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經典名言——中庸(1~10)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3、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4、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

5、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6、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7、.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 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


8、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 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階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

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9、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

10、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 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