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什麼反明還反清?最後為什麼還自立為帝?

左清龍R


吳三桂因為反明又反清的歷史事實被乾隆皇帝定為逆臣,至於他為什麼反覆無常,其實全是被迫的,反明也好,反清也好,都是從一開始就沒有想到的結果,也不是吳三桂想要得到的,具體原因,本文略作分析。

吳三桂獻出山海關降清,繼而反明

吳三桂在降清獻山海關之前,是準備投降李自成的,只不過待遇沒談好,李自成給他的待遇沒有達到他的心理要求,而且吳三桂手下有數萬虎狼之師,他沒準也希望能擁有一地,成為諸侯,畢竟在大明朝都已經混到平西伯的位置了,投降後不能地位太差。

吳三桂的轉變是在知道李自成在北京城大肆抓捕明朝官員、士紳拷餉之後,出身地主階級的吳三桂是很反感這個的,以他的看法,李自成這麼搞,可能江山會坐不穩,最關鍵的就是,李自成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在北京的家抄了,還抓了吳襄,包括吳三桂放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

現在都說吳三桂是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個是調侃,實際上是吳三桂通過李自成在北京城中的表現判斷出他們不可能是一路人,至於父親和愛妾被抓,只不過堅定了吳三桂的信心罷了。

轉頭吳三桂就去找清軍,理由是借清軍的力量幹掉李自成,恢復大明朝,估計吳三桂當時確實是這麼想的,包括他在內的所與人都不會想到只有幾萬人的清軍會抱著佔據中原大片江山的目的入關。

在山海關一片石的大戰後,李自成敗逃,清軍進入北京城,這個時候,吳三桂應該已經看出來清朝的打算,是不準備走了,但吳三桂騎虎難下,人都放進來了,以吳三桂的實力也趕不走啊,而且清朝給他的待遇也不錯,封平西王,並承諾給予封地,吳三桂在即趕不走人家,又能得到最高待遇的條件下,也就假戲真做了,成為明清之際影響力最大的叛明者。

吳三桂豎旗反清,自立為帝

吳三桂在幫助清朝奪得江山後,受封地雲南,清朝答應他的是永鎮此地,這個條件是入關之初為了拉攏他答應的,而且清朝入關之初也真沒有想到會順利的奪得了明朝的全部江山,既然辦到了,總歸要落實,畢竟剛站穩腳跟,不能和實力派起矛盾。

清朝也不會真讓吳三桂的雲南,包括其餘藩王的封地成為國中之國,順治皇帝也在想辦法,比如招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為額駙,把他留在北京,做為人質的同時,也希望通過感化吳應熊這個平西王的繼承人來解決雲南的問題,也就是說,準備等著吳三桂老死後,讓皇親吳應熊獻出雲南。

清朝的想法其實是個好主意,不用動刀兵,和平解決吳三桂的問題,也不用背上兔死狗烹的惡名,只不過花的時間長了點。可惜的是,康熙上位後,急於施展自己的一身抱負,不願意給吳三桂老死的時間,逼著吳三桂放棄雲南到東北去。

而吳三桂其實要求也不高,他到康熙親政的時候年紀也大了,鬥志早已經消磨掉,既不願意打仗,也不願意離開雲南,實際上以他的心態,康熙能多等幾年,事情也就成了。

康熙逼著吳三桂儘快離開雲南,急迫的態度未必是想要對吳三桂這麼樣,畢竟吳三桂獻出山海關的功績對於清朝來說真是太大了,康熙的初衷或許就是讓吳三桂去養老,但吳三桂不會這麼想啊,你逼著我放棄兵權,離開老巢是不是想對我下手?

於是,雙方在各自的需求不能合拍的情況下產生誤會,吳三桂誤以為清朝要幹掉他,只能起兵造反,吳三桂起兵反清的時候都61歲了,這個年紀的他是真不想造反的。

至於後來自立為帝就更簡單了,他估計自己快死了,又打不贏清朝,人生在世,總要留點什麼在世上,做一回皇帝是最好的方式,當然,還有一種原因是,當時吳三桂兵敗如山倒,軍隊士氣下降,他希望用稱帝來激勵麾下軍隊的士氣,只不過沒做幾天皇帝就病死了,他發起的三藩之亂也就結束了。

