性的複雜藝術。



第三,從書法藝術實現是路徑上,書法技術是手段,書法藝術是目標。書法習學不同於書寫培訓,它是直奔藝術而去的。如果把書法修行比喻成過河,書法技術就是渡河的舟與橋。書法技術是時刻動態變化的,書寫者因時因需而取。書法技術的訓練貫穿於書學始終,書法藝術的一切跳躍的靈感,都不能脫離於自身的書寫技術。



抱庸妄談。(文中插圖為抱庸硬筆)


抱庸詩書


此問題甚好!

技術就是技巧、技法,只是愉悅眼球的審美。

藝術則是基於技術的心靈審美。

藝術的本質是情感思想。書法藝術的本質就是情感思想的線條的形象化。一言以蔽之:以意馭形,以意馭文,人書一體,形意一體。

這樣說太抽象,通俗說就是:怒則字重,憂則字滯,喜則字輕,逸則字靈。因地賦形,因意賦形。

怒有產生、發展、轉折、高潮、退潮、消失。這中間有很多精微氣機,導致沒有人可以重複怒氣,即沒有任何人能生一模一樣的怒氣。

怒有很多技術:提高嗓門、瞪眼、跺腳、用手指點、辱罵等等,這些技術是人生氣時無意使用的,真的怒氣會忘記這些技術,無意識想都不想就使用出來。

書法的“人書一體、形意一體”也是如此,忘記書法技法,也無意識、想都不想使用技法。

坦率來說,自宋之後,已經絕跡。都成為面具型書法:可無限重複,有精氣神,但沒有當下的喜怒哀樂。

實際上,書法分三個層面:技法級,工藝級,藝術級。

技術級,指書法技法嫻熟,字的造型與前人、與大眾相差不大。

工藝級,指有區別於大眾的“自我之體”,字體有獨特的精氣神,如有開宗立派的區別,則絕對是大師級。但缺陷是用總用“自我之體”(重複)抄寫任何內容,不論內容是喜怒哀樂,自我之體不變,即無限的重複性。

藝術級,指一次性的,用當下的喜怒哀樂所駕馭字形而導致“形”“意”合一的、人書一體。

中國書法史達到“藝術級”的人不超過五指之數。

達到“工藝級”的群星璀璨。張旭、懷素、歐柳、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王鐸、傅山、沈尹默、吳昌碩等等




urna風之度0


首先,技術是實現藝術的手段。

沒有手段的目的就是空想,或者自以為是誤入歧途。

點畫書寫的技法、字的結體、整幅作品的行氣章法,是有規範的,稱為法度。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用書寫來抒情和表現思想文化,但必須遵循法度,戴著法度的鐐銬跳舞。

否則就不是書法,而是繪畫、行為藝術等其他藝術,甚至是胡鬧、非藝術。

書法技術的獲取還必須是一個特殊的途徑,即長期的讀帖臨帖,長期的日復一日的練習——日日臨池。

不能僅靠天賦 ,不能僅靠悟性,不能僅靠獲取秘訣。

長期練習,從實踐中把握法度,從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技進於道,這是書聖都無法繞過的程序。

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

第二,藝術是技術的昇華,技術是藝術的基礎。

我在《書法的功與性淺識》裡早就說過:

明代祝允明說:“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

據我的理解,功,基本功,功力。

握筆運筆,提按頓挫,永字八法,行氣章法,謀篇佈局,這是基本的,必須的,至於功力和功力深厚,需要時間,需要許許多多的實踐和見識,是欲速則不達的。

性,性情,性靈。前者相對較易,後者很難,很多人終身不能到達。

……

有些人所謂聰明絕頂,往往就寫“聰明字”、“文人字”。但無論如何,“性”必得用“功”來表達。作家要有語言的功力,書家、畫家要有書寫繪畫造型的功力。

藝術是建築,技術——功力是基礎,沒有基礎的建築誰也沒見過,因為無法建築,即使硬建,早就倒塌。

蘇東坡是很自信的,他甚至說什麼“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但他又說過,“書貴難”,還說了前文所引”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這樣與“煩推求”、“不學可”“自相矛盾”的話。

並且,“通其意”,才可以“不學”,這書法的“意”,不從技術層面入手,即使悟性如蘇東坡,能夠把握,化為自己的東西並在手上表達出來嗎?

有人會說,書法不是還需要“字外功夫”嗎?

