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註定不發達?為何英國的殖民地誕生了多個發達國家?

靜夜史


殖民地註定不發達,這句話是錯誤的,以偏概全。被英國殖民的國家很多,之所以誕生出幾個發達的國家,是因為各國國情、國民教育水平、文化、民主素養、法制健全程度不同、所以才會有差異。

目前僅存在曾被英國殖民的發達國家有:

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以色列

分析其國民構成,就會知道,這是一批因為宗教改革受到迫害、一群政治犯、被流放之地。其國民構成以西方人為主。


·當時的英國殖民地屬地國旗

英國之所以能夠將北美殖民地建設好、是因為其比較成熟的英帝國時期存在的法律,被殖民的國家,由於在宗教,文化上、比較有一定的共同性,加上成熟的法律,故而變得發達。




印度則是因為宗教問題,至今也是社會撕裂的一個問題,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歷史恩怨,互相仇恨的狀態,是短時間也不可能得到解決,

印度雖然用的是英美法系、但是沒有民主政治所需要的公民素養。且國民文化水平不高,所以進展緩慢。

自由和民主的基石,背後是法制

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吸引外國投資,使得商業繁榮,必須要有一個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外部環境,是沒有戰爭風險、沒有被被轟炸侵略的風險。也就是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外交環境,如果一個國家戰爭頻繁,與鄰國衝突不斷,外商也不敢投資。資本是敏感的,第一安全、第二、有利可圖,



內部環境則是國內沒有宗教衝突、沒有民族矛盾、沒有重大的社會問題、政府只有出臺保護企業的法律,並且保障國民的財產、才能使得商業繁榮。

北美殖民地,原來是英國的領土,英國在北美土地上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使得法制深入到北美各民族的心中、隨著民主浪潮的興起、宗教改革後推行的人權主義學說、加上英國孟德斯鳩古典資本主義的學說影響 ,結合宗教改革後的思想傳播,使得其內部形成了一種共識,即人人生而平等、人權神授、由於西方文化以英語為文字,使得被英國殖民的幾個國家彼此沒有隔閡、在宗教上也趨於接近。

加拿大、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彼此之間沒有領土的問題、加上法制健全、民主體制已經健康運行很多年,國內也沒有宗教矛盾,內部,外部環境安全、重商主義盛行、所以才能成為發達國家。

印度也是潛在的新興大國

印度是世界上使用英語最多的國家、作為宗主國的英國,並沒有給印度太多的民主權利、使得民主素養遠遠落後其他國家。民主是一個學習和改進的過程、由於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使得民主法制,被踐踏。印度雖然繼承了英國的法律制度、但是民主素養跟不上去、其濫用私刑、國內很混亂。印度亟待一次宗教和解和宗教改革、讓男女平等、讓低種姓和高種姓平等。


子非魚


我們來羅列一下數據,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國家有56個,地區有2個,如下:

大洋洲14個,澳大利亞,新西蘭,瓦努阿圖,圖瓦爾,所羅門群島,薩摩亞,瑙魯,聖文森特和格林納斯丁,聖盧西亞,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巴布新幾內亞,斐濟,巴巴多斯,基里巴斯。

非洲有21個,南非,尼日利亞,喀麥隆,萊索托,博茨瓦納,加納,馬拉維,但桑尼亞,津巴布韋,斯威士蘭,贊比亞,烏干達,湯加塞舌爾,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塞拉利昂,肯尼亞,岡比亞。

美洲9個,美國某些地區,加拿大,伯利茲,圭亞那,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牙買加,格林納達,巴哈馬,安提瓜和巴布達。

亞洲11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國,馬爾代夫,斯里蘭卡,緬甸,文萊,民主也門,中國香港。

歐洲3個,愛爾蘭,塞浦路斯,馬耳他。

後來變成了發達國家或者發達地區的有: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中國香港共六個發達國家或地區。

十九世紀,英國因殖民地遍佈全球因此稱為日不落帝國。英國在300多年的時間裡,創造了極其輝煌的成就,那就是將殖民觸角伸向了世界各個角落,建立了面積超過3300萬平方公里的日不落帝國,今日英語作為全球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