綜合以上分析,吳三桂的兩次反叛都是被迫的,形勢逼得他一步步走到反叛的地步,當然,這也和他本身的眼光有關係,看得不夠長遠,獻山海關時看不透清軍的目的,反清時也看不透康熙並不想殺他的想法,導致他兩次反叛。但不管怎麼說,吳三桂都是立場極不堅定的投機分子,成為乾隆口中的逆臣也是他應有的待遇。


孤寡老人講歷史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眼見大勢已去,留下了萬言罪己詔後自盡於景山,大明王朝至此終結,被大順王朝取代。而此時佔據山海關的吳三桂正處在進退兩難之地,關外多爾袞的八旗鐵騎在虎視眈眈,而新成立的大順政權也正準備討伐自己,何去何從尚在搖擺之中。

此時的吳三桂在心裡面更傾向於大順政權,因為同屬漢人,所以對漢族的政權歸屬感更強一些。而此時的統治者李自成也希望能招撫吳三桂,雙方情投意合,所以接下來的談判工作進展的十分順利,吳三桂也清點兵馬糧草準備接受招撫。可是接下來已經成為國家領導人的義軍首領們的很多做法讓吳三桂非常不滿,當然這不僅僅是為了紅顏。作為農民起義軍有自身的階級侷限性,在取得政權以後仍然對豪門富戶有很強的仇視感,不斷的抄家,掠奪,和迫害,搞得京城人心惶惶,很多中小地主被害得家破人亡,被迫逃離北京,而吳三桂的父親也在抄家之列。

遠在山海關的吳三桂看到眼前景象,更是憤怒和迷茫,這樣的政權前途何在?中國自古都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中小地主是國家的根基,國家的錢糧賦稅皆仰仗於此,如此自毀根基的荒唐做法簡直是自掘墳墓。所以吳三桂在萬般無奈且前途無路的情況下才選擇投靠滿清。為滿清攻城掠地,但是心裡面對滿清政權的歸屬感本就不高,而且滿清統治者對漢族降將同樣是疑心重重,雙方互相猜忌卻又心照不宣的相互利用,等到天下大定之後也就是彼此矛盾爆發之時。

所以吳三桂之後的反清也是必然的,只不過成王敗寇,是非對錯也只能留給後人去評說。



滋水情緣


國家危亡之際,在民族大義和身家性命之間該如何選擇?這是一個說起來容易而做起來卻很難的抉擇。

吳三桂最終選擇了保命,從自身利益的角度來說可以理解,但註定遺臭萬年!

1、上司洪承疇與舅舅祖大壽的降清對吳三桂影響很大

吳三桂年少之時便名滿京城,十六歲之時從清軍包圍圈中救出父親吳襄,27歲官至寧遠總兵,堪稱明末忠臣孝子的典範。

可是,1642年的松錦之戰,大明精銳盡喪清軍之手,主帥洪承疇被俘降清,吳三桂僅帶著三萬殘兵逃回寧遠。

這一戰,不僅洪承疇降清,舅舅祖大壽也投降清朝。風雲飄搖的大明、波譎雲詭的政局,動搖了吳三桂一直以來的信念。

2、李自成圍攻北京城之時,吳三桂在勤王路上的行動遲緩決定了他的一生。

當李自成殺向北京城時,崇禎有兩條路可走,一是遷都,二是令吳三桂入關勤王。可是崇禎猶豫不決,廷議了一個多月才決定召吳三桂入關。

吳三桂從山海關到北京走了八天,他的拖延便是內心糾結的真實寫照,大明勝,那麼吳三桂仍是大明的忠臣;李自成勝,則另有所圖。

最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吳三桂撤回了山海關,靜觀其變。之後,李自成招降吳三桂,吳三桂叛明。

有的人說吳三桂是明亡之後才降的李自成,可是崇禎死的時候大明還有半壁江山,吳三桂想做忠臣大可以繼續與李自成作戰,他只是想保命而已。

3、歸降李自成的路上再次反叛

吳三桂又一次踏上了從山海關到北京城之路,但這次仍然沒有走到北京,因為他聽說吳家被抄家,小妾也被搶,李自成並沒有放棄查抄大明舊臣充當糧餉的做法。

吳三桂絕望了,一方面是因為國破家亡,另一方面是因為投降之後成為大順朝的開國元勳無望。

於是,吳三桂又掉頭回了山海關。

4、與李自成決戰的關頭降清

對於吳三桂的復叛,李自成大怒,親自率軍攻打吳三桂,這便是山海關之戰。

這一戰,吳三桂在生死存亡之際無奈向多爾袞借兵,多爾袞的要求很簡單——剃髮易服降清。吳三桂無路可走,又投降了清朝,從此萬劫不復。

大清奪取天下,吳三桂居功至偉,他從遼東一直殺到雲南,並親自殺死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用弓弦勒死的。

