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死後,李傕郭汜為什麼不跟隨呂布?

715457390177張建軍


把持朝廷權柄這幾年,董卓的暴行已經到了天人共憤的程度,他既死,也就到了對西涼人清算的時候。為了穩定局勢,位高權重的西涼軍閥比如胡軫等,雖然為虎作倀但還有為東漢朝廷利用的價值。不過作為西涼軍中層將領的李傕郭氾等人就成了秋後算賬的對象,所以朝廷絕對不肯赦免他們。

而呂布已經成了朝廷重臣中的一員,如果已經成為逆賊的二人敢去投奔,呂布估計直接就把他們砍了。

更何況,呂布也不是西涼人而是幷州軍的代表人物,在董卓麾下的時候,幷州軍與西涼軍就是對頭。又有董卓之仇,所以李傕郭汜是不可能投降呂布的。

董卓收編幷州軍是有朝廷大義的

相對於關東諸侯的反董聯軍,洛陽以西則為關西勢力。關西勢力的局勢很複雜,基本上有四大勢力,一是董卓代表的涼州官軍,一是馬騰韓遂的涼州叛軍(後轉正),一是丁原的幷州官軍,還有就是幷州的白波賊。

由此可見,董卓的勢力其實並不突出,而且因為朝廷忌憚他尾大不掉,把他調出了賴以發家的涼州,去當幷州牧。

董卓雖然有所不甘,但還是帶著五千嫡系上路了,不過在河東停了下來,

璽書拜(董)卓為幷州牧,令以兵屬皇甫嵩……於是駐兵河東,以觀時變。(《後漢書》)

機會還真被他等來了,他和丁原一起接到何進的命令進京殺宦官。

(涼州、幷州皆出精兵,號稱“並涼勁軍”)

沒想到,何進和宦官勢力居然鬥了個兩敗俱傷,於是董卓趁著京城權力真空之機掌握了大局。

可是董卓當時手底下沒多人啊,在收編了何進的餘部後就盯上了丁原。

進敗,董卓入京都,將為亂,欲殺原,並其兵眾。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三國志》)

手段雖然有些下作,但是董卓收編幷州軍是名正言順的,因為他是朝廷任命的幷州牧。

呂布這麼做也是正常,因為董卓當時掌握了朝廷,也等於是握有了大義。

不只是呂布,幷州張遼也一樣,

進敗,以兵屬董卓。(《三國志》)

可見,當時對於董卓奪取幷州兵權,幷州將士是沒怎麼抗拒的。

涼州軍幷州軍早就勢成水火

呂布只是乾兒子,哪怕他掌握了幷州軍,地位仍然不高,所以幷州軍的處境也不會太好。

(關東諸侯討伐董卓 除了孫堅之外 罕有成功表現)

史料中記載,當時孫堅來攻。董卓派出了胡軫和呂布迎戰,胡軫是大都,呂布是騎都,歸胡軫管,於是“布與軫不相能。”(《三國志》)

《三國志》注引《九州春秋》:胡軫性急,豫宣言“今此行也,要當斬一青綬,乃整齊耳。”呂布等惡之,宣言相警雲“賊至”,軍眾大亂奔走。

呂布是騎都尉,二千石的官,青綬就是二千石官所佩戴的,胡軫的言下之意就是嚇唬呂布了。呂布和幷州軍當然不滿,於是就搗亂,喊敵人來了,結果胡軫軍就炸營了。

《後漢書· 呂布傳》說“呂布嘗小失董卓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顧謝,卓意亦解,布由是陰怨於卓。”

可見呂布私通董卓侍婢只是小事,兩人的矛盾早就有了。呂布就得機會給董卓致命一擊。

而在呂布殺董卓之後,涼州人的怒氣就發洩在了幷州人身上。

李傕、郭汜以王允、呂布殺董卓,故忿怒幷州人,幷州人其在軍者男女數百人,皆誅殺之。” 《後漢書· 董卓傳》

所以,李傕、郭汜是不可能投降仇深似海的幷州人的。

李傕、郭汜擁眾十萬豈能降呂布

所謂時勢造英雄,李傕、郭汜也是藉著時勢而起,因為他們倆原本只是校尉,並不是董卓信任的重將。但董卓一死,事情就全變了。

董卓手下有五大中郎將,徐榮、段煨、胡軫投靠了朝廷,但他們三個屬於手裡沒有兵被堵在長安城不得不降。

董卓雖死,但是能與關東諸侯抗衡的精銳猶在。

“乃使東中郎將董越屯黽池,中郎將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餘中郎將、校尉布在諸縣,以御山東。”(《後漢書·董卓傳》)

