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在作戰時為啥也要揹著行軍揹包,難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後再背上嗎?

鴻蒙盤古


二戰時期日本士兵為什麼打仗時總是揹著揹包,這個問題要區別看待,日本二戰時期基本都是兩種作戰模式,一個是守備部隊,佔領一個地方要留下一些兵力駐守,包括駐守炮樓的,這樣日軍以防守為主,因此不需要打仗時背上揹包。另外一個就是作戰部隊,這些日軍需要不斷的進攻,行軍,需要攜帶個人用品,因此他們都會背上揹包。二戰時期日本雖然裝備不錯,但大多數都是靠兩條腿走路,日軍又是進攻者,所以需要長距離行軍,揹包裡有他們的口糧。進攻作戰中日軍通常都是有進攻距離的,佔領後就必須要駐守,防止被反擊,需要攜帶單兵裝具隨行。日軍總是在行軍中被伏擊,這些個人的揹包也一直陪在他們身邊,日軍是不允許拋棄這些揹包的,主要是裡面不但有個人物品,還有單兵裝具在上面。


二戰時期日軍沒有專門的後勤部隊幫助日軍攜帶個人物品,這個揹包就是一個日本士兵全部的家當,覆蓋了一個日本士兵日常生活的全部功能,毛毯、衣襪、個人洗漱用品、口糧、雨衣、睡袋等等,都需要自己攜帶。日軍作戰也都是一直往前走,不會回頭再取東西,並且居無定處,走哪就睡哪,沒有這個揹包無法生活。二戰時期日軍的後勤供給並不充足,和美軍比不了,日軍採取的是以戰養戰的策略,走一路搶一路,除了罐頭可以隨時吃,日軍口糧由個人攜帶,按照作戰中隊、小隊統一埋鍋造飯,每個士兵都從個人攜帶的口糧中拿出一些糧食,然後會把搶來的糧食放入揹包中。正是二戰時期日本軍隊沒有專門的物資保障措施,以及特殊的進攻作戰模式,讓日本士兵需要隨身攜帶這個集個人用品和裝備攜一體的揹包,所以日本士兵總是揹著揹包背行軍作戰。


兔哥42928


因為這是在進行野外行軍作戰,需要不停的機動作戰,一天至少要跑幾公里。所以東西都得自己帶著,而行軍包裡裝有換洗的軍靴、飯盒、工兵鍬、雨衣、鐮刀、襯衫、襪子、鞋油、手套、毛巾等雜物,有的也有防毒面具,但後來發現在中國戰場上基本上不上,長途行軍時還要裝入應急口糧(罐頭)等等,在揹包邊緣固定的一般是軍用毛毯和帳篷布,並有固定鋼盔的位置。這些東西都是生活的必須品,而在戰場上除非是陣地戰,不然都會自己攜帶。

不過揹著這些東西增加重量,對於運動戰肯定是有影響的,但是由於日軍的野戰部隊通常都是帶夠幾天的作戰物資,保證己方部隊至少4天的單獨作戰的物資,而像電視上八路軍游擊隊和揹著行軍包的鬼子拼刺刀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抗戰時期除了正規軍外是不可能出現電視那樣的場景,要知道這樣的裝備一般只有野戰部隊在進行戰術穿插的時候才會這樣揹著包,所以和這樣的鬼子相遇不是阻擊戰就是遭遇戰,而通常都是中國軍隊吃虧。

至於說為什麼打仗的時候還要背個包,因為打完仗之後基本都是不回頭的,因為都是在不停的網前面趕路。而這種揹包無論是中國和美國甚至德國的步兵當中也能看到,所以這並不是什麼特殊的情況。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這就要看打什麼仗了,如果日軍是依託據點打防禦戰,你見影視劇中作戰的日軍那個揹著揹包打仗?