不錯,理論、修養、閱歷、對其他藝術的借鑑……等等等等,對書法都有幫助,甚至是至關重要的幫助,問題是,“字”是根本,缺了“字內功夫”,無論你字外多麼厲害,寫出來的字就不是字。

(圖片選自網絡)


大悔憶智冰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壹庸試答:書法是一門藝術,而他卻少不了技術,兩者不可缺少,下邊我們用舉例子的方法來說明問題:

技術層面的東西,是所有書法學習者要掌握的東西,當然,有的人掌握的多有的人掌握的少,但是最根本的東西,是必須要掌握的,然而,藝術性卻是另一個高度,他取決於你的素質,愛好,情操,修養,會寫書法的人很多,真正在書法界取得成就的人卻是鳳毛麟角,說明,技術是基礎,藝術是高度。

記得小時候有這樣一篇課文,記得不是很清楚,但道理依舊清晰,就是所有的鳥去學習築巢技術,每個鳥兒都掌握了其中的技巧,於是都回去給自己築巢,結果燕子將巢建在了屋簷下那麼精緻,麻雀將巢建在了牆縫中,亂七八糟。烏鴉將巢建在懸崖上,喜鵲將巢建在了大樹上。但是,就燕子的最好看。這就是藝術。





壹庸詩書文


書法的技法和藝術性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書法當中的技法,是書家用來表現其創作靈感的基礎,譬如一個人的軀體和思想,技法是軀體,藝術性是思想。沒有思想的軀體只是行屍走肉,但是沒有軀體的思想卻根本不會存在。

任何一種藝術表現都離不開技術與藝術的相互結合,例如給你一臺單反相機,就算你懂藝術懂構圖和色彩,但是技術不過關可能都拍不出來一張清晰的照片;而一個只懂技術的人,如果缺乏藝術思想,也很難拍出一張動人的照片。一個學美術的人,如果技法不過關,再好的創作靈感也表達不出來;但是如果只有技法,也只能淪落為一個畫工。

所以技術與藝術是一件藝術作品中不能分割的兩部分,就像陰陽一樣,技術是藝術得以表現的保障,藝術是技術能夠昇華的靈魂。

王羲之學習書法的勤奮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為了學習書法廢寢忘食,家人給他端過來的飯菜,他拿起饅頭蘸著墨汁就吃了,還毫不知情。家門口有個水池,每日臨池練書,日子久了水池都被墨汁染黑了,這就是後世的墨池的故事。這些都是書聖在苦學書法的技法,因為有了技法的保證,他才能心手相應,筆隨意動,寫出那麼多傳世的佳作。

試想一下,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的那天,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王羲之高興之餘喝的有點微醺,這時眾人推選他來寫《蘭亭集序》,王羲之除了書法好,文采也是很好的。那麼他在寫《蘭亭集序》的時候,是在構思文章呢還是在想著一筆一畫怎麼寫得好看呢?因為他有深厚的書法功底,技法對他而言已經不是問題了,因此他主要是在直抒心意,性情所致,揮毫潑墨成就了古今第一名帖《蘭亭序》。

同樣的問題在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來說也是一樣,顏真卿在極其悲痛的情況下,為他的侄子在寫祭奠的文稿,這個時候,老人家心情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他還會有心情考慮怎麼能把字寫得好看嗎?這個時候,技法於他們而言已無需多慮了。不是技法不重要,而是如何把字寫好的技法已經深入到了骨髓。

蘇軾說過“書初無意於佳乃佳耳”,如果你還在想著怎麼才能把字寫好,那麼說明你的技法還不過關,真正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書家的性情、思想、情感的表達,才是最重要的。


翰墨今香


技法是根基,藝術性是書家融合了學識、修養、技法以及一系列不定因素之後,所展現出來,給觀者的直觀感受。



就好比建房子,技法是主體框架結構,大樓通過設計、裝修,完善配套設施,最終落成後我們看到的效果,就是書家書寫時,融合自身的學識、修養等,再配合不同狀態書寫的作品,所展現出來的藝術性。

不管大樓怎麼設計風格,建造過程中,主體框架一定要是穩定的。就像書家創作,不論藝術風格怎麼變幻,技法是前提,否則,只能算是胡亂塗鴉。

相傳鍾繇為得蔡邕筆法去掘墓,王羲之教授王獻之筆法還叮囑不可外傳。可見,技法早在兩漢、魏晉時期,就已被重視。書法最基本的技法包括筆法、字法、章法、墨法。



藝術性是書家品味、格調的一種體現。這種品味格調反映的是書家的精神、性情、學識以及修養。

我們常說書家不僅要有字內功夫,更要有字外功夫。字內功夫除了基本的技法之外,書法理論,鑑別能力都在其內。而字外功夫是什麼,它是藝術各門類的互通,是知識的互相滲透,是眼界的培養,是傳統文化的修養。



我們知道張旭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他常常喝得大醉,呼叫狂走,而後落筆成書。他在書寫時,常常達到了物我兩忘、心手相暢的最佳境界。我們在他作品中,看到的是他情緒的起伏,線條的節奏,行氣的流暢,以及筆法的變幻。換句話說,就算他再怎樣如痴如醉地書寫,也一定是在法度之內,即技法是前提。

以上就簡單地對書法技法與藝術性的關係的分析。

我是【寫字吧】,期待你的【關注】!