段煨原來是有重兵的,不過在朱儁舉兵後,他的軍隊就被董卓的女婿牛輔給收到了手中。而董卓一死,董越雖然沒有叛變,但卻被牛輔給殺了,於是董卓的精銳盡入牛輔之手。而李傕、郭汜只不過的牛輔手下,鉅變之時正被派出去對於關東諸侯。

董卓剛死,呂布就派出幷州人李肅去打牛輔,卻沒打過。不過這一鬧,使得涼州人軍心不穩,有人半夜潛逃結果引發了營嘯,牛輔見狀不好居然跑了。

比傕等還,輔已敗,眾無所依,欲各散歸。既無赦書,而聞長安中欲盡誅涼州人,憂恐不知所為。用賈詡策,遂將其眾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眾十餘萬。

《後漢書》所載可見李傕、郭汜本來只是想獲得朝廷的赦免令好回涼州的,不過到底誰說要殺光涼州人這一點就值得探討了。

根據史料,告訴李傕、郭汜這事的應該與已經投降朝廷的胡軫有關。

胡文才(胡軫)、楊整脩皆涼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及李傕之叛,允乃呼文才、整脩使東解釋之,不假借以溫顏,謂曰:“關東鼠子欲何為邪?卿往呼之。”於是二人往,實召兵而還。

(呂布曾與郭汜單挑 但仍被打出了長安)

十幾萬人十天就攻下了長安,可見呂布當時手下並沒有多少人馬。李傕、郭汜再愚蠢也不會貼到呂布身上去的。

結論

綜上所述,李傕、郭汜不追隨呂布無外乎兩點。一是涼州人和幷州人的對立,而且呂布還殺了涼州人的主心骨。第二點自然是呂布自身實力太弱,如果他擁兵十萬的話,李傕、郭汜早就降了。

殺董卓那麼大的仇,李傕、郭汜審時度勢也沒把呂布怎麼樣。因為有幷州人張揚在河內,二人怕呂布和張揚合流後添亂,直接封了呂布一個“潁川太守”讓他帶著幷州軍滾得越遠越好了。

《三國志》《後漢書》


遼風物語


這是個好問題,值得仔細思考。

如果李傕、郭祀在董卓死後跟隨了呂布,那麼漢朝廷或許能夠光復,天下就不至於大亂。

那為何沒有呢?從以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

01

李傕、郭祀的意願就是歸順朝廷。

樹倒猢猻散,董卓死後,西涼軍就解體了,處於群龍無首狀態。其根本原因,在於董卓並非善類,專橫跋扈、無惡不作。

鳥擇良木而棲,因而,跟隨董卓的人,沒有忠義之士,只有唯利是圖之人。

因此,董卓死後,其部將沒有人提出為其復仇,而是希望歸附朝廷。只要有官做,保住自己的利益,跟著誰混無所謂。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或者呂布能夠收編董卓的部眾,讓他們替朝廷出力,這是最完美的結果。

02

王允的態度。

王允與呂布聯手誅殺董卓之後,開始飄飄然,居然囂張地說:“像董卓這樣不可一世的大奸賊都死在我的手下,我還有什麼懼怕的呢?”

每當群臣聚會,王允不再有溫潤之色,而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十分傲慢的樣子。

本來除掉董卓之後,王允與呂布共執朝廷,這會兒,王允根本不把呂布放在眼裡。呂布逐步失去了話語權。

不管王允以前如何勤政奉公,也無論誅殺董卓的功勞多麼巨大。如果李傕、郭祀不誅殺王允,很難說王允就不是董卓第二。人都會變的,屁股決定腦袋是很有道理的,坐在不同的位置上,想法是不一樣的。

在對待李傕、郭祀等董卓舊部的問題上,王允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一意孤行,且優柔寡斷,遲遲拿不定主意。