這一點,令當時的康熙也不寒而慄。

5、裁撤三藩,吳三桂再反

做了平西王之後,吳三桂本無再反之心,他一心想要終老雲南。但康熙不放心,他一定要削藩。如此以來,在吳三桂看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又要上演了,他只能再度反叛。

所以,在反叛的路上一旦開始,便很難結束。吳三桂一生三叛,叛明,叛順(李自成),叛清,無論我們怎樣解釋他的種種無奈之舉,但不忠就是不忠,反叛就是反叛,這一點與今天的滿漢已成一家無關。這是一種氣節,就像我們會永遠稱頌屈原一樣,屈原是為了抵抗秦國,他是楚國的功臣,秦楚當時是兩國,但我們歌頌的是屈原愛國的精神。

吳三桂之所以遺臭萬年,其原因便在此。


心向青山


吳三桂一個明末清初的重要將領,其一生都在倒戈背叛中度過,揹負了千古的罵名,當我們去研究吳三桂為什麼會三翻五四的背叛其主,就必須瞭解其所處的局勢和將他看作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去分析。首先我們看下吳三桂反叛的過程。

第一次叛明投降李自成。吳三桂剛開始還是死力抗清的,但就在吳三桂誓死如歸之時,他受到已經投降清朝的舅舅祖大壽影響,立場開始動搖。加之大明王朝已經日落西山,李自成也兵臨北京。但在明王朝往南跑時,吳三桂剛開始接受了李自成的邀請,算是降了大順。

第二次叛李自成降清。吳三桂思慮太多了,可以說為了一個女人,他想腳踩兩隻船,看看到底是清朝厲害,還是李自成厲害。在吳三桂心裡,清王朝的實力他早已領略到。所以當聽到自己心愛的女人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霸佔時,立即向清朝多爾袞投降。有人說李自成失敗是吳三桂造成的,但吳三桂只是起到加速作用。沒有吳三桂,李自成也長不了。

第三次叛清稱帝。吳三桂降清後,為大清統一全國立下功勞,特別是追擊南明勢力,吳三桂竭盡全力。後來吳三桂鎮守雲貴地區,稱得上一方霸主。有兵有糧有實力,吳三桂心就動了,還時不時與南明的勢力眉來眼去。當康熙皇帝決定削藩時,吳三桂才意識到危險降臨,於是起兵反清,並自封為周王,打起了反清復明的旗幟,可剛當了五個月皇帝,就病死了。

他三次反叛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長期生長環境有關。吳三桂從小生長在關外,武功了得,馬上功夫很厲害。而且從小跟著老爸、舅舅打仗,在性格上豪放不受約束。特別是當舅舅祖大壽投降清朝後,對於吳三桂內心來講,他也會心動,所以說家庭與環境也影響著吳三桂的性格。

二是心中始終有帝王夢。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帝王夢,同樣吳三桂心裡也有帝王夢。當大明王朝被李自成、大清趕下臺後,吳三桂這個帝王夢就更強烈了,在他心裡,只要有實力,誰都可以當皇帝。所以這種帝王夢的思想,也趨使他不會甘於受人指使。聽話是一時的,遲早要反。

三是因為形勢所迫。吳三桂三次反叛,看似簡單舉旗投降,其實都因形勢所迫。投降李自成是因為家和心愛的女人,如果不投降,家裡人就會被李自成殺死。而投降清朝,也是為了保全性命,否則正值氣盛的清軍實力,他早就領略過,不投降就等於送死。當康熙削藩時,他意料到,沒有了權力遲早還會死。

吳三桂所處時代的變遷以及忠君愛國思想的左右,以及其對利益的考量,造成了其反派的一生。


水情水意觀察員


其實要是換位思考,處在吳三桂的角度來說,他反明反清都還有那麼一絲不得已的意思。

反明是因為明朝已亡

公元1644年,這個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年份,北京城裡傳統變幻大王旗。在這一年,紫禁城裡換了三個皇帝。分別是大明崇禎皇帝、大順李自成和大清順治皇帝。不要說一般老百姓,即使像吳三桂這樣的高官顯爵,誰又敢說自己的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面?