揹著揹包作戰都是野戰狀態,部隊都處於運動之中,或者擊潰對方部隊進行追擊,或抵擋不住對方的進攻而撤退,你卸掉揹包打仗,突然間一聲令下,部隊馬上轉入衝鋒或撤退之中,有你尋找揹包的時間嗎?如果此時有卸掉揹包的士兵,此時也只能放棄揹包了。

別說日軍在野戰中揹著揹包打仗,就連我們八路軍、解放軍也有揹著揹包打野戰的習慣。

我寫戰爭小說,也愛找戰爭倖存老兵聊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二十歲的小夥子交的朋友都是五六十歲的退伍老兵。

一個老兵告訴我,他能活下來全憑了他背上的揹包。

那是他們部隊突然於日軍遭遇,雙方一輪射擊、互投一排手榴彈後,便糾纏在一起,開始了殘忍的肉搏戰,他在端著刺刀衝向一個鬼子的時候,另一個鬼子的刺刀從他背後向他刺來,卻正刺中了他背後的揹包,他昏死了過去,當他甦醒過來時,他已經躺在了八路軍野戰醫院的病床上,醫生告訴他,如果鬼子刺刀再往深刺一公分,他就沒命了,而鬼子恰恰刺中了他的揹包,刺刀刺穿揹包的一條棉被刺入他的後背,才沒能使刺刀傷及他的心臟,也就是他背上的揹包救了他一命。


jianchi


抗日神劇導演們的共性,是對日軍單兵裝備的用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就儘可能地給“假鬼子們”披掛滿身以顯示專業,其實恰好露怯,也讓不少觀眾誤讀了抗戰歷史。比如最近那個《河山》看了幾眼就棄了,鬼子兵拉屎撒尿都得揹著“野戰揹包”,攻擊城門居然原始到用原木撞,不是神劇是什麼?



既然單兵裝備的名稱為“野戰揹包”,顧名思義,是日軍士兵在遠離駐地、宿營地的行軍中才使用的,一旦停留下來準備進攻或者防禦作戰,是一定會解下來的集中安置的。尤其是1941年之前日軍普遍使用的“昭五式”揹包,如果揹著它衝鋒或者拼刺,那跟送死沒什麼區別。

為什麼呢?因為昭五式揹包是用一個木框來固定的,材質為防水帆布,等於每個鬼子兵都揹著一扇“小窗戶”。上面捆著軍用毛毯、雨衣、水靴、工兵鍬、鐮刀、飯盒、備用鞋等等,既笨重又兜風,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揹著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爬山、衝鋒、肉搏以及射擊,那得有多麼的累贅和彆扭?



更有甚者,個別抗日神劇為了證明自己在軍事上的專業,連在監獄裡站崗的日本兵都揹著野戰揹包,這種值勤的哨位與營房最多幾百米距離,日本人吃飽了撐的啊?心疼橫店群演三分鐘。真實的戰爭場景是,鬼子兵長途行軍確實需要揹著,一旦準備投入作戰時會全部放下來,以便輕裝上陣。

另外在遂行作戰任務時,只有動作稍微劇烈些,野戰揹包上面的固定物肯定會發出撞擊聲,工兵鍬、鐮刀或者飯盒撞上任何東西都會有聲響,部隊如何隱蔽行動?實際上,只有一種情況之下鬼子兵才會揹包作戰,那就是戰鬥在猝然間打響,比如在行軍中遭到伏擊、突然發現敵情等等,來不及集體放下揹包。



昭五式揹包非常浪費材質,並且木框容易變形,所以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開始裝備“九九式”揹包,取消木框而全部採用防水帆布,上面有許多條用來捆束裝備的帶子,所以又稱“章魚包”。但是要注意,日本士兵的野戰揹包都是軍綠色帆布制,絕對沒有褐色皮革部分的,那是軍官專用揹包,幾乎所有的抗日劇都忽略了這一點。

比如《太行山上》演繹的平型關伏擊戰,呈四列縱隊行進的日軍確實都揹著野戰揹包,當遭遇驟然火力打擊後,會立刻散開尋找位置還擊,當然沒有時間再放下揹包,這個橋段還是禁得住推敲的。



