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的骄傲!一门两父子都是“鱼”院士:鱼类产卵季节,凌晨四五点起床

△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在工作中。资料图片/受访者提供

△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图/受访者提供

创新湖南再度刷屏!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今年当选院士名单,湖南共有7人当选,均来自高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防科技大学的王怀民教授与李东旭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分别为湖南大学王耀南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姚富强教授、中南大学柴立元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刘少军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

其中刘少军的当选,意味着湖南科学家第一次出现“父子双院士”。两人都与鱼结缘,研究如何让人们餐桌上的鱼更加好吃。

潇湘晨报记者李柯夫通讯员蔡颂张明明长沙报道

鱼,是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也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脊椎动物。湖南师范大学的刘少军教授,是中国工程院2019年增选院士之一,他和父亲刘筠院士都在为人们吃上更好的鱼而不懈努力。

父亲影响下,从小对鱼有特殊情感

吃饭时,餐桌上的鱼什么品种最常见?青、草、鲢、鳙俗称四大家鱼。刘少军的父亲刘筠,对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有着突出贡献。以前只有逢年过节、招待客人才舍得吃鱼,但现在鱼的价格比蔬菜还便宜,就得益于这项研究。

“湘云鲫”、“湘云鲤”也是刘筠主导培育的新品种。“‘湘’代表湖南,‘云’是我名字里‘筠’的谐音,又是指天上的云彩,表达这种湖南培育出来的名牌产品不但要推广到全国,还要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走向世界。”刘筠200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告诉记者。

刘筠平时省吃节用,却拿出100万元设立了“刘筠奖学金”,资助家境贫寒而品学兼优的学生。

刘少军的QQ名、微信名都是“fishfarmer”(渔民),在父亲的影响下,刘少军从小也对鱼有着特殊的情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着手研究鱼类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倍性操作了。对刘少军和他的团队来说,每一个新鱼种的出现都像是一场奇迹。他们在选择远缘杂交研究亲本时,往往以鲫鱼、鲤鱼、团头鲂(俗称鳊鱼)、鲌鱼、草鱼等非常普遍的经济鱼类为主。这些鱼更容易出现在人们的食物谱系里,刘少军希望能够从这些“亲民”鱼种中取得更大的突破,让人们吃到更多更好的鱼。“以前做鱼类研究是为了攻克‘吃鱼难’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才能‘吃好鱼’问题。”

鱼类产卵季节,凌晨四五点起床

刘少军教授自1989年留校任教以来,一直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是在湖南师范大学成长起来的杰出专家和优秀教师。

在每年的3至6月份鱼类产卵季节,刘少军只要在长沙,一定待在实验基地劳作。“鱼类产卵从凌晨四五点就开始了,我们要观察鱼类产卵情况,作息时间就得跟着鱼类走。”刘少军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早出晚归,一次次从成百上千条杂交鱼里收集珍贵的精液、卵子,小心翼翼放进培养皿里守候奇迹出现。科研除了坚持,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刘少军只能带着团队精心设计、耐心收集。就这样,靠着积少成多,他和团队在近30年的时间内做了37个杂交组合,其中30个组合能够形成存活后代。也因此,他们才能够揭示出远缘杂交的相关遗传和繁殖规律,为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建立起适合于鱼类远缘和近缘杂交的一步法育种技术和多步法共性育种技术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刘少军总是说“像养崽一样,天天看着(这些鱼)”。

“为我国鱼类遗传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研制一批优良鱼类品种;推动实现湖南千亿渔业产值目标,促进湖南乃至全国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刘少军团队明确要追寻的目标。

当选感言

奉献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付出

11月22日下午,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茶学博士点领衔导师刘仲华步履匆匆,来到位于校园里的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名学生正在实验室等着他。就在几个小时之前,他得知了自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面对同事、学生的声声祝贺,他说,能够当选院士是荣耀,更多的是责任,要感恩学校,感恩导师,感恩团队。

上课、开会、作报告、指导研究生……刘仲华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好好睡上一觉。”他笑着说,时间似乎不是自己能掌握的,每天要工作到凌晨2点,早上7点之前按时起床,一年下来只有春节几天假期才有属于自己的短暂的闲暇时光。

“没想到会与茶叶打一辈子交道”

38年来,刘仲华只与茶叶打交道,而在他的主推下,仅湖南黑茶就从过去的每年2亿产值,发展到如今年产值200亿的规模。

“我自己都没想到,会与茶叶打一辈子交道。”刘仲华坦言,1981年他考上湖南农学院茶学专业,自己也很纳闷,“两片叶子也能做成一个专业?”

1988年,刘仲华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1992年破格提为副教授,是当时省内高校最年轻的副教授,也是中国茶学领域最年轻的副教授。1999年,34岁的他因科研成果突出被评为教授。他领衔研究的科研成果“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获得了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经过10余年的艰苦攻关,刘仲华率领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茶叶功能成分(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咖啡碱、茶多糖等)的现代分离纯化技术体系和高品质速溶茶提制新技术。

寄语大学生:勤奋、协作、奉献

黑茶,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具有去油腻、助消化、调肠胃的独特作用,是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传统黑茶主要原料为粗老茶叶,茶梗多,利于“发花”。

安化黑茶产业要复兴,原料要升级,如何让没有茶梗的细嫩茶叶也能发花?在益阳茶厂的实验室,经过无数次失败后,刘仲华联合益阳茶厂技术团队终于找到了最佳温度、湿度和茶叶透气性,让无梗的鲜嫩茶叶也发出了茂密的“金花”。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他说,自己今后将重点关注茉莉花茶和黑茶这两个板块,针对国际市场消费习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让中国茶再度影响世界,这是我的使命。

无论多忙,刘仲华总要抽出时间来到学校的实验室,和同学们交流、探讨。“和学生们在一起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刘仲华说,“我一直在坚持学习,我也提醒我自己的学生一刻也不能放弃学习,要能够跟上整个科技发展的步伐。”

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他说,大学生们要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勤奋,这是成功的关键;二是协作,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一定要学会如何与同学、同事共同合作,开展科研创新;三是奉献,这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付出。

其他当选院士

王怀民

分布计算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分布计算领域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教育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面向网络的分布计算研究,在分布计算模型、技术与平台方面取得系统性和创造性成果,为我国分布计算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为国家和军队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2016年,“信息科技与经济发展”技术科学论坛上,他提出,云际计算将是云计算未来发展新形态。云计算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许多发端中国本土的互联网服务已越来越全球化,全球化的互联网服务需要规模化、全域化和个性化的云基础设施支持。未来的云服务商之间也将存在对等连接,实现开放、包容、共享的服务。

李东旭

航天器振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10月生于四川乐山,1981年12月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1993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我国新型快响卫星型号总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

长期从事挠性航天器振动控制研究,对我国航天科技和振动控制学科发展及跨越提升都作出了系统创造性贡献。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王耀南

研究机器人感知与控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耀南,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监事、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交通学部委员等。

长期致力于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率先研制出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精密检测分拣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加工柔性生产线,并成功应用于航空、舰船、汽车、电子、医药等620余家国内外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创建了机器人国家工程实验室,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姚富强

通信抗干扰技术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防科技大学第六十三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表彰对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军队科技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为通信抗干扰的工程科技发展和我军通信装备建设作出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柴立元

有色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柴立元,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科技委环境与土木水利学部委员。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有色冶金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近年来,负责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环保公益科研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教育部科研重大项目、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课题50余项。发明的“基于微生物特异性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净化新工艺”、“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技术”等多项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在我国大中型涉重金属企业广泛应用。

潇湘晨报记者李柯夫 通讯员马晓东 长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