作為明朝後期關寧防線的最高指揮官,在接到崇禎放棄山海關進京勤王的指令時。其實已經在袁崇煥時期就有軍閥化傾向的關寧軍將士肯定要思索一番。筆記軍閥離開自己的地盤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於是吳三桂一直走到崇禎都上吊了還剛剛離開山海關。這時候可能大部分人都覺得李自成即將開闢新王朝。憑他吳三桂逆轉不了這個大勢,於是吳三桂也表示對新的大順王朝的認可,並等著大順王朝的官員來接收山海關。畢竟中國歷史上朝代變遷很正常。換個老闆的事,沒什麼大不了。所以要說背叛。還應該加上背叛李自成。

這時候的吳三桂已經背叛了大明,是因為大明都不在了。其實沒有太多可指摘的。

問題是北京發生的事情實在出乎吳三桂的意料之外:拷虐官紳、逼迫官僚,導致前明那幫腐敗官僚官不聊生。作為他們中的一員的吳三桂自然心有慼慼。加上自己父親被大順軍砍了,愛妾被劉宗敏奪了。這還是在吳三桂將在外,掌握一直生力軍的情況下。如果乖乖把軍隊交給大順。等待吳三桂的是什麼呢?

於是吳三桂反他丫的。但他當時掌握的山海關夾在大順和大清之間。夾縫中的吳三桂肯定只能找一方依靠。既然已經反了大順,唯一的選擇就只有大清了。

何況開始時吳三桂是以大明遺臣的身份請求滿清派兵助剿,畢竟漢人王朝的巔峰大唐也有請求回紇幫助鎮壓安史叛軍的先例,不丟人。

可惜吳三桂不是大唐,滿清也不是回紇。雄才大略的多爾袞早看清的吳三桂的算盤和底牌,不徹底投降不出兵。

於是吳三桂在與李自成在一片石血戰一天後不得不剃了頭。走向了徹底背叛大明的不歸路。並在最終通過權力絞殺南明抵抗勢力和絞死永曆表明自己站在漢人和明朝對立面的立場。換取了自己平西親王,鎮守雲貴的富貴。

康熙要削藩,吳三桂一生功業成空,不得不反

事實上,1673年,已經老年的吳三桂是沒有動力反滿清了的,他出賣自己的名聲,甚至不顧洪承疇對他的不殺永曆,保持西南有事才能保住自己的榮華和地位的忠告。身先士卒剿滅南明最後一支抵抗力量,並取得了明朝沐家200多年在雲南的財產和地位。甚至加上貴州地盤。如果滿清能夠承認他的勞動成果。已經60多歲的吳三桂也算為子孫掙下了一份大大的家業,可以安享晚年了。

可惜大清年輕皇帝康熙不按常理出牌,要開始著手削藩。這樣吳三桂一輩子頂著漢奸頭銜的辛苦所得不就付諸東流了嗎?

於是趁自己還掌握雲貴,手下的軍隊還聽從自己,吳三桂反了滿清。但後續吳三桂的一系列做法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吳三桂內心不想反。他在打到長江,兵勢正盛時居然停下來要找滿清議和。要滿清承認他的既得利益。這一騷操作既讓滿清緩了過來,又讓吳三桂走上了最終的失敗之路。

總結起來說,吳三桂不但反明反清還反大順。每一步都是為了自己和家族以及本部軍閥的利益。但每一步都逆歷史潮流而動。把自己定在了歷史的恥辱柱。


丁強888


吳三桂對於明朝的忠誠毋庸置疑。吳三桂投降滿清是在明朝滅亡之後。在吳三桂投靠滿清之後,不管是在消滅明朝餘孽,還是後來的反清,甚至自立稱帝。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利益。坦率的講,明朝滅亡後吳三桂就沒有了信仰,沒有了效忠對象。徹底成為了一個“利益動物”。

