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

摯潷畫畫紅塵


說起吃飯,可能世界上沒有人比中國人更懂得“吃”了。在中國漫長的烹飪歷史之中,各種烹飪炊具的出現實在是令人目不暇接,而在這其中,鐵鍋可以說是中國老百姓最為重要的炊具了。然而當我們翻閱史料,就會發現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那就是直到宋朝時期,中國的冶鐵技術才得以突飛猛進,換句話來說,直到宋朝,鐵鍋才真正進入了中國老百姓的廚房之中。那麼問題來了,在宋代之前,中國古代老百姓都是怎麼做飯的呢?

對此相關學者通過研究,按照時代提出了4種沒有鐵鍋的烹飪方法。從人類第一次學會使用火開始,烤就成了中國古代最為簡單的烹飪方式,只需要一根樹枝和一團火,就能夠將動物的肉鋪和各種蔬菜烤熟,因此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祖們通常使用“烤”這種簡單的方式烹飪食物,而這一漫長的過程很有可能持續了數萬年。

進入新石器時代以來,中國的先民們學會了燒製陶器。由於陶器的製造成本低廉,因此即使到了青銅器時代,陶器也是中國普通百姓們所喜聞樂見的炊具。在當時,由於青銅的冶煉成本太高,因此在夏、商時期,青銅器是隻有上層社會才能使用的珍貴器皿。不過,不管是用青銅器還是陶器,“煮”和“蒸”成為了當時最為流行的兩種烹飪方法。

由於陶器和青銅器的導熱性能都很好,食物可以通過水來進行加熱,從而最大程度的保證食材的原汁原味,因此在當時,即使沒有鐵鍋,人們也能夠吃得上原汁原味的美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種新的烹飪食物的方法出現了,那就是“烹”。據《韓非子》記載:“治大國若烹小鮮”,可見“烹”當時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烹飪方法了。不過這裡的“烹”和現在的“炒”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因為當時還沒有鐵鍋,因此所謂的“烹”指的是在蔬菜或者肉類之中加入動物油脂,將食物煎熟,確切的說和今天的自助烤肉有些類似。

直到北宋時期,宋朝人開始使用煤進行冶鐵,這可以說是鍊鐵技術的一大進步,據相關資料記載,當時北宋冶鐵的年產量大約是800多萬斤,按照當時鐵鍋的製造重量來說,如果全部拿去造鐵鍋,也能造出100萬口鐵鍋,正是因為宋朝的冶鐵技術有了長足進步,宋朝人們才能夠用上物美價廉的鐵鍋,從此之後,鐵鍋就對中國的烹飪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完顏翠花


你好。我是中正醫學。很高興為你解答。在宋朝之前是沒有鐵鍋,但是卻有鐵器。不過這類東西屬於珍貴的物品,普通百姓是沒有辦法使用的。在春秋就已經有了冶鐵技術,可是因為條件有限,技術也非常落後的問題。導致鐵的生產量極低,只能給皇親貴族們供應,而平民百姓們就只能看著羨慕。但是沒有鐵鍋就沒有辦法做飯嗎?那肯定不是,人類這麼聰明,總會有很多替代方法。

就像現如今,不少人在外面去野炊,即使不帶鍋,也能想辦法煮熟食物。最初原始社會的人們,通常都是用火直接來燒烤肉。隨著發展,又開始有了陶器,這些物品也是很耐高溫的,所以用來煮東西是完全沒有問題。再到後來又開始出了青銅鼎這類物品,這也是可以用來燉肉做飯,不過這類東西也算是比較珍貴的物品,通常都是有錢人家才會使用得起。

到了宋朝之後,鐵鍋也就出現了。不過這種東西仍然沒有被普及使用,很多平民百姓依然是用其他物品來替代鐵鍋。比如說甑,這就是一種陶製的鼎,不過這種東西通常都是用來煮東西,很少會用來炒菜。除了這種之外還有釜、鬲這類物品,這些也都是陶製物品,都是用來煮東西,很少會用來炒菜。

不過平民百姓中,能吃得上肉的人很少,油都看不到一兩滴,又怎麼可能炒菜呢?所以百姓家中用這些陶製的廚具就足以滿足日常的生活所需。而那些富貴人家們,肯定是喜歡吃炒菜,喜歡炒肉,所以他們的家中就會備上鼎、鐵鍋、鑊這類廚具。想要做飯燒菜、炒菜都是可以的。

由此看來,即使沒有鐵鍋,聰明的古人們也可以找到替代的物品。不管是能燒製食物的金屬,還是隻能用於煮湯熬菜的陶器,總之他們是不會讓自己看著食物餓肚子的。

在看完了古人們的這些廚具之後,我也是忍不住感嘆一下如今的好生活。現在的人們真的是生活在一個很幸福的時代中,有著各種實用性超強的廚具。以前的大鐵鍋現在都很少有人用,大家都開始用更輕便的不鏽鋼鍋,不粘鍋之類的。這些鍋重量更輕,炒菜還更方便,導熱性還特別強,安全性同樣也很高。所以說,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高科技帶來便利的時代中,真的是我們所有人的幸運。



中正醫學


歷史上在宋朝之前是有鐵鍋的,只是沒有得到普及,因為在宋朝前,無論鍊鐵技術,還是對鐵礦的開採,都非常困難,再加上這些都有國家管控,只有皇宮貴族能用,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用不上。那老百姓用什麼做飯呢?