《長沙保衛戰》裡日寇則是離開新牆河北岸防區長距離南突,遠離後方作戰也不知道下一個宿營地在哪,揹著揹包也沒毛病,其實中央軍德械部隊也裝備有野戰揹包,雙方用法相同。

如果是在駐地附近作戰和值勤,日軍士兵普遍裝備有斜背的“挎包”,完全可以攜帶隨身物品,電視劇《雪豹》則走了另外一個極端,所有鬼子不論何時何地,只有“挎包”沒有“揹包”,其實也不準確。二戰日軍的軍裝和單兵裝備根據時期、季節和作戰區域的不同,具有相當的複雜性,絕非前篇一律,尤要注意。



有個特例,之前解答過日軍士兵在敢死衝鋒時,會有將野戰揹包反轉置於胸前的做法,在《中國兄弟連》劇中曾經出現過,筆者沒有查到相關準確的資料,不過既然在早期的抗戰劇中有所反映,必有素材來源而不是導演們的心血來潮。

因為揹包在全副武裝的情況下,有木框、有鐵器、有橡膠製品,所以儘管帆布沒有防彈作用,上述這些東西確實能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是具備可信度的,這就跟有些老革命被兜裡裝的銀元、懷錶救過性命一樣,屬於概率問題。


度度狼gg


我們從一些戰爭影像記錄片裡可以看到日本軍隊在進行大規模進攻或者巡邏時都會揹著一個揹包,當然這個揹包對於日本士兵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這個揹包裡面包含很多日軍的必需品,衣服、口糧,以及一些工具等,這些都是一個日本士兵所必須的。


日軍在對敵方根據地挺進時,在行軍過程中揹包是最重的,各種東西加在一起重量可以達到40斤左右。但是到了作戰時期,日軍就不會像行軍那樣裝備有眾多東西了,東西一旦過於多就會影響軍隊的作戰效率,很可能會加大傷亡,這時只會裝備有一些衣服、餐具、口糧已經彈藥等。

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日軍在衝鋒時喜歡將揹包戴在前面,這樣能夠給日軍心理上多一重保護,畢竟敵方的子彈隨時都有可能會擊中,而這種將揹包放置胸前的行為真的能夠擋住子彈嗎,這只是一種心理安慰而已。日軍作戰時揹包裡面都是衣服,只有少量的金屬製品,如罐頭餐具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緩子彈的衝擊,但是布質的衣服顯然沒有沒有任何作用。當然很多日本軍官的揹包材質有所不同,裡面採用了皮革製造,再加上裡面裝有很多如地圖、手槍、筆等東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傷亡,但是這畢竟是少數。



而這種裝備在當時的國軍和八路軍之間並不流行,這一方面是由於當時製造材料以及基礎有限,還有一方面是影響作戰。由於當時裝備有限,槍支很難一人一支,許多軍人就手執大刀和敵軍進行近戰,而輕裝上陣也無形中增加了作戰能力,從側面也反應了他們的驍勇善戰。

所以日軍無論是在戰鬥時還是行軍時都要背上那個對自己極為重要的揹包。當然二戰時期不僅只有日本裝備了揹包,德國和美國製造的揹包甚至更加先進。直到現在,單兵裝備依舊離不開一個揹包,每一個士兵都配有一個揹包。


Global防尉


按常理說揹著包打仗影響射擊精度,但是真實的戰爭和我們想象的並不一樣,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面對面的射擊,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存在的,比較真實的戰爭是超遠距離射擊,如果拍真實的戰爭,根本就沒有畫面的,所以才會去拍一些大規模人海戰術的戰爭。真實的戰爭雙方見到面的幾率很小,除了狙擊手以外射擊精度都非常低,要知道當年日軍當年平均2萬發子彈打死一個敵人,你就可以想象真實的戰爭和電視劇中完全不是一回事,基本上就是漫無目的的掃射。或者一對人一起射擊,所以說揹著包打仗並不影響什麼東西。