而後的英國之所以不再輝煌,除了美德等國的激烈競爭,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兩次世界大戰讓英國元氣大傷,最終掉出了超級大國序列。一戰結束後,元氣大傷的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越來越力不從心,殖民地的獨立運動也是風起雲湧,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於1931年出臺了《威斯敏斯特法案》,允許白人自治領獨立,但必須遙尊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至此日不落帝國開始土崩瓦解。

二戰結束後,英國更加元氣大傷,連管理印度這樣的殖民地也有心無力,加上美國為壓制英國等殖民帝國,高唱民族獨立,第三世界獨立浪潮更加高漲。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終於通過“蒙巴頓方案”允許印度獨立,隨後非洲獨立浪潮繼續推進,至此英國的海外領地只剩下安圭拉、福克蘭群島、直布羅陀、聖赫勒拿等地區。

而獲得獨立的許多殖民地有許多成為了發達國家,究其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第一,英國很注重佔領一些交通要點,通過卡住這些點來控制貿易通道,比如香港、新加坡、南非,蘇伊士運河、孟買。

因為地理位置好,只要是貿易路線不變,無論是誰統治,這些地方永遠都在所在區域相對經濟發達。一個比較鮮明的例子就是香港,香港扼守住珠江三角洲,有很好的區位優勢,但是其地理重要性和上海比要差不少,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香港的繁榮和存在感不如上海和天津,但是49年以後因為香港成了大陸唯一的窗口,所以迅速爆發式發達。

第二, 資源豐富,地理環境優越,便於發展農業和礦業。

新西蘭就是這樣的典型,地處溫帶,氣候溫和適合發展農業和畜牧業,而且歷史上也有過淘金潮,加拿大和澳洲也類似,雖然不如巴西、阿根廷這樣的南美大國,但是自然資源也是不錯的,比如歷史上加拿大的毛皮資源是非常豐富,曾經是新舊大陸間重要的大宗貿易,後來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其森林、水利、礦業資源也慢慢的被開發出來。

但是從歷史上看,這三個地方在大英帝國的殖民版圖上實際是比較邊緣的,長期處於欠開發狀態,當時大英帝國的主要目光是放在印度和遠東,我上一條說的那些殖民地主要就是為了保證不列顛島到印度和遠東的貿易暢通,使印度和遠東的財富不受阻礙的從海路流向歐洲。

第三,人的因素,這個不多說了,總體來看英國人在經營管理上要高明一些。

被英國殖民過的國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美澳新大陸國家,一類是亞非舊大陸國家。所謂非常發達的都是新大陸的國家,如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至今貧窮的都是舊大陸的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亞、肯尼亞等。

為什麼新大陸的國家發達?因為這些國家的原住民佔比非常低,而歐洲移民後代佔主體。這些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國家治理體系、社會制度全都是歐洲的。他們曾經是英國的海外領地,根本就是英國人在海外的聚集區,類似於中國的唐人街。這些國家其實是海外英國。所有促成英國經濟成就的文化和制度要素,在這裡都有。這裡也被稱作英國的“衍生國”。


天天劇好看666


這裡有一個很明顯的本末倒置的邏輯,說得好像這些殖民地後來獨立了以後,變成了發達國家,是因為曾經變為了殖民地這個歷史,這是不是有點可笑了?

說到底,殖民地的核心是受宗主國經濟剝削和政治奴役的國家和地區,但這並不意味著宗主國就希望這些被殖民的地區不發達,或者說換個角度來說,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得越好,宗主國得到的好處反而越多。所以,從來也沒有殖民地註定不發達這個理論。

還有一個問題,經濟學上講機會成本,不管你認為被殖民的過程當中,該國家的經濟發展得好也罷,壞也罷,你都不能否認,在同等時間內,該地區沒有被殖民,而是獨立發展經濟形勢是否會更好。只能說,在被殖民這段時間,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民被剝削和奴役了。

還有,曾經的英國殖民地裡面,絕大多數現在也不能稱之為發達國家。諸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之類的國家,他們的原住民也已經不是主流了,反而真正佔據國家領導權的是移民,這個和移民不移民又有什麼關係呢?