吳三桂出身于軍人世家,在家庭的影響下,吳三桂開始了軍人生涯。吳三桂的前半生幾乎都奉獻給了明朝。尤其在明朝末期,正因為吳三桂等人鎮守山海關擋住了滿清大軍。才使得明朝苟延殘喘了許久。如若不然明朝或許會滅亡的更快。和很多影視作品中所刻畫的叛徒形象的吳三桂不同。歷史上的吳三桂對明朝那可是真是忠貞不二。而且崇禎皇帝對於吳三桂也信任有加。在明朝末期面對李自成大軍逼近之時,吳三桂就成為了崇禎皇帝以及滿朝文武最後的希望了。但無奈等吳三桂率軍趕到京城救駕的時候,崇禎已經自盡了,北京城以破,明朝已經滅亡。

明朝滅亡後,吳三桂成了無主孤魂。所以在這個時期吳三桂面臨著投靠滿清或者李自成。但從吳三桂內心而言,他還是想投靠李自成,畢竟李自成雖然是叛軍,但成王敗寇,李自成滅掉了明朝自然也就有了取而代之的能力。再說了,不管怎麼樣畢竟李自成還是漢人的政權。吳三桂一直在對抗滿清,吳三桂一方面擔心投靠滿清會被報復清算。另一方面吳三桂也怕投降滿清後會不受重用。但李自成卻辦了一件蠢事。他把吳三桂的家人都抓了起來威脅吳三桂投降,這就觸及到了吳三桂的底限。而且李自成的手下還搶走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這就導致吳三桂氣憤之下投靠了滿清。

本身吳三桂初期沒想要投靠滿清,他只是想要藉助滿清擊垮李自成。但滿清也不傻,滿清直接強逼吳三桂投降,否則他們就一同攻打吳三桂,也不會幫吳三桂奪回家人。吳三桂無奈只能歸降滿清。一開始吳三桂還想著暫且投靠滿清,等到合適時機再擁立明太子反清復明。結果亡明官僚紛紛歸降清朝。吳三桂也放棄了擁立明太子的主張。因為吳三桂降清之後一直保持著相當高的獨立自主權利。所以吳三桂也被滿清所忌憚和懷疑。吳三桂為了自保也不得以開始幫助滿清鎮壓起義軍以及想要復明的軍隊。吳三桂思想和行動的轉變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對他更加倚重,也減小了對他的懷疑。

順治十四年,吳三桂以平息大將軍之位替滿清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之後吳三桂就留在雲南,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雲南王”。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覺得藩鎮已經尾大不掉了。所以康熙開始削藩,而吳三桂自然不願意交出兵權。所以吳三桂和清廷的矛盾越來越激烈了。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聯合尚可喜,耿精忠起兵造反。並且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剛開始吳三桂聲勢浩蕩一度有了取清而代之的跡象。但隨著吳三桂稱帝自立後不久,吳三桂的劣勢就開始凸顯了出來。兵力,財力嚴重不足是困擾吳三桂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後來吳三桂一方追隨者開始離心離德,吳三桂的造反大業也以悲劇而收場。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吳三桂,被迫反明反清,最後自立為帝,明朝的罪人,清朝的反賊,可是他都是被迫做的這些事!

殺父、奪愛妾,被迫吳三桂山海關降清打敗李自成。

說到吳三桂,你就不得不提起吳襄,也就是他的老爸。吳襄祖籍在今天的江蘇高郵。明末遼東總兵,在大淩河之戰,吳襄在救援別人的路上竟然逃跑了。

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後,縱兵搶劫北京,尤其是明朝的官員,吳襄家裡不僅僅被李自成抄了,而且和大多數明朝官員一樣被活捉,在。本來吳三桂在朱由檢上吊後是打算投降李自成,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他聽說,他的愛妾陳圓圓遭到李自成屬下的人的霸佔,再加上多爾袞派人與他的接觸,也就是讓她投降。這個時候,沒有別的路可以走,吳三桂這時不可能投降李自成,而多爾袞這邊許諾進了北京可以封王,這對當時的吳三桂來說是最大的誘惑,為了前途,為了愛妾,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滿清,打開山海關大門,引清兵入關。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自然不會放過吳襄,公元1644年,在永平城西范家莊殺了吳襄,並把他的人頭懸掛在城牆上。