漢末大儒蔡邕就因為董卓對他不錯,聽聞董卓被殺,輕輕一聲嘆息,就被王允下獄處死。幾乎所有的人替蔡邕求情,王允都不答應。

王允的專權驕橫甚至超過了董卓。起碼幾次重大問題,蔡邕力諫,董卓還能夠採納。

但王允聽不進任何不同的意見,執意要全部處理掉董卓舊部,也就堵塞了李傕、郭祀等人歸順朝廷意願。最終導致李傕等的叛亂,這是王允一手造成的。

03

呂布缺乏領袖擔當。

都清楚呂布驍勇無比,但呂布是以騎都尉的身份跟隨幷州刺史丁原,得到其賞識後,擔任主薄。

主薄一職是為主官掌管文書的佐吏,像楊修就是曹操的主薄,這是細緻的針線活。由此看來,呂布並不僅僅是有勇無謀的莽漢,更好比是猛張飛能繡花,能文也能武,這可能是許多人想不到的。

但作為一個刺史的主薄,呂布或許能夠輕鬆駕馭。但作為政治家來處理國家大事,就顯得捉襟見肘,謀略不足了。

王允逐步控制朝政之後,呂布被邊緣化。如果呂布有大智慧,能夠把董卓的部將收歸己用,那真是漢室之幸事,天下百姓之幸事。

在朝廷內可以制衡王允的飛揚跋扈,對外可以震懾天下諸侯。從者安撫,逆者討伐。匡扶漢室,千古一人。

即便自己想做皇帝,那也是最起碼的資本。

由此看來,李傕、郭祀跟隨呂布還是有可能的。根本而言,是呂布缺乏政治家的智慧,沒有認識到這一支力量的巨大作用。最終呂布被擊敗,既是個人的悲哀,更是漢朝廷的災難。


豹眼看歷史


董卓死後,李傕郭汜根本不可能會跟隨呂布。我從三方面來說一下我的理由。

第一,李傕郭汜與呂布互不統屬,關係並不融洽。

董卓在吞併了丁原後,麾下部隊分為三塊,一個是直屬的西涼軍,一個是丁原的幷州軍,最後一個是原本洛陽的軍隊。這些軍隊的關係並不融洽。

在面對關東諸侯的時候,呂布曾參戰過,但是與西涼將領胡軫不和,最後被孫堅所敗。尤其可以看出,兩軍的關係並不好。

而呂布殺死董卓後,王允等人命令呂布將董卓餘部全部清除,李傕郭汜就是其中的人物。本來還有一個董卓的女婿牛輔可以依靠,但是牛輔被殺之後,李傕郭汜採納賈詡之言反攻長安。

第二,李傕和郭汜身上董卓的印記太深了。

要知道董卓死後,之前被董卓強行抓來當官的蔡邕就為董卓哭了一下,就被王允殺了,蔡邕根本不能算是董卓的人,而且還是一個海內名士,都不能倖免。那麼跟隨董卓多年,充當董卓爪牙的李傕和郭汜,就必然是一個被清洗的對象,投降呂布不就是自投羅網嗎?

第三,地位的變化會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要知道李傕和郭汜是跟隨董卓一直南征北戰,才有了後來的校尉之職,而呂布因為他的勇猛同時因為他關鍵的叛變殺死丁原,使得呂布成為中郎將,都亭侯。但是這些都還沒什麼,因為都是為董卓效力,而李傕郭汜等人更受到董卓的信任,地位與呂布相比,只高不低。

隨著董卓的死亡,如果李傕郭汜投靠了呂布,就會出現,原本地位相等的人,突然只能作為那個人的下屬,這心理難道不會彆扭嗎?更何況,呂布是靠叛變上位的,完全不值得效忠。


秋心談歷史


董卓死後,如果讓李傕和郭汜跟隨呂布,應該是不可能的,畢竟他們之間的間隙太深,即使勉強湊合在一起,也不可能友好相處。我們一起分析一下其中的是非曲折。

董卓的涼州軍和呂布的幷州軍。

很多人以為呂布和董卓同屬一夥的,其實不然。董卓來自涼州,其部下大多數來自涼州,因此被稱為涼州集團;而呂布則來自幷州,其部下也是來自幷州,因此被稱為幷州集團。

呂布火併幷州刺史丁原後,統領幷州集團歸順董卓的涼州集團,但是兩個集團之間的關係並不太好,屢次發生矛盾。在嚴重的時候導致在對抗關東聯軍的過程中互相掣肘,屢次戰敗,甚至連大將華雄也被孫堅陣斬。

