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說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正確嗎?

社會角度



放歌聲野老梁


尼采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他首先武斷地說,人跟樹是一樣的。人為什麼跟樹是一樣的?不可能一樣!

人有大腦,是有思維的,樹呢?沒有。人是可以自主運動的,樹不能。人能言,樹不會。這就是植物與人的本質區別。人和樹的新陳代謝的方式也完全不同。

人與樹有本質的區別。所以,人不需要象樹一樣,用根往地下去探索水源。也不用去尋求陽光通過樹葉合成養料,供自已生長。

尼采不懂樹,也不懂人。只是一個語言上的饒舌者。


相忘fjCh


《生命體在兩個方向上的成長》

尼采是偉大的德國哲學家,他受到西方世界廣泛的追捧。就其所談的內容而論,形象地用樹木的生長和成材描募了人的個體成長與成才,在我們中華文化的許多領域裡都有類似的說法,但沒有尼采概括得這樣簡練,這樣直接了當。

中國早就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說法,是說樹木乃至植物的成長與人的成長有類似的規律,只是人的成長更為複雜一些。樹木的成長需要根植於土地之上,根充分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營養,滿足植物生長需要,才能保證植株高大挺拔,枝葉插入雲霄,莖幹粗壯。反過來,處在陽光下的枝葉進行氣體交換和結合從根得到的無機鹽製造營養物質,從另一個方面促進著植物的生長。土垠和植株上部伸展空間並非同樣的事物,不可將它們進行混合歸類。土層中的黑暗並不代表植株伸展空間的黑暗,土層的黑暗是一種自然狀態,關鍵是那裡需要存儲豐富的營養物質,按需要及時提供給樹木生長的基礎物質。作為人的個體,他的成長是分階段的。在成長階段,他必須根植於家庭,享受來自父母的愛的呵護,成長身心;他必須根植於學校,夯實知識基礎;他必須根植於簡單的社會生活,學會忍耐、處人和做事。在工作階段,他應當以完成某種社會工作為己任,把成長階段積累的認知轉化為動力,樹立工作中的目標追求和創新完善,累積知識、經驗和創新成果。學習將是個體生活的永恆內容,但需放到第二位,必須越來越熟練、越來越完善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處理好本職和兼職,眼前和長遠的知識技能儲備和人事變遷安排。在暮年階段,要做好生物鐘的調整和過渡,排除頹廢和自行消亡的觀念,用對某些技能的學習和參與建立新的生話平衡,要努力去做對人生、社會和後人有益的事情。

人和樹木的成長規律不盡相同,但成長的順序方向卻是一致的,都是從幼年走向成年,再到老年;都是按積累以壯大自身的方式成長起來的。對於樹木,用年輪記錄當年吸取的營養構築機體成長的歷程;對於人,則用畢業證和文憑記錄知識積累的表徵性結果。用毛主席當年作的一付對聯最能表明樹木的成長與人的成長的類似關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在樹木的生長中,紮根沃土,充分發揮根系的收集和運輸營養的作用,經過多少個跨越四季的積累,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對於人的個體,學習和實踐,博覽群書,博聞強記,又有名師指點,摯友傾心幫扶,才能積累知識和技能,最終成長為人才,成就了大業。有的樹木始終發不粗、長不大,不能枝葉繁茂,源於根系不發達,沒有沃土,紮根不深或根系不能很好發揮作用。有的人難以成材,難成大事,在於他不能深深紮根於知識的海洋和傾心於事業的征程,不能刻苦學習和實踐,在國內沒有起色,跑到國外去鍍金,結果一事無成,最後成了頭重腳輕、嘴尖皮厚的模樣。

尼采以哲學家的眼光看準了人的成才與樹的成材具有某些相似的規律。那些具有強烈的愛國心和興國志的青年才俊,特別是他們的父母寄望子女成龍成鳳,難道不應當從樹木成長為入雲參天之偉狀和歷程中吸取某些啟示嗎?

咸陽人


鄭秦雲


地底雖然一片漆黑,但它卻擁有光明給予不了的養分。要想觸摸到光明,要先在黑暗中汲取養分,所以黑暗也不是一無是處。黑暗作為接觸光明的過渡條件,也是必要的,存在就有合理性。

尼采站在理性的對立面批判理性。他認為理性之所以受到人們推崇,是因為人們期待它帶來幸福與自由,然而實際上,結果卻大相徑庭。但是理性之所以存在,且被人們接受,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尼采說樹和人一樣,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就如同他對理性的批判,他認為人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往往會被幸福所阻,而這種阻力可以認為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磨難。這些磨難使我們有機會接觸到高處的陽光,是因為黑暗本身就如同光明,同樣是具有力量的,而力量的源泉來源於我們本身,我們需要將我們的根深入黑暗的地底。自身的意志帶給我們力量,使我們在黑暗中汲取養分,有能力去尋找光明。尼采反覆強調了生命意志的重要性,將這種意志立於理性之上,把重心放在了人本身。

我認為人在追求幸福的途中遭受磨難是正常的事,而這些磨難最終會被個人意志所打敗,所以我認同這句話。


念一水



1fafa88


哲學家尼采肯定根據天體宇宙的對稱平衡發現講的唄。


匹夫之責


感覺很有道理,但是又不符合我們倡導的價值觀方向!


社會角度


對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