後來,吳三桂在山海關打敗李自成,李自成兵敗逃亡,這個算是藉助清兵之力報了殺父、奪妻之仇。

康熙削藩,吳三桂被迫無奈復明反清。

在山海關大戰中,吳三桂打敗李自成,被封平西王。公元1662年,吳三桂抓回逃亡在緬甸的朱由榔,在昆明殺害朱由榔,南明政權滅亡,同年,因為這個功績,被康熙封為平西王。此時的吳三桂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稱為三藩。

康熙在除了鰲拜、收復臺灣、平定準葛爾叛亂後,開始了削蕃。公元1673年,康熙下令撤三藩。

吳三桂心裡很清楚康熙是不會放過他這個勢力最大的異性藩王,因此他一邊讓在朝廷為官的兒子吳應熊打點朝中關係,一方面加緊招兵買馬,壯大自己實力。1663年,康熙以雲貴不再用兵為理由,收回了平西王大將軍信印,後來有不斷的削弱他的勢力,令雲南和貴州兩省總督、巡撫直接聽命朝廷,而吳三桂以擴充軍隊名義向康熙索要軍餉。吳三桂和朝廷的矛盾不多的加劇,變得尖銳。

1673年,吳三桂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水陸大元帥、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向康熙宣戰,吳三桂反清了。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吳三桂在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

公元1678年,吳三桂67歲,在衡陽病逝。

權利心,皇帝夢。

吳三桂本可以早早的割據雲南稱帝,可是他沒有。在殺死朱由榔的時候,他自己就很清楚,他除了乖乖的做清朝的平西王之外,別無選擇,因為天下的漢人都視他為滿清走狗,前明遺民心裡最痛恨的人。

但是到了後期,勢力越來越大,加上清庭已經滿滿的感受到了這個異性王的威脅,因此吳三桂感到很大的壓力。他認為,康熙遲早都要對雲南下手,還不如早作準備,以防萬一。但是前期的吳三桂並沒有打算真正的反清,他只想割據雲南,成為一方諸侯,但是,康熙怎麼會同意呢!再加上吳三桂身邊的人的教唆,不斷給他進言反清的利害關係,滿滿的到了晚年,他深知自己時日無多,再不登基可能就再也做不了皇帝,因此,中午在人生中的最後五個月是登基做了皇帝。

最後引用孫旭的話評價一下吳三桂,“三桂為明季罪人,又為本朝反賊,其生平何足道!”


南山居史


吳三桂,為什麼反明還反清,最後為什麼自立為帝?

說起吳三桂,這個話題多多又有些悲情的歷史人物,確實令人感慨!說吳三桂反明,那是在明祟禎帝在煤山自盡之後!說吳三桂反清,是因為康熙要撤藩罷他的平西王怒懟而起!最後稱帝,是四面楚歌,長河日落,就匆促行事!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隨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的自盡,作為大明重臣的吳三桂又不服闖王李自成,就選擇了投靠大清!

公元1644年,明崇禎帝在煤山自盡!

在山海關接到聖旨趕往京城救駕的吳三桂,未近紫荊城聽到了這個消息後,變得茫然四顧!

隨著闖王李自成入京,自己的老父親被李自成手下擄獲,吳三桂不淡定了!

李自成當然沒有小覬吳三桂的勢力,也派人曾去協調過,也就是招降,但是從吳三桂的態度看到不樂觀!

當雙方看似沒有誠意的接洽,彼此都在暗中行動!

李自成暗中調兵,如果協商不成就動用兵力決戰!

吳三桂呢?自從祟禎一死,也沒有為大明繼續盡忠的的想法,更不願屈就李自成之下,借協商之機,暗中跟皇太極聯合!

最終,大清在吳三桂的幫助下迅速的擊敗並趕走了李自成!

這就是吳三桂的反明!



二,做了多年在雲南呼風喚雨的平西王吳三桂,面對康熙的撤藩,跟著康熙對幹!

自從吳三桂做了平西王這個藩王后,盤踞雲南就是個土皇帝!

朝中派去的巡撫是個擺設!

朝中的法令在那裡是一紙空文!

就連市場上流通的錢幣都是吳三桂自己叫人鑄!

幾乎把康熙和大清當透明!

可是,吳三桂還年年向朝庭索要大把的軍餉!

康熙見這樣了吳三桂還擁兵自重,經過一番思考:一道詔書下去撤藩!第一個就是吳三桂!