董卓威逼皇帝西遷後,殺人太多,唯恐有人暗算他,就把呂布調到身邊。董卓對呂布的寵愛導致涼州集團普遍不滿,結果在王允的策反之下,呂布誅殺董卓,徹底引發了涼州集團和幷州集團之間的矛盾。涼州集團為了復仇,將涼州軍內所有的幷州士卒全部殺掉,徹底斷絕了和呂布幷州集團之間和解的可能,兩者之間已經處於不可調和的程度。

董卓死後涼州軍的狀況。

公元192年4月,董卓在北掖門被呂布所殺,距離董卓入京僅僅三年的時間,一時間涼州軍群龍無首,一片慌亂。

董卓手下五虎將: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徐榮也處於一籌莫展的狀態。董卓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弟弟董旻,但董旻在京城一起被殺,就只剩下一個女婿牛輔。按照道理,沒有其他繼承人的情況下,牛輔理應擔當起統領涼州軍的責任。

牛輔手握重兵,後來那些風雲人物如李傕 、郭汜、樊稠、張濟等人此時都是他手下的校尉,然而他本人缺乏擔當統帥的才幹,在董卓被人暗害之後,尤為明顯。他不再相信任何人,即使董卓的親信,董越過去投奔他。牛輔依然持懷疑的態度,趁他不注意,將董越殺死,兼併其部屬。

隨著局勢愈發緊張,牛輔大軍晚上發生了營嘯事件,在沒有弄明白事情來龍去脈的情況就攜帶金銀珠寶和親信逃跑,結果被親信所害。

原本有希望能夠把涼州軍集聚在一起的希望破滅了,西涼軍徹底成了一盤散沙,許多人脫隊私自逃回涼州。

原本上面還有牛輔頂著,現在上面沒有人了,只是校尉官職的李傕和郭汜等人成了領頭人,這就是涼州軍自身狀態。

董卓死後,李傕和郭汜等人的出路。

董卓被殺後,朝廷接受了並不是涼州的胡軫和徐榮的投降。對於段煨,這個“涼州三明”之一的段熲同族兄弟,朝廷也接受了他的歸順。唯獨對於董卓的死忠牛輔和董越等人的處置,處於矛盾狀態,意見莫衷一是。

第一,呂布的意見。

呂布和涼州軍的矛盾太深,完全無法調和。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呂布勸王允盡殺董卓部曲,允曰:“此輩無罪,不可。”

呂布的意見簡單而粗暴,完全處於一種勝利者姿態出現,贏者通吃的想法。幸好此時的王允比較謹慎,否定了呂布將董卓部屬趕盡殺絕的建議。

但是呂布依然故我,還是幹了另外一件事情,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呂布使李肅至陝,以詔命誅牛輔,輔等逆與肅戰,肅敗,走弘農,布誅殺之。

涼州軍沒有等到赦令,反而等來了呂布征討大軍。呂布和牛輔恩怨太深,就派李肅去誅殺牛輔,牛輔奮起反抗,結果擊敗了李肅,而呂布埋怨李肅辦事不力,居然將李肅也殺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指望呂布去招攬李傕和郭汜完全是不可能的,即使勉強招攬來,也是水火不容。

第二,王允不願意赦免涼州集團。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允始與士孫瑞議,特下詔赦卓部曲,既而疑曰:“部曲從其主耳。今若名之惡逆而赦之,恐適使深自疑,非所以安之也。”乃止。

王允的行為在此時非常自相矛盾,一方面很想赦免這些人,但是又覺得赦免又會讓他們誤會真的有罪。按照王允的想法就是既然沒有罪,那就不用赦免,最好還是自行解散離開吧。

這是王允的想法,可不是李傕和郭汜的想法,在李傕等人看來,朝廷誅殺董卓,其部下到底有沒有罪?朝廷也沒有說,如果有罪就赦免,如果沒有罪也需要說明一下,就這樣不明不白,還讓他們自行解散回家,這就讓這幫西涼軍心存疑慮。