人類嚮往的自由和發展,永遠都不會是被奴役或殺害之後的,所謂的這片土地的富饒與美好。


水一白聊歷史


殖民地能否成為發達國家和宗主國的關係不是很大,和殖民地自身的資源稟賦,歷史背景直接相關。

現在是發達國家,但歷史上曾經是殖民地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新西蘭雖然也是個島國,但可以劃入在大洋洲範圍之內,亞洲的新加坡,以色列和韓國。還有一些高收入國家,比如阿聯酋科威特等等,但是這些國家沒有什麼工業基礎,和我們很多人所理解的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異,所以不在此討論。

在這其中除了韓國以外,確實歷史上都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北美的情況相對複雜一些。美國和加拿大的相當一部分領土在歷史上都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美國還有一部分是原西班牙的殖民地,另有阿拉斯加是從沙俄手中買下來的,可以理解成沙俄的殖民地。

韓國的存在實際上就打破了,只有英國殖民地才能夠成為發達國家的論斷。當然,曾經同為日本殖民地的中國臺灣地區,現在也可以成為一個半發達經濟體。不過從國家層面來看,沒有資格列入討論,所以這裡就不加以論述了。這樣一個特例就有力的駁斥了英美文化優越論。

如果仔細考察這些國家,其實不難發現,其中也只有少部分國家在工業領域具有比較突出的表現。像澳大利亞新西蘭這樣的國家,實際上是以農業和資源出口為手段致富的,主要是由於人口是英美血統,所以在國際分工當中受到了英美等國的特殊照顧,日子過得比較滋潤。以色列雖然在工業科技領域很有水準,但實際上也離不開英美的強力扶持。加拿大的經濟和美國高度融合,所以其產業實際上是為美國配套的。韓國的經濟起飛,受益於美國和日本的扶持。歸根到底,在這些國家當中也只有一個是真正的獨立起家發展,那就是美國。

美國的發家有它較為獨特的歷史原因。這是一個也比較複雜的問題,所以這裡不打算展開,只能說主要原因在於美國有自身優越的地理環境優勢,資源稟賦優勢以及人口優勢。還有就是美國較為完整的移植了歐洲的近代政治制度。而美國發家以後,又帶動了相當一批原殖民地國家的繁榮。

現在反過頭來看,是不是所有的英國殖民地後來都成為了發達國家答案,當然是否定。看一下印度就知道,成為英國殖民地並不必然在未來成為發達國家。韓國和印度這兩個例子就充分證明了英美文化優勢論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結論。能否成為發達國家主要是由其他因素決定的。


用戶4325101516


這個問題有趣味,津城沐雨來回答。

殖民地註定不發達?誰說的?任何國家都有興衰,一個國家是否興旺發達,跟他是否是殖民地沒有多大關係。

英國曾經的殖民地不少位置良好,資源豐富。

一個國家能不能發展壯大,除了人的因素,地理位置和資源也很重要。

英國曾經是世界老大,佔有大量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而且大多數都很好,要麼是戰略要衝,要麼就是資源豐厚。所以,從英國殖民地中誕生了很多發達國家。



比如超級大國美國。美國以英國在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起家,憑藉肥沃的土地和較好的位置,四鄰較弱,趁機擴張發展。美國因不和歐洲強國接壤,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戰爭財,又在戰爭後期兩方精疲力盡的情況下加入戰爭,奪取勝利果實,美國在二戰後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


比如國土面積世界第二的加拿大。加拿大因人口稀少,面積廣闊,人均資源豐富,加拿大在20世紀發展迅速,成為發達國家。

比如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同樣是人口稀少,資源豐富,尤其是澳大利亞,煤炭、鐵礦豐富,大量出口他國賺取財富,澳大利亞因此又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廣闊的澳大利亞草原,為畜牧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大力發展養羊業,澳大利亞又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比如非洲唯一發達國家南非。南非資源豐富,尤其是黃金和鑽石資源,再加上位於非洲南部,處在重要航道的航程上,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再比如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新加坡雖然很小,但是因為處於重要航道馬六甲海峽,借其得天獨厚的條件,再加上吏治清廉,發展迅速,成為引世人矚目的亞洲四小龍。