做慣了“逍遙王”的吳三桂哪肯就範,立即殺死巡撫朱國治,打著“復明反清”的旗號跟康熙幹上了!

這就是吳三桂的反清!



三,近八年的廝殺,吳三桂有種深陷泥潭之感,無奈之下,匆匆自立為帝!也過一下“皇帝癮”!

在“反清復明”的大旗號召下,吳三桂率兵馬出雲南,過貴州,直撲湖南!

這一打就是八年!在雲南積蓄的家底已經耗得七七八八!吳三桂自私的嘴臉越來越露骨,於是很多仁人志士陸續離他而去!

…兵馬越來越小,糧草越來越不濟,吳三桂就想跟康熙談條件:隔江而治!沒有想到康熙嚴詞拒絕!

戰火不斷,身體有恙的吳三桂感到不妙,一種荒謬的念頭產生了,也很快實施了:在衡州府自立為帝(今衡陽市),國號大周!

沒有多久,吳三桂一命嗚呼!



由此可見:從吳三桂的反清,反明,那是不得已印而為之的話,自立為帝確實很荒謬!其實他哪有稱帝的實力和條件?!


媚之夭夭


吳三桂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漢奸,在明朝末年,先是降了李自成,後又降了滿清來剷除李自成,最後在垂垂老矣之際起兵反清,我認為吳三桂所作所為的背後有著不得已的原因。

吳三桂

反明降李自成

在投降李自成前,吳三桂已經面臨著艱難的局面,滿清已經平定了蒙古和朝鮮,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對付大明,同時李自成已經兵臨北京城下,眼看著大明要沒了。這時吳三桂手下只有幾萬騎兵選擇保明或是自立都是死路一條,只能選擇投靠一方。選擇投靠滿清就要揹負漢奸的罪名,而且作為異族能否相信自己也是很大的疑問,這時投靠李自成成為了吳三桂唯一的選擇。

反李自成降滿清

當吳三桂下了決心準備降李自成的時候,李自成的所作所為又逼反了吳三桂。

在吳三桂去北京的路上,李自成竟然派人把他的父親抓起來嚴刑拷打,還搶了吳三桂最寵愛的小妾陳圓圓,得到這個消息,吳三桂知道李自成根本就沒想要接受他的投降,“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連忙趕回山海關,投降了清軍一起來對抗李自成。

反清自立

滿清逼反吳三桂的原因就是撤藩。

撤藩這個事情對其他兩藩而言,無非是天下初定後地方與中央間的矛盾,以及一以貫之的滿漢間的不信任。但對吳三桂而言,除了這兩樣外,還意味著自己背叛所有名節綱常獲得的榮華富貴都成了鏡花水月,這是他骨子裡無法接受的。吳三桂不遠萬里追殺永曆,就是希望不再做徒有虛名的親王,而是貨真價實能威福自操的土皇帝。現在清廷撤藩,相當於他奮鬥十多年後又要去當個看滿洲貴族臉色吃飯的虛名王爺,那自己為清廷這麼鞠躬盡瘁,乃至背上弒君這一封建時代的頂級惡名就成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另一方面,對吳三桂手下的親信部將而言,吳三桂如果不要臉面尚有退路可言,而他們則必然從擁有實權的顯貴成為邊緣人,部分曾經有反清歷史的人甚至有被清算的風險。

撤藩,這是吳三桂及其部下都不能接受的。造反也就成了必然。

康熙


追逐歷史的光


因為李自成把他家洗劫一空還毒打他父親和霸佔他小妾陳圓圓,本來要投降李自成的,聽了後他他又拒絕招降,和闖軍在一片石打架又打不過李自成,吳三桂才引清軍入關並決定降清。由於投降清軍他只能當馬前卒反明,那時候清八旗戰鬥力很強,他只能順從聽話。到了康熙時候由於扯藩影響到他的利益,他又反清,開始打著反清復明,由於他是引清軍入關又再雲南殺了朱由榔是出了名漢奸,所以追隨他人並不多,很多人都是觀望。到了後期打了好幾年有勝有敗自己感覺快老死了又自立為帝,那時候剛吃了敗仗便在嶽州稱帝。不久後就over了。後來他孫子堅守的大本營昆明被攻破,被滅了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