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耗材、劳动力......我国建筑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新华社武汉12月4日电(记者徐海波)我国建筑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行业主管领导与400多名全国各省份主要建筑企业的负责人4日齐聚武汉,在中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峰会上共同研讨中国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破解之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在会上指出,我国是建造大国,我国建筑业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产品性能欠佳、资源浪费巨大、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在工程建造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建造,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来发展改善建筑业,用于替代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最终实现设计标准化,生产工业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开发技术管理一体,达到提高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用机械代替人力、加快建造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其中,装配式结构与信息化管理是建筑工业化的两个关键性特征。对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建筑行业工业化发展的理论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机械建造代替人工建造,如预制装配式建筑(对标第一次工业革命);2、自动化流水线代替单台机械的建造,如体系建筑及模块建筑的出现和流水线建造;3、数字化自动控制下的建造发展,即建筑工厂在BIM技术的控制下采用机器人或数控机床进行建筑部品的批量生产组装;4、建筑工业化4.0是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建筑业改革,透过机械化、标准化和信息化,进一步融合数码空间和物理空间。因此,建筑工业化4.0将建筑业转型为智能化制造业。

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是中国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形式,具有成本相对低、适用范围广等优势,未来将继续占据装配式建筑选型结构的主导地位。目前,装配式建筑主要包含S体系(主体工业化)、I体系(内装工业化)和装配式景观(景观工业化)三大体系。

虽然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的建设模式较传统施工模式施工效率有所提高,但从技术和管理层面来看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三个阶段相分离,设计成果可能不合理,在安装过程才发现不能用或者不经济,造成变更和浪费,甚至影响质量;另一方面,工厂统一加工的产品比较死板,缺乏多样性,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BIM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它将设计方案、制造需求、安装需求集成在BIM模型中,在实际建造前统筹考虑设计、制造、安装的各种要求,把实际制造、安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前消灭。通过运用BIM技术,有助于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前期提高设计深度,模拟施工过程,从而减少后期因设计误差带来的停工、返工,减少了材料浪费,确保的项目高效有序地进行。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手机访问“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