日本的這種揹包叫昭五式揹包,而1939年以後變成了99式,這些揹包一般都是用牛皮製作的,後來才用了帆布包,裡面裝上了各種作戰用品和生活用具,要知道日本軍人都比較矮小,所以不像歐美國家那樣揹著一個大揹包,僅僅是背了30公斤左右的揹包,這對日本人來說已經很重了,當然當時日軍大多是進行長途奔襲,所以揹著這種揹包打仗可以在任何時候做一些準備工作,而且還有防禦性的鐵鏟,可以挖戰壕,如果在激烈的戰爭中突然把揹包扔掉,那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找回來。大多數日軍都是機械化部隊作戰,所以這些士兵都是一邊行進一邊作戰,除非在城市攻堅戰中才卸下揹包,另外這些揹包還有一個特殊作用,就是防禦自己的後背。因為從後背射擊是防不勝防的,這種揹包有一定的保護後面的作用。或者是在打白刃戰的時候,能夠防止敵人從背後襲擊。

在現在戰爭中,我們也經常看到美軍揹著揹包作戰,在戰場上大多數都是拿著機槍掃射,儘管日本人的射擊精度還是很高的,但是在野戰中基本上都是用坦克,或者是用重炮,在城市戰中基本上就是靠盲打,要知道在戰場上大多數人都是被炮火所殺死的,並不是被槍所殺死,因此揹著揹包基本上對射擊沒有多大影響,而且還對自己有一定的防護作用。同時在這個揹包裡也有很多軍用品,比如說挖戰壕用的工兵鎬,還有防毒面具,以及一些攀登用的繩子,最關鍵的是應急口糧,因為真的發生戰爭了,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吃飯。所以說這個揹包基本上就等於是病的半條命,無論什麼時候也不能丟掉。


江淮聖手


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判斷,沒人願意背個揹包去打仗。那個年代還算好,揹包沒那麼重,現在部隊士兵的揹包動輒三十公斤,背個包打仗,和送死其實也沒啥太大區別了。只有極個別的情況下,士兵才會揹包打仗。

至於這個日軍為何要揹包打仗,這個可能是受到電視劇的影響了,或者是一些作者的影響了。揹包裡無非就是鞋襪被褥這類東西,外加一些小的軍用物品這些了,這些東西,背在身上,作戰時會帶來啥樣的情況呢?影響機動性,降低奔跑速度不說,動作還會變的遲緩,你揹包翻牆容易,還是不揹包翻牆容易呢?另外你這個揹包還會發出點聲響,而且那麼大一個東西還不利於隱蔽。

這個揹包有這麼多特殊的功效,你覺得日軍可能會命令士兵揹包打仗麼?這麼明顯的一個利害關係,日本人要是不傻應該就能明白過來。

上圖是諾門罕戰役的情景,日軍並沒有揹包打仗。

上圖是淞滬會戰,日軍並沒有揹包。

上圖是仁安羌戰役,日軍同樣沒有揹包作戰。

行軍過程中都是要揹著揹包的,打個遭遇戰的話,你可能來不及解下揹包就開始打仗了。另外,在進攻的時候,部隊開到前線,進攻之前之前肯定是先解下揹包的。另外,出一場任務,可能是很長時間,幾天幾夜,可能你需要休息,但你還是會有一個宿營的地方,另外,要是打的過於激烈,你可能會鋪上毯子在那睡覺麼?當然,不排除有些特殊情況,需要揹著包一直追,這種情況很少。

我不大明白,後面幾個大師,是怎麼得出來日軍是一定要揹包打仗的,就因為包裡面有點被褥襪子啥的?你怕丟還是怎麼?打仗最重要的不是手裡那把槍和那幾盒子彈麼,再有個手雷,這幾樣帶齊了就行了,你背個被褥襪子當累贅,你命重要還是這點破爛重要啊?另外還有個大神居然得出揹包能擋子彈以及白刃戰能防止背後被捅的結論,我不知道他上學的時候有沒有打過架,背個書包明顯就是累贅,你綁的再緊他都是累贅,即便是一對一,一群人的大混戰就別提了。

現在的士兵負重更多,三四十公斤的負重,打起來,這揹包肯定是扔車上的,抄起槍就出去了,沒人願意揹著那麼大個包去打仗,翻牆都費勁,臥倒都影響隱蔽。


軍武文齋


在大多數的影視劇當中,經常描繪的就是日軍與我軍進行戰鬥的場面,這些以抗日為題材的影視劇,向我們展示了我軍在戰鬥當中的英勇,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日軍,它們是以何種方式侵略我國的。

雖然這裡面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大多數都是以史實為基礎的。這些作品當中給我們透露出一個信息,那就是日本士兵在進行抵抗之時,即使面臨再危機的情況,也不會放下自己手背的揹包,為什麼日軍在作戰時也要揹著行軍揹包,難道不能夠先放下,等打完仗以後再背上嗎?