可見,雖然有些國家曾經是西方大國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但只要位置好,資源豐富,都可以快速發展,甚至成為發達國家。

國家的發展跟是否是過殖民地沒有太大的關係,像法國,因為主要殖民地在非洲的撒哈拉地區,既沒有新加坡那樣的地理優勢,也沒有地澳大利亞、南非那樣的資源,發展很慢,沒有出現發達國家。



當然,有了位置和資源也不一定成為發達國家,如果沒有新加坡的吏治清廉利用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新加坡可能還是個不起眼的小國;埃及也曾被英國佔領,有蘇伊士運河,仍然沒有成為發達國家。

所以,得天獨厚的位置和資源有利於成為發達國家,國家內部的建設更是不可或缺的條件,英國大多數殖民地地理位置好,資源豐富,使英國很多殖民地成為發達國家。

知歷史,明興替,懂得失,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創,歡迎大家隨手關注,您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這個問題是在為英國的殖民洗地。

20世紀以前的英國是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佈世界各地。在所有的英國殖民地中,貧困的發展中國家佔了多數。

既然貧窮才是主流,那麼你就不能以少數發達的特例,認為這是英國殖民的成果。

有哪些英國的前殖民地是發達國家?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等。

這些發達國家的特點是:

在被英國殖民以前,並沒有形成廣泛的政權文明,大部分土地都是自然的,都是無主的。

例如,澳大利亞的發現是在1770年,由英國航海家庫克(James Cook)登陸澳洲東海岸後,強制宣佈土地歸為英國所有。

殖民者們只需要屠殺原住民,就可以安置本國過剩的人口,並且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經濟了。

有哪些被殖民國家國家是貧困的?

這些貧困的國家,大多都遭到了英國掠奪。

在英國到來以前,當地已經有很多人在生活,並建立起了政治文明。

英國不可能把這些當地人口殺乾淨,所以就通過殖民統治,掠奪當地的資源。

這就導致殖民地的生活水平直線下降,最簡單的案例就是印度。

試問:印度是發達國家嗎?英國有使印度變得經濟發達嗎?答案是沒有。

當然,還有些案例諸如香港、新加坡。

但是,這兩個地區都是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的口岸或中心,這是地緣所造就的經濟發達水平,和英國沒有關係。


HuiNanHistory


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是否發達,和是否是殖民地沒有一毛錢關係,和是否是英國殖民地更沒有一毛錢關係。

比如說我們最熟悉的香港吧!

香港的發達首先來之於他的地理位置,再來之於上世紀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然後是全球的華人努力。

英國在香港只是“坐享其成”的大英帝國,他們抽走的只有利潤,留下的反而是一地雞毛。

人所共知,香港以前是中國向世界打開的一座窗口,做的全是窗口貿易,並且做的還多數是海外華人的生意,和英國人連生意也沒有呀,因為那時候英國執行的是“封鎖中國”政策。

就是說,香港在最有活力的年代,英國是站在傍邊看著的,並且是試圖阻止的,只是中國文化的凝聚力在哪裡,他擋不住海外華人的腳步。

一句話,香港的發達是全世界華人烘托起來的,和是否是殖民地沒有關係。

英國不發達的殖民地太多了,非洲的原英國殖民地沒有一個發達的,大洋洲也沒有,美洲的除了美國和加拿大也沒有發達國家呀!

說到美國和加拿大,他們有什麼相同點?都是舊歐洲移民聚集地呀!就是說,是歐洲文明搬過去了他們才發達!

是人種問題!

說到人種,再舉一個新加坡的例子,在新加坡周圍東南亞的那些國家為什麼獨獨是新加坡是發達國家呢?

都是一樣的地緣位置,為什麼是新加坡呢?

也曾經都是英國殖民地,為什麼是新加坡呢?

值得深思!


葭明通半瓶歷史


題主的問題是:殖民地註定不發達?為何英國的殖民地誕生了多個發達國家?

殖民地不是註定不發達,而是看這塊殖民地上到底生活著怎麼樣的一群人!