寫字吧


分三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個方面,所有的藝術首先是技術。

舞蹈藝術家的舞蹈技術首先是過關的,小提琴藝術家小提琴技術首先是過關的,同樣書法藝術家的書法技術也應該是過關的。書法技術包括的範疇比較多,但重點是線條質量,通俗的說就是筆畫的質量。章法佈局再美,如果筆畫線條的質量是失敗的,這就不能稱為書法,而只能叫毛筆字,或者叫鬼畫桃符。

第二個方面,技術好不一定就能叫藝術。

比如,有些人臨摹王羲之的字,臨摹了很長時間,也確實臨摹的很像,臨摹的技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你不能說他臨摹的作品就是藝術品,你看來看去,確實很像,但實際上,它還是一張廢紙。如果單從像不像上來判定,複印機複印的最像,但複印機顯然不是書法家。

第三個方面,書法藝術作品是一個綜合體。

比如,謝安的書法作品中凝結著他的學養,他把這種學養融合在了他的字裡。你看謝安的字,就是那麼儒雅,就是那麼得體。

比如,顏真卿的字裡,凝結著他的人格。76歲還敢大義凜然的去和叛軍談判。你看顏真卿的書法,就透出一股子倔強,一股豪邁之氣。

比如,蘇東坡的字裡,凝結著他對人生的理解。蘇東坡晚年遭受各種小人的坑害,但他卻說,他這輩子沒碰見過一個壞人,他一生都過的很幸福,這是何等的氣量。你看蘇東坡的字,就有慈悲和寬容的力量。



水滴國學


如何理解書法的技術和藝術之間的關係?

書寫的技術,也乃筆法,及章法墨法,若達及筆墨精到,功力不凡,取法為何家還是稍加變化,用筆是肥碩抑或精廋,結體是否欹側還是規正,結構嚴謹,運筆精純,簡潔明瞭,字體大小,緊密,輕重,筆畫工整,灑脫,是否字與字連屬,靈活酣暢,氣勢舒展,布白勻停,疏密有致,神完氣足,一氣呵成,是否字與字,筆筆之問若斷若續,筆斷意連,意到筆隨,映帶向背,顧盼有情致。

那麼筆法完備臻熟,則有書作通篇一種飄逸俊俏,或溫文爾雅,婀娜多姿之神韻,婉麗中含莊重,華彩中寓堅實,渾然一體,動與靜和諧,或是別樣的情懷,不同筆致表達不一樣的內心抒發,

可見“知君有調羹之手,不知有丹青之工”,書法書寫與做飯調羹一樣,味道如何焉出,與技法頗大關係,若筆法技藝,不備,則有敗筆,敗味,敗韻,敗勢,總之其書作全敗。也即所說無藝術性了。

筆法決定著作品的藝術性之優劣。這就是兩者關係,亦乃皮之不存,焉知毛存?



狂喜淡墨a


我是自幼愛好書法,寫字,練習,滿打滿算搗鼓了十幾年了。作為一位非著名書法愛好者我來談談我的認識和理解。

答題要審題,做題解題意,重在理解背後的真實問題和要義。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確是涉及三個大問題

什麼是書法

書法的技術性都包括什麼,怎麼理解

書法的藝術性是什麼,包括什麼,怎麼理解?

以及如何理解和詮釋以及區分書法的藝術性和技術性

我來簡單回答:

返璞歸真:書法是什麼書法是中國文化以及深中國文化影響的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而且是以漢字書法為主,同時又包括蒙古文和阿拉伯文等。但是中國傳統書法是中華漢字特有的藝術。

漢字,本質是符號,書法作為一種符號藝術因為其文字具有特有的含義和特點。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已經形成固定的書寫體和結構章法和筆法

因為技法的演進和結構的變化以及筆法的作用使得書寫出來的效果富有藝術美感。

因而書法已經遠遠超出了簡單書寫文字,傳達文字內容信息層面,上升到了藝術表達和傳播。

書法的技術性主要是指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筆法,字筆,點畫結構,章法,墨法以及漢字結構的掌握等

書法的藝術性,主要是指在熟練掌握毛筆書寫和漢字結構韻律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表現。具體的書法藝術需要回歸到歷史現場,比如因為唐代皇帝愛好書法,重視書寫,大力推廣。使得整體中華書法文明在唐朝達到鼎盛,書法作為符號的書寫規則

在唐代得到集中呈現。

書法的藝術性在唐代得到集中呈現,無論是結構嚴謹整潔,流暢生動。還是醉燻癲狂,自由飄逸。亦或是風格儒雅,真率夷曠。

書法的藝術性本質就是時代精神和作者精神狀態的衍生和寫照。書法的技術性停留在字的表面,藝術性融入書法的每一個字裡行間。








唐玉達藝術觀察


如何理解書法的技術和藝術性之間的關係?書法的技術性實則是運筆,運筆對漢人來說是普世之技,熟練了,又有文化修養,既能將字寫得美觀,又能使用書寫的肢體語言表達文義,書態與文義相得益彰,便是書法技術和藝術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