說到這個行軍揹包,相信大多數人以為是最為平常的雙肩包,其實並不是這樣。這是二戰時期,日軍為其專門準備的單兵裝具,這種揹包就像我們在遊戲當中所見到的二級包和三級包一樣,根據不同的年代,還有種類和樣式的區分,它也是在不斷的更新和變革當中。

在眾多的流行款式當中,有兩款是最為主流的存在,分別是1930年的“昭五式”和1939年的“九九式”。

這種揹包的樣式變化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主要是材質“昭五式”是以牛皮為主,看上去更加舒適,而且方便攜帶。我們現在所流行的帆布包就是由此而演變來的,但是之所以會有帆布包,就是因為二戰時期日本經濟不斷下滑,做不起牛皮包,只能夠做帆布包。因此在後來的“九九式”當中,裡面有了更多的可以進行物品固定的綁帶。這也是出自於戰爭行進當中的需求考慮,而這種“九九式”的揹包又被稱之為章魚包。

要說到這個揹包裡面所裝的東西,那可就能夠稱之為百寶箱,因為這個揹包裡面裝的東西相對較為雜亂,所以很多時候士兵在行軍過程之中需要休息,就必須要用到揹包當中所準備的生活用品以及乾糧。

在長期行軍之中,有時會遇上惡劣天氣,因此各種各樣的帳篷雨衣都屬於攜帶範圍之內的東西。而且日本人節儉是它們的優良傳統,因此在路上遇到任何有可能會有用的,它們也會將自己看到的這些東西收集起來,所以揹包必須隨著大家的需求不斷擴大,同時也必然是成為了日軍的必備品。

很多人會好奇日軍,難道不會覺得揹包太過於重了嗎?

其實根本不會,因為既然能夠在軍隊當中生存下來,那麼它們首先需要具備的就是,帶有一定的負重以及越野能力。即使是機械槍和各種各樣的手榴彈,早都已經超過了揹包所需存在的重量,那麼再加上一個揹包也不會對它們造成太多的影響。

但是在二戰時期,日本兵有兩種作用,一個是留守的部隊主要用於駐紮,另外一些是在行軍當中進行作戰的部隊。因此根據戰場上的場面描繪,大多數都是在進攻當中的,這些士兵需要攜帶更多的日用品。

當然由於行軍作戰的戰鬥需求,所以日軍也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不允許任何一個士兵以任何名義拋棄自己的行軍揹包。因為這個揹包裡面除了有這些日用品之外,有時也會存放一些軍用物資,甚至武器彈藥。

所以將這些東西丟棄,隨時可能會引發自身危險,甚至給敵人透露信息,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它們也習慣了揹著揹包行軍,甚至與敵人作戰。因此我們在電視劇上,才能夠看到這些行軍揹包,在日軍的對戰過程之中,也較高頻率地出現。

其實任何一場戰鬥留給我們的,除了有自我的思考以外,也不得不承認日軍之所以能夠在中國肆意橫行那麼久,也是有它們自己的道理存在的。如果不是這些日軍經過長期的訓練,習慣了這種長期奔襲,甚至隨時作戰的戰鬥準備,那麼它們在中國也無法生存。

每一個軍人在軍隊當中都經歷了千難萬苦,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士兵。雖然日本在侵略我國方面的確做得不對,但是日本軍人身上的這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卻給了我們一定啟示。