英國曾經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原因是他遍佈全球的殖民地。國土面積最多的時候,大英帝國曾經擁有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以至於現在世界上存在的200多個國家有1/4都曾經是他的殖民地或者曾經是他的保護國。

已經獨立的殖民地或者保護國絕大多數都加入到了英國人構建的英聯邦,讓這個國際組織擁有多達53個成員國,涵蓋人口超過23億。

(英聯邦開會,後面是各成員國的國旗)

英聯邦這53個成員國可不全是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構成極為複雜,他們有發達國家,有石油富國,也有極為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

發達國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新加坡

這個國家只有719平方公里,人口560多萬。雖然國土面積小,人也不多,但他卻是一個實力極為強大的小國。

2018年,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641億美元,人均超過6萬美元。

新加坡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因為這個國家有著極具競爭力的產業。新加坡的石油化工,物流,電子,船舶修理和金融等都是世界一流水準。

例如,2015年新加坡的新能源和石化總產值高達590億美元,這讓新加坡成為世界三大煉油中心之一!

但是,新加坡卻並不是一個能源儲量大國。這個國家不出產一滴原油,所有的原油都要從海外進口,然後運到新加坡進行深加工。

新加坡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發達國家。在獨立之初,他除了扼守馬六甲海峽具有交通方面的優勢之外,只剩下為了能夠生存下去而不懈奮鬥的新加坡人了。

但是,正是憑著這些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新加坡人,他們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才讓新加坡變成了亞洲人均GDP最高的發達國家。

新加坡相信科技的力量,所以為了保持競爭力,每年要投入佔GDP3%的資金用在科技研發上,未來新加坡將會繼續保持相關產業的領先優勢!

英國的前殖民地裡邊,不僅有發達國家,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更多。

非洲著名國家岡比亞,位於非洲西部,前英國殖民地,這個國家人口210萬,人均GDP700美元。

印度位於南亞,前英國殖民地,人口13億,人均GDP2000美元!

如果把以上2個發展中國家和新加坡這個發達國家進行對比,你就會發現,他們和新加坡差距最大的地方就是人的不同。人的不同,帶來的是文化和傳統的不同。

新加坡雖然是前英國殖民地,但他更多還是屬於儒家文化圈成員,特點是勤奮且重視教育。

而岡比亞和印度這兩個國家,在勤奮上和重視教育方面都不能和新加坡同日而語。

岡比亞,這個國家賬戶常年是負的,每年要接受幾百上千萬美元的援助。過去領導人還整天瞎掰,冷戰時期曾經因為蘇聯援助不到位聲稱要出兵佔領蘇聯。不過,現在新領導人上臺之後好多了。

印度雖說被津津樂道,但人均GDP現在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成人受教育率是61%,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文盲佔到了世界的文盲總數的三分之一。

所以,這樣的國家即使沒當過英國殖民地也成不了發達國家。想要成為發達國家,那就學新加坡,人勤奮起來,教育重視起來!


歷史風暴


世界的特殊現象

極需要學者們研究

一.原英國的殖民地

獨立後管理模式變動較小的國家

往往發達

美國

加拿大

澳大利亞

新西蘭等國

二.中華文化圈

既堅守本國特色

又能吸收或借鑑英式經濟管理經驗的國家與地區

發展迅速

中國

中國臺灣

中國香港

新加坡

日本

韓國等國

故,有趣的現象

值得深入探索研究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殖民地從有人類史以來就存在。是一個本族本國擴大疆域的現象。擴大疆域的模式有多種,或購買,或侵佔,或聯邦等等;隨之本族本國民眾或自願或被派往擴展的族及國中,居住生殖發展。

殖民地還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統治管理被擴展疆域。這裡就有制度、文化文明、宗教信仰各項的帶入,以實現殖民者(族國)的意志。

問題來了:殖民者若制度、文明落後的,被殖民地必不發達。最終被歷史淘汰。殖民者回自己的老家。這種事例比比皆是。比如日本、德國、及擁有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的國家。

而殖民者制度、文明文化先進的,被殖民地必發達。比如英國殖民過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當然,也有不發達的,這與被殖民地管理時間長短、文化文明接受程度有關。比如印度也曾是英聯邦國家,但自己的種姓制度頑固、宗教強大(牴觸外來文明),至獨立時仍不發達。現在各項都在發生變化中,發展進入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