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會“瘋”了,順豐笑了

上週一,長三角品牌研究院發佈了原創稿件 ,從服裝物流行業的角度出發,對唯品會的物流業務發表了一些拙見。

但唯品會應該再也用不上了。

今天,唯品會正式宣佈與順豐達成業務合作——“即日起,唯品會將終止旗下自營快遞業務品駿快遞,並委託順豐提供配送服務”。

看來唯品會是真的瘋了。

不過順豐可沒瘋。不僅沒瘋,算盤還打的非常好。

“電商的誘惑”

優秀的孩子總是別人家的。

順豐自2010年涉足電商領域,至今已近十年。從最初的電商平臺順豐E商圈,到明星項目順豐優選,再到後期的嘿客和豐趣海淘;從O2O到無人貨架,再從跨境電商到新零售。有的已走出人們視野,有的不溫不火,有的甚至拖累了順豐的主營業務。

相比於其他的電商“同期生”,順豐的十年經歷可以說只得出了一個結論:

“順豐壓根沒有做電商的基因。”

在上週唯品會的相關文章中,我們已經得出了結論,只有“商流”合一的平臺才是未來電商的出路,京東自建物流、淘寶做菜鳥裹裹,都可以印證這一點。

但自上而下容易,自下而上卻很難。

說白了,電商的本質是平臺,平臺的關鍵是流量和前端供應鏈。而物流解決的主要是供應鏈後端的問題,再加上順豐實在算不上是個互聯網公司,獲取流量的本事也不太行,自然而然地就落後了。

但電商實在是個香饃饃。對順豐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提振業務量。

從2015年到現在,順豐的市場佔有率從當年的9.48%一路下滑到現在的7.26%。

相比之下,通達系通過上市實力大增,加上阿里的加持,諸如中通和韻達兩家的市場份額雙雙突破15%,尤其是在美國上市的中通,市佔率逼近20%,市值超過1000億元。

反觀順豐,上半年業務量增速8.5%,只有行業平均增速的三分之一,而且最核心的“時效件”業務增速只有4%,如此一來,運力過剩也是必然的。

唯品會喂不飽順豐

但現在才意識到這一點的順豐,明顯有些晚了。

這導致市面上拿的出手的電商平臺,基本上都已經“名花有主”了。

京東、蘇寧瘋狂燒錢也要自建物流,天貓淘寶的訂單自然都分給了菜鳥聯盟裡的“三通小弟”,為數不多跟順豐合作過的網易考拉還被賣給了阿里……

擺在順豐面前的選擇已經很少了。唯品會算一個。

一直以來,時效件都是順豐的拳頭產品和最主要的現金收入來源。但時效的背後,必然需要極高的成本來支撐,尤其是對於堅持直營的順豐來說,與電商合作無疑是一次對成本的巨大考驗。

不過,拿下唯品會的物流業務對順豐來說壓力不算太大。這與唯品會的屬性及定位有很大關係。

唯品會的主要業務模式是“品牌特賣”,對於消費者來說,能以高性價比買到品牌商品才是重點,相比較之下,對於物流所產生的的附加費用並不會過於牴觸。

值得一提的是,順豐在半年報中提到,順豐新業務包括同城配送、快運、冷運、國際、供應鏈,這5個業務佔據2019上半年營收佔比的23.66%,提升超7%,表現較為搶眼。

同城配送對於唯品會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唯品會一些針對女性更加個性化的退換貨服務,需要順豐這樣高效率的物流來支撐;而同城配送的時效性對於唯品會現有的前置倉以及正在加碼的線下店業務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但事實上,唯品會最多隻能算電商平臺裡的第二梯隊,要想真正在電商物流領域與京東阿里抗衡,還需要一些強有力的“後盾”。

下沉的順豐遇見誰?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拼多多可能是順豐的下一個選擇。

2017年年中,順豐和阿里之間曾爆發過一場“數據之爭”,菜鳥指責順豐一直在大量調取淘寶用戶的電話號碼等數據,順豐則指責菜鳥調取豐巢(順豐投資的自提櫃公司)平臺上的非淘係數據。拼多多和阿里的競爭更是白熱化。

且不說順豐的總裁王衛還是拼多多最早的天使投資人之一。

今年5月開始,順豐針對特定市場及客戶推出特惠專配等新產品,“打破原有產品價格侷限,填補價格區間空白,完善了經濟產品體系,不斷貼近市場競爭。”

而一直被貼上“五環外”標籤的拼多多,也想消除人們對它“廉價”的固有印象。

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曾公開表示,拼多多的最終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製化生產。這和價格無關,但涉及到對供應鏈的改造和升級,恰恰也是順豐正在做的,從末端配送延伸到前端的生產、倉儲以及分銷等環節。

雖然從短期上來看,拼多多上存在的大量“低價包郵”產品可能根本用不起順豐,但從雙方的長期戰略來看,拼多多在上升,順豐在下沉,兩者有朝一日或許能夠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