貓眼觀史


日軍放下揹包是不可能的,這是他們的命根子。

具有工匠精神的日本人,天生就喜歡把細節做到極致。日軍的揹包帶末端大開叉,分出兩條輔助帶來連接物品和揹包,這能使受力更加均衡。日軍揹包上還廣泛使用了聖潔作為次要的翻蓋,蓋布等零件的關閉方式。材質以皮質和帆布為主。

日軍的揹包裡幾乎涵蓋了所有滿足作戰需求的物品。包括生活必需品水壺。飯盒,護腿,軍毯,帳篷布,雨衣,軍糧。作戰方面的彈藥盒,地圖,防毒面具,防蚊頭罩,護目鏡,蚊帳。野外生存所需的步兵鍬,鐮刀,手斧,軍鎬。可以說,日軍的揹包就是他在戰場上的護身符,沒了它就相當於裸奔。

二戰期間,日軍的足跡從寒冷的東北雪原,到東南亞炎熱多雨的熱帶雨林,從陸地到海洋。日軍在複雜的作戰環境,時時刻刻都要嚴防對方的突然襲擊,而日軍的揹包就是讓其能夠時刻處於戰備狀態,一旦放下揹包,傷亡率就會有所增加。

《東史郎日記》中曾經記載過這樣的情境,日本士兵東史郎為了減輕揹包重量,曾經想把羊毛衫和羊毛褲扔掉,而因為沒有捨得扔掉而一直攜帶在揹包裡。夏天的炎熱天氣,即使日軍扔掉一頁紙都會感到輕鬆。一旦到了冬天,揹包裡的禦寒物就派上了用場。而那些在夏天裡抱怨揹包沉重的日本士兵,在冬天裡都凍成了狗。日軍曾經提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想,在淞滬會戰後這種痴心妄想徹底破滅,侵華戰爭也進入到了持久戰。作戰時間的拉長,讓日軍在行軍中,必須準備好一年四季的戰爭物資,以避免出現德國在寒冷的莫斯科缺乏棉衣被凍死的前車之鑑。

而且由於日軍的戰線過長,軍備物資無法在第一時間裡運到前線,也只能隨身攜帶所有作戰物品。比起正面戰場,日軍更害怕的是游擊戰。日軍即使在佔領區內,也不是高枕無憂,也需要面臨武裝部隊的遊擊襲擾,讓日軍不敢放鬆警惕。

日軍陸軍學校曾提過補給就是士氣的信條。當然也有某些日軍將領為了減少揹包的負重,而用牛羊當行軍軍糧的。在英帕爾之戰中,日軍狂妄的將領牟田口廉,曾經制定了一個成吉思汗式的補給法,徵用大批水牛,山羊和猴子,再從泰國調來大象,將日軍的揹包讓這些牲畜揹負。計劃先讓日軍先吃動物揹負的糧食,然後再吃牛羊。這樣一來,這些隨行的牲畜既是食物,也是勞動力。如意算盤雖然打得好,但是隻有經過訓練的牲畜才能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然而日軍並不是馬戲團出身,這些牲畜在炮火轟炸聲中由於受驚而四處逃竄。最後日軍在彈盡糧絕,又缺乏醫療物品下被擊潰。牟田口廉也成為二戰中的笑話。

日軍的揹包還有一個用途,就是在戰爭中搜刮財物。為了徹底打擊抗日士氣,日軍所到之處奉行的是三光政策,即搶光,殺光,燒光。日軍攻城略地之時,一路燒殺搶掠,但凡打過勝仗的日軍士兵也都肥得流油。這些日軍身上的揹包裡,裝滿了從百姓搶來的民脂民膏,有些甚至還裝有名貴的歷史文物。日軍的揹包有時就是用來掠奪戰利品的負載工具,這也是很多日軍上戰場的動力之一,不是每個日軍士兵都被武士道精神衝昏頭。


梓蕤


日軍並不在作戰時揹著背囊,即使有也是小範圍的現象,大多數情況下日軍只會揹著揹包行軍,丟下揹包作戰。不過也存在許多特例,比如需要長時間的運動作戰,需要突圍或節節推進、大縱深的突擊作戰等等,沒法不帶揹包。