關東聯盟雖然解散,但是出關的交通要道皆被各個州郡守住,要想通過也不太容易。甚至即使逃回老家幷州,日後會不會算舊賬,誰又說的清楚?畢竟朝廷沒有下赦免的詔書呀。

第三,李傕和郭汜的乞降失敗。

牛輔死後,李傕和郭汜等人失去了主心骨,一心想著投靠朝廷,就再次派人去向朝廷乞降。此時的王允再次狂妄起來,繼續拒絕他們的要求,並且粗暴的說道,朝廷一年不能夠有兩次赦免令。第一次赦免令還沒有下就被撤銷了,何來第二次赦免呢?這就讓以李傕和郭汜為首的涼州軍更加疑慮。

從這裡可以看出,不是李傕和郭汜不想投降,而是朝廷實在不願意。王允固執的認為,這些人沒有罪,不需要赦免,而且他們應該自行迴歸鄉里。

呂布窮追不捨的行為,王允等人的態度再加上李傕和郭汜乞降失敗的疑慮,導致了龐大的涼州軍完全失去了退路,更加沒有機會歸順呂布,這也為後來彪悍的涼州軍危害長安埋下禍根。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在董卓的被誅殺之後,處於報復的目的,呂布不願意招攬這些涼州軍,更願意痛下殺手,將李傕和郭汜等人斬草除根。另外加上以王允為首的朝廷對於他們的態度,導致涼州軍已經絕無歸順的可能。


笑看三國風雲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不是李榷郭汜不願意跟隨呂布,恰恰相反,是呂布的新上司司徒王允拒絕了李榷郭汜的投降。你說這叫啥事?別人苦苦哀求前來投降,你倒好,不僅強烈拒絕,而且還要趕盡殺絕,是個人都有三分火氣,以致於李榷郭汜舉兵造反,竟然最後成功了,王允簡直是端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董卓死後,他的西涼大軍並沒有因此消亡,作為西涼軍中僅次於呂布的李榷郭汜,他們兩人當時並未跟隨董卓入長安,否則也就沒有後來的禍事了。其實按理來說,王允在董卓死後,應該可以接手其西涼軍,畢竟還有一個呂布在,可是王允不知道抽啥風,竟然要誅殺董卓餘孽,一點機會也不留給別人,況且這還是李榷郭汜自願投降王允的,可王允倒好,拒絕了,不僅如此,還大言不慚,要派兵誅殺他們。這不是活生生逼他們舉兵造反嗎?


即使你王允想要除掉他們,也要選擇一個溫和的辦法,比如假裝接納他們,等到他們入京之時,再動手不遲。可是王允呢?非要派兵平定他們,也不想想自己手上有多少人馬?對方有多少人馬?

最後結果,平定的軍隊兵敗,自己呢?又在長安城下跳樓自盡了,他死倒好,連累漢獻帝落入叛軍手裡,你說這叫什麼事兒!可見王允並不知兵,也不懂謀略。


青史回聲


董卓被殺後,西涼軍驚恐,諸將請求歸附朝廷。

表面上看,是王允不懂變通,堅決拒絕李傕郭汜請降,把他們逼到死路上,於是經過賈詡煽動,就叛亂起來。

其實事情沒那麼簡單,這裡涉及很多權謀關係。

李傕郭汜是涼州人,呂布是幷州人,大家根本不是一路。古代人地域排斥是很強烈的,大家說話都說不到一塊,又怎麼合作?西涼軍比呂布本部幷州軍多很多,不處理那些軍頭,根本不能駕馭好不好。同樣是董卓舊部,卻是遼東人的徐榮就歸附朝廷,並在平叛中戰死。

而且李傕郭汜是董卓舊部,而呂布是幹掉舊老闆丁原叛投過來的,各屬不同系統,原本就隔閡很深。涼州軍大將胡軫曾有借軍令殺掉呂布的想法,而呂布則故意製造敗局自保——見《三國志·孫堅傳》注引英雄記曰。

西涼諸將跟呂布有仇怨,董卓剛死,這些人就殺了軍中數百幷州人,這叫呂布怎麼敢接納他們?王允是在董卓女婿牛輔兵敗,認為西涼軍沒有大作為的情況下,定下誅殺將領赦免士兵的政策。不想賈詡棋高一著,造謠“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參看《後漢書·董卓傳》),製造絕望氣氛,煽動大叛亂。


