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乌合之众》: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智商与个性便会被湮没

1、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2、当个人融入群体之后,会产生一段莫名的兴奋期,既为自己的归属感感到欣喜,也为那种潮水般汹涌的口号、宏大的仪式与场面所感动。

3、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4、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5、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

6、数量,即是正义。

7、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8、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9、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

10、对历史而言,个人命运可能隐藏在很小的一个小数点里,但对个人而言,却是百分之一百的人生。

11、一个国家给年轻人什么教育,就能知道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12、群体不会深思熟虑,群体轻信而易受暗示,群体中有教养的人和无知的人没有区别,群体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在感情上总是走极端。

13、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就会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就会把末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

14、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15、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16、不要轻易地成为集体的一份子,这样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即使你以为自己只不过是随声附和了一下而已,实际上你已经成了帮凶。

17、一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只是人类思想无形的变化造成的有形的后果而已。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节选)

古斯塔夫·勒庞,法国社会心理学家。从1894年开始,勒庞发表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主要有《民族进化的心理定律》《乌合之众》《社会主义心理学》及《战争心理学》等。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恐怕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弗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这本书也极受中国人的追捧。然并卵,有些人,就是把类似《百年孤独》看一百遍,他也还是冲着瞧热闹去的。

我猜很多人读过之后,大概是一拍大腿:我擦,这写的不就是我本人么?!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换言之,被“打脸”的是,这本书也成了很多“中国式”大佬们在21世纪现时代条件环境下的一本“参考书”,而我们的老祖宗,乃至于后来居上者,也更擅长“统治”大群大群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凡是那些需要发动大规模群众参与的行动,诸如政治家煽动民族主义、资本家鼓动群体买买买、无良媒体诱导民众眼球等等,都必然利用了勒庞的思想,很多诸如纲领、金句、广告、口号之类,大概都是参考了勒庞的群体心理分析而制定的。

社会大众心理特点可以总结为三点具体原因——心理趋同、情绪感染、反复暗示。在群体中,具备足够强大的能力来抵挡情感暗示的人寥寥无几,因此易于在趋同的洪流中迷失。比如,房子究竟为何那么贵?既那么贵,你为什么还要买?

就这一点来讲,东西方都一样。只是,东方人更加喜欢搞“个人崇拜”,就比方说关羽吧,这就是一个历史物化的典型后果。关羽,我想他是其实是寂寞的。无数人的仰望,成全了忠义之名。然而正与邪、黑与白,皆顶礼膜拜,他也只能——微闭双眼,静观尘世浮华背后,多少枯骨掩埋吧?!

所谓的乌合之众也都是些“无名之辈”的弱势群体,而不择手段获得了名气、地位的“强者”们,都早早的从他们当中“脱颖而出”了,然后再去指责、指导他们。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明的大佬们其实不过是比一般人稍稍聪明了一些,不见得是真的高明,这也解释了中国人为何那么容易就“树倒猢狲散”的原因。比如,范冰冰如今就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乌合之众大抵上从没想过自己要什么,以及应当怎样活的像一个人。只学会了怎么去做一个与别人类似的人。大部分国人都就像是无脑的蚁群中的一员,只要有蚁后的存在,就去迎合、拥护他,哪怕一直劳累、糊涂到死,只为了不要去思考。

这是因为上面不需要他们去思考,而乌合之众的脑子里也早已经被灌满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的概念和暗示。咱们也不稀罕论是非,更喜欢聊八卦。但是,谎言说一万遍,也不会是真理。只是大家都那么说,于是,你便相信了。比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粉丝经济的盛行,这种现象也迁移到了网上,特别是互联网的隐蔽性、匿名性更是助长了“群体暴力”,所以乌合之众更加无处不在。而网络时代的知识与阅读的碎片化和庸俗化,亦愈加使得群众的智商直线下降。

“群众”也是没有观点的。弱者也只知“仁义道德”与眼中的是非,以及选择站在那一边。比如,动不动就集体砸日本车的“泛民族主义”行为就可见一斑。当泛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也就意味着无知的、愚蠢的、从众的思潮蔓延。无知的人如果走上街头,他们的眼中的“敌人”或者“仇人”多半是像我们自己一样手无寸铁的人。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同情大部分弱者,但也同时极端鄙视那些“无畏”的群众。

比如,中国人认为的素质大概就是我年纪大,你就该给我让座,不然就是没素质,我就可以问候你十八代祖宗,然后一堆人就会群起而攻之。推而广之,只要我满口仁义道德,就算是杀人放火那也是替天行道。

电影《搜索》中的叶蓝秋,就因为公交车不让座一事,被人拍成视频发到网上,于是迅速聚集了一群乌合之众,他们不问事实,简单粗暴、情绪化地实施网络暴力,最后逼得叶蓝秋跳楼自杀,可是她没有让座的真正原因是那天她检查出癌症,身心俱疲,那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应激反应。

对于咱们这个世界,对于弱势“群众”我一向宁可持清醒的悲观态度,也从不盲目乐观。中国人其实缺乏自信,所以我们努力追求自信,但是自信不是“大喊大叫”。一旦某个群体变得自信,事情就往往朝着失控和可怕的方向变化,因为他们所谓的自信是虚假的自信,他们认为汇入群体之后,就可以免责,就代表了“正义”。

我们似乎既不善于表达情感,也不善于宣泄。这不好,爱,就要大声喊出来;恨,也要找一个出口。但通常我们都是憋着,曰含蓄,曰隐忍。但这仅仅是个体状态。一旦汇入群体当中,那么情绪化就是催化剂,乌合之众的行动需要极端感情来引爆,在情绪化的裹挟下,事实已经不重要了,或者已经看不到事实了,于是他们就变得非理性了,甚至变得非常暴力,可是乌合之众自己却感觉不到。

就比如,今年的“吴秀波事件”,笔者就曾发表过尖锐评论。当时,我所看到的就是几乎一边倒的抨击、谩骂吴秀波,同情“小三”,似乎只有这样才是符合“正义”的,才是有感情的,而完全罔顾“小三”的趾高气扬与寡廉鲜耻。

其实,可能正如勒庞所言,乌合之众只是将感情错认为是发自我们内心的,其实,我们的情感早就被现实绑架的体无完肤了。而时下,大概有两亿的空巢青年和独居者,正在试图抗拒这样一种“绑架”,但这仍然不过是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而非精神与情感的独立、自由。

有追求者必有思索,有思考则必孤独。而只有“混迹”在人群中才不用思考,也不会孤独。

大概特别喜欢扎堆看热闹的中国人,最害怕的就是孤独了。“人多力量大”、“少数服从多数”,——那滚滚红尘,熙熙攘攘早就让我们变成了一群最熟悉的陌生人,一群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乌合之众”。

张锋 己亥深秋写于启东翠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