我們不妨從二戰留下的資料中尋找一下答案。

先看看這張照片,它的描述是:Troops of Japanese 18th Infantry Regiment at Dachang near Shanghai, China, Oct 1937.(1937年10月,在中國上海附近的大場,日本第18步兵團的部隊。)

這是淞滬會戰的大場之戰,當時日軍剛剛突破中方第一道防線,算是比較激烈的戰鬥。我們可以看到,的確有一個日軍揹著碩大的背囊。

旁邊那個長長的棍棒是日本98工兵鍬的鍬柄,可能這是一次進軍途中拍攝的畫面,戰況並不算太緊急,所以有部分日軍攜帶了裝具。

再看這次日軍突擊某學校的外圍的情景,因為內部有中國守軍,這次屬於進攻任務,僅最右側一人帶有背囊,實際上這種現象很常見,日軍在一些輕裝行動中,仍然會讓1人揹負一定補給。

上圖的巷戰照片也一樣,日軍在牆壁中打洞前行,戰況險惡又緊急,所帶的只有子彈、水壺、刺刀、擲彈筒。

上圖兩個打擲彈筒的日軍,背上揹負了全套的裝備,這應該是一次比較長時間的野外野戰,部隊除非遇到無法運動的攻堅戰,否則一般是走到哪打到哪。因為隨時需要轉移,所以根本不可能扔下揹包。

還有這張圖片,日軍攜帶了幾乎全套的裝具,從工兵鍬到毯子全帶著,他們也很明顯在戰鬥過程中。

帶不帶裝具實際上是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事情,在大部分進攻作戰中,為了保持身手的敏捷,士兵們是不會帶著揹包打仗的,多一分拖累都會送命。

在需要放下裝具戰鬥情況下,日軍會專門找一名下等兵負責看護裝備,或者乾脆就顧不得那麼多了,背囊裡只有吃的、鞋子等物品,短時間根本不影響作戰。

對於日軍這樣的部隊來說,他們多數時刻無法獲得機械化輸送的機會,只能靠一雙腿四處轉戰,那麼在長時間的野戰過程中,完備的背裝是必須的。

特別是長距離的運動任務,比如追擊、掃蕩,基本是走到哪打到哪兒,沒有固定的戰線,也沒有固定的前進基地,戰鬥的強度通常也不大,那麼沒有理由拋棄掉裝具。現在圖輕快扔了,轉移的時候你不可能有機會再撿回來。

畢竟日軍並不是一支補給完善的軍隊,面對糟糕的後勤,很多時候士兵只能依靠自己,無論是就糧於敵,還是靠劫掠過日子,總要有個東西裝著。

說起來這也許會令中國人臉紅,二戰時日軍常常大縱深的殺透國軍重圍進軍,他們甚至還能再次殺透重圍而去。這種長期任務,比如長沙會戰和武漢會戰,如果不帶裝具,顯然無法維持連續的作戰,不斷的進攻過程中根本無法指望後勤,推進到哪,哪就是陣地。

這在戰爭中經常遇到,不僅僅是日軍,美軍一樣會揹著揹包進攻,特別是一些補給不暢、需要長時間進行的任務,人走到哪打到哪兒,戰鬥的節奏也不快,那麼揹包肯定是不會丟的。

別小看給養所攜帶的給養,以純步兵部隊來說,部隊能打幾天仗,能運動到多遠的距離去,與攜帶的給養是息息相關的,別說日軍扛著大揹包作戰,志願軍當年還扛著炒麵袋子衝鋒呢。李奇微正是抓住志願軍只能打7天的弱點,狠狠反咬了我們幾口。日軍當年也差不多,在這種戰爭中,真把揹包扔得找不到了,那還打什麼仗?只能儘可能留在身上吧。

但就像前面所說的,是否留著揹包,這是個需要具體面對的問題,如戰況轉入激烈、在工事內進行防禦、在固定範圍內作戰等時候,揹包當然就是個累贅,是不需要揹著的。突然的遭遇戰、步步推進的進攻戰等才會留著揹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