真正鱷魚不哭


跟隨有兩重含義,一是奉呂布為主,聽命於呂布;二是仿效呂布,向王允為首的漢政府投誠換得平安。

在董卓死後,涼州軍已準備接受改編,只是王允在處置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既想處罰,又擔心譁變;不處罰,因董卓而受損的利益集團不答應。還想著藉著整編的機會拉攏關東聯軍。內心惶惶不安的涼州軍眾人,在多變的處置消息傳來時,愈發不安,於是給了他人可趁之機。在李傕、郭汜的帶領下攻破長安,殺王允,挾持漢獻帝,大漢朝廷的顏面再次掃地。

至於說奉呂布為主,不太現實。首先,李傕、郭汜是涼州軍中的實力派,無論地位、官位,還是實力,都比呂布強,他們投靠呂布,先不說肯不肯,呂布本人就不敢相信,更不敢接受,會擔心被李郭二人吞併。其次,呂布同王允聯手殺掉董卓,甭管外人如何看董卓,至少在涼州軍將士看來,呂布是背叛者。再有,殺掉董卓後,王允錄尚書事,總攬朝政,呂布雖和王允同掌朝政,但和王允相比,在朝中根基不深,沒有太大話語權,他的承諾不一定不好使。

呂布和李傕、郭汜一樣,在王允等人眼中都是武夫,都曾是董卓餘黨,最重要的都是低門小戶,在當時注重出身門第的氛圍中,高門大戶掌握資源,掌控生死。李郭二人自然也知道這些,與其投靠呂布,不如投靠背景深厚的王允穩當,只是沒想到王允沒瞧上他倆,不得已之下,李傕郭汜才打上長安,殺王允。


寒星針


答案很簡單,李傕郭汜和呂布當時已不是一條船上的人了。

李傕郭汜二人是涼州人,很早便是董卓的部下,是董卓的西涼舊部,而呂布不同,呂布是幷州人,原是幷州刺史丁原部下,並不是董卓的舊部,董卓入京掌權後,聞聽呂布英勇,便收買他並誘使他背離故主,這才加入的董卓的隊伍,所以說,呂布雖然和李傕郭汜二人同屬董卓部下,其實他們分屬兩個派別,一個是西涼舊部,另一個是幷州新部,而呂布此人素來不重情義,所以,他和李傕郭汜的交情頂多算個酒肉朋友。

後因呂布和董卓的侍女有染,呂布自知董卓脾氣不好,怕事情敗露後為董卓所懲罰,心中甚是不安。而早前,司徒王允因覺得呂布是幷州勇士,而以厚禮待之,於是,呂布便把心中的苦悶訴說給王允,而恰巧此時王允與其他大臣正在密謀除掉董卓的事,於是便令呂布為內應,但呂布還是有所顧慮,因而他曾拜董卓為義父,怕落下弒父的惡名,王允又是一番開通,最終呂布終於想明白了,便答應了王允之事。不久便刺殺了董卓了,呂布因殺董有功,一下子就進入了朝廷的權力中心,並協助王允掌管朝權。

那麼問題來了李傕郭汜為什麼不跟隨呂布呢?

前文已經說到李傕郭汜是董卓舊部,他們也只忠於董卓,而在呂布歸順董卓期間,李傕郭汜和呂布應該是平級,並不是從屬關係,更何況他們也沒太深的交情。所以說,呂布背叛董卓,是肯定不會帶著他們一起玩的,而此時他們也就不是一條船上的人了。所以,也就沒辦法跟隨呂布。


混沌聊史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意思,董卓死後,李榷郭汜為何不跟隨呂布?如果你知道董卓是被殺的,估計你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董卓是被王允、呂布、李肅等人合謀用計殺害的,試問他們兩人怎麼會跟隨呂布呢?

李榷郭汜是董卓涼州集團的部將 呂布是幷州集團的掌權人

李榷、郭汜、牛輔、華雄、樊稠等人是董卓涼州集團的部將,對董卓忠心耿耿,董卓死後,群龍無首,他們這些人暫時以董卓女婿牛輔為首,聽從牛輔的領導。


呂布是何人呢?呂布原先是幷州丁原的主簿,後來與董卓受到何進的詔令進京誅除宦官,丁原看不慣董卓的所作所為,董卓想除掉丁原,並收納幷州的兵馬。於是派李肅去誘降呂布,呂布為了名利殺了丁原,並帶著幷州的兵馬投靠了董卓。


但這裡得說明一下,雖然呂布受到董卓的重用,但呂布只能轄制幷州的兵馬,李榷郭汜為董卓的部將,跟呂布是屬於不同陣營的,也就是不是一個體系的,只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領導,就是董卓。但當董卓被王允、呂布所殺後,李榷郭汜想的是並不是投靠呂布,而是想著投靠朝廷。



李榷郭汜想著投靠朝廷 怎奈王允舉棋不定 態度不明

董卓被殺後,本來漢室有復興的希望 但這唯一的一點希望卻被王允給扼殺了。王允先想著赦免涼州集團在外的將領,但一想到他們曾是董卓的部下,赦免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上上之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



本來很好安排的一件事,在王允這裡卻成了一件難以處理的天大的事,有人建議派剿滅黃巾起義的名將皇甫嵩去接管涼州軍,安撫民心,但王允卻認為不可,王允又不同意,想法也是很奇葩,關東兵是反董卓的義兵,與我們是同一條路線,現在董卓已死,如果繼續把他們屯駐在險惡之地,雖然安撫了涼州兵,但是關東兵將領會疑心我們不重視他們,這時候你王允關心的應該是怎麼穩住朝廷,穩住容易叛變的涼州勢力,而不是在關中毫無作為的關東義軍。


在關鍵時候分不清主次,還在多方猶豫,難怪不能成事,這不禍事就跟著來了。結果王允派呂布去攻打牛輔,牛輔抵擋不住,帶著財寶獨自逃亡去了,結果在路上被部下所殺,並把牛輔的人頭送往長安獻給了王允,這下王允更加得意忘形了,面對李榷郭汜的投降加以拒絕,並要徹底解決涼州集團的幾位首腦人物。

李榷、郭汜聚眾反攻長安 敗呂布 殺王允

李榷郭汜聽聞王允要對涼州軍趕盡殺絕,本來也感到害怕,準備逃往鄉里躲難,但經過賈詡的一番言辭,賈詡說:如果各位獨自逃亡,朝廷只需要派個小吏就可以抓住你們,但是如果聚眾一起攻入長安,為董卓報仇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就這樣李榷郭汜在沿路收集部將和殘兵,到長安時已經聚集十萬大軍,進攻長安,趕跑了呂布,殺了王允 替董卓報了仇。


結語:在董卓死後,作為董卓心腹部將的李榷郭汜只是想有個活路,投靠朝廷,而不是投靠呂布,怎奈王允這個缺根筋的傢伙一心要除掉董卓的涼州軍,而不是想辦法招降,結果被李榷郭汜等人絕地反擊,斷送了復興漢室唯一的希望,經過董卓禍亂之後,東漢朝廷又再次落到李榷郭汜兩人的手中,東漢政權再一次回到四處逃亡的境地。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李傕、郭汜兩人原本在董卓的西涼軍中地位是比較低的,而正是因為董卓被殺,李傕、郭汜兩人聽從了賈詡反攻長安的計謀,最終才在歷史的舞臺上出了名。

董卓作為西涼軍的首領,他的手下有六大中郎將,分別是: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徐榮、呂布。董舊就是依靠這六大中郎將來管理整支西涼軍及所屬軍隊。

而當時的李傕、郭汜兩人都是中郎將牛輔手下的校尉,牛輔是董卓的女婿,同時也是董卓的心腹,受到董卓的信任,牛輔手下自然也是精兵強將,除了李傕、郭汜兩個校尉外,牛輔手下還有張濟、樊稠等校尉。

張濟是張繡的叔叔,樊稠與李傕、郭汜都是後來禍害朝廷的奸臣。

董卓是被呂布和王允合謀殺死的,董卓死的時候,他的手下大部分都被派到長安以東防禦或打擊關東聯軍,比如中郎將牛輔駐守安邑,中郎將段煨駐守華陰、董越駐守澠池,這三個地方都是中原通往長安的必經之路。

由此可見,董卓將自已的主要軍事力量放在長安以西用來防備關東地區可能對關西及關中地區的威脅,當時的校尉李傕、郭汜兩人正在河南中牟、陳留、穎川等地,與漢末名將朱儁交戰,並擊敗了朱儁。

董卓被殺的消息傳來,整個前線一片譁然,西涼軍亂成一團,中郎將段煨、胡軫、徐榮投靠了朝廷,而中郎將牛輔與董越不肯投降,董越找牛輔商量如何行動時,牛輔還把董越給殺了。

到了這個時候,整個西涼軍中只有牛輔這一支沒有投降朝廷,而西涼軍中又數牛輔的實力最大,因此牛輔一下子成了西涼軍不願意投降朝廷的首領,牛輔殺了董越之後,又擔心自已手下的士兵譁變,於是牛輔幹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只帶了親信和財物拋棄了軍隊獨自逃亡。

牛輔由於是獨自逃亡,沒有軍隊保護,於是跟隨牛輔逃亡的親信,一是為了貪財牛輔的財物,二是因為這個牛輔成了朝廷的通緝犯,於是牛輔的親信殺了他,投靠了朝廷。

牛輔一死,西涼軍再次群龍無首,當時的李傕、郭汜等人還在河南中牟一帶帶兵作戰,河南中牟離長安將近500分裡,就算李傕、郭汜想投靠呂布,有這個心,也沒這個可能,這麼遠的路,騎馬也要十幾天。

牛輔沒死的時候,李傕、郭汜還是牛輔的手下,牛輔是堅決不願意投降的,理由很簡單,牛輔是董卓的女婿加心腹,他擔心王允與呂布主導的朝廷清算他,所以牛輔不會投降。

所以李傕、郭汜作為牛輔的手下校尉,也是沒膽子跟牛輔作對的,牛輔死了之後,李傕、郭汜就面臨選擇,到底如何選擇自已的將來,是投靠朝廷,還是另作打算?

而在這個時候,遠在長安的朝廷已是王允主導,王允對於西涼軍如何處理的態度決定了西涼軍如何應對的方式,王允原本也打算赦免西涼軍,畢竟他們的首領董卓死了,赦免西涼軍有益於團結各方勢力,維護穩定,但王允卻因為擔心赦免西涼軍而招致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的不滿,所以猶猶豫豫,最終沒有赦免西涼軍。

由於朝廷遲遲沒有下旨赦免這些群龍無首且兇悍善戰的西涼軍,所以謠言馬上就滿天飛,有人說朝廷要殺光西涼人,這就引起了西涼舊部的極端恐懼,畢竟沒有人不怕死。

由於朝廷沒有赦免西涼軍,當時也屬於西涼軍牛輔部手下校尉的賈詡為了自保,在西涼軍餘部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出了一個計謀,就是勸說李傕、郭汜聯合西涼軍餘部一起進攻長安,如果大家不聯合起來,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滅亡我們。

最終李傕、郭汜就聽從了賈詡的這個建議,並且聯合其他的校尉,如張濟、樊稠等人,聯合西涼軍餘部起兵進攻長安,並在西進路上不斷接收西涼軍餘部,一路攻打。主導朝廷的王允聽說後,派出投降的董卓舊部徐榮與胡軫抵抗李傕、郭汜等人。

結果董卓手下最能打的徐榮戰死,胡軫又投降了李傕、郭汜,中郎將居然打不過校尉,看來確實是李傕、郭汜能打。

等這幫西涼叛軍打到長安時,已經有十萬人,後來因為長安城中的益州兵私自打開城門迎接李傕、郭汜進城,於是與呂布進行巷戰,呂布戰敗逃走,當時在長安城北,呂布還和郭汜單挑了一把,這可是正史中記載的為數極少的單挑,郭汜單挑輸給了呂布,但呂布大勢已去,還是從武關逃離了關中。

李傕、郭汜二將從頭到尾都沒有投靠呂布的機會,再說了,呂布是幷州人,李傕、郭汜都是涼州人,在得知呂布與王允合謀殺死了董卓後,西涼軍中的涼州人殺死了軍中所有的幷州人,只因為怨恨呂布殺死了董卓的行為。

就算李傕、郭汜二將有投靠呂布的機會,他們也不會跟隨呂布的,他們可是殺了幷州人啊,殺了呂布的同鄉,這些幷州人當中難免有呂布的親戚或老部下,幷州人與涼州人已經結下了樑子,更不可能投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