第一當屬陶器,因為陶器是用泥巴做的,也是最廉價的,畢竟泥巴到處都有又不值錢。現代生活中還有它們的身影,最有代表的比如砂鍋🍲,熬中藥用的沙罐、瓦罐等。其次當屬銅器,銅器也是進入青銅器時代才有的,比如銅鍋、銅碗等。銅器在哪個時候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用的起的。在青銅器時期甚至之前做飯還是完全依賴陶器或石器。



中心


衣食住行乃民生大事, 尤其是烹食這一方面,正所謂是民以食為天。瀚海跟大家一樣好奇,宋朝之前是沒有鐵鍋的,他們煮飯烹飪時候到底是怎麼樣操作的呢?



事實上,宋朝之前是真實存在鐵鍋的,只是在那些時期之內鐵鍋是普及率不高。在漢朝時,古代人就已經擁有制鐵的技術了,但是鐵礦資源珍貴,受到國家嚴格控制。因此,一般而言,鐵鍋這回事兒跟普通老百姓是沒有什麼瓜葛糾纏的,它只存在於有權有勢之人家裡。

那個時期裡,鐵主要用來製造戰場上防敵殺敵的武器,或者製造鐵犁等農具。至於鐵鍋,那是稀有珍品了,只有王公貴族家裡才用得起。沒有鐵鍋的普通老百姓是如何做飯的呢?

說到底鐵鍋也是一種能加熱的容器,古代人腦袋瓜子很靈活,他們就算用不起鐵鍋,也能找到替代工具來做飯烹飪。一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所言“皆沉船,破釜甑。”項羽當初行軍打仗,就是用釜和甑作炊具,相互配合使用。甑為上層,用作蒸鍋,釜作下層,當成水鍋,燒火煮水使蒸氣上升。米穀魚肉,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煮熟。而釜和甑中間用多孔的箅子隔開,既便於蒸氣上升,又阻止上層的米穀漏到下層。



除此之外,古代人還用青銅器、陶製器之類的作為烹飪器具。不過,顯而易見,還是鐵鍋的煮食效果更棒更快捷。直到宋朝,鐵鍋才成為普及食用工具走進千千萬萬戶老百姓家裡。他們那時期出現的是“淺底炒鍋”,它的優點是底部比較薄,傳導性更好,受熱面積更大。“煎炒烹炸”樣樣皆可。

在樂清雁蕩山上,現存著一口北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鑄造的鐵鍋,這口鍋重18.5噸,這是我國唯一保留下來的最大的古代鐵鍋。很少人能夠料到,如今平常易見的鐵鍋,在古代人看來便是稀有罕見的好工具,就連遊牧民族在搶掠中原時也視其若至寶,當成是戰利品。


瀚海說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自從《知否知否》的電視劇熱播以後,大家就普遍認為,鐵鍋是宋朝才出現的,因此炒菜這個工藝也是宋朝開始才有的,在此之前大家只能吃水煮或者燒烤。

我認為這個說法不準確,因為成書於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裡就已經有很多菜品的記載,還有一些醫藥古籍中,也出現過炒這個字,因此炒菜並不是宋朝才開始有的。


我們要想了解宋朝之前的古人是怎樣做飯,不妨從“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中瞭解。

南越王墓是西漢時期越眜的,從墓中挖掘出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最出名的是絲縷玉衣。在大量的珍貴文物間,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一些炊具,其中有一款炊具非常特別,如下圖:

這個炊具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用途,就是一塊用於煎炒的青銅板。由此可見,早在西漢時期,南越地區在烹飪食物的方法上就有了煎炒工藝。

在南越王博物館還有一種用於刮姜蒜的工具,如下圖:

這種工具在南方地區製作白切雞沾料的時候是經常使用的。從這些出土炊具可以看出,當時烹飪食物的方法已經相當豐富,也可以看出趙眜是一位資深的吃貨。

古代百姓的烹飪方法

由於趙眜是南越國的第二任君主,因此他可以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烹飪工具和技術,那麼在宋朝之前的普通百姓是如何做飯的呢?

在古代,不管是鐵器還是青銅器都屬於高端用具,普通百姓是很難擁有這些東西的。所以百姓做飯一般都會使用陶具,就是我們現在煲湯用的沙鍋或者是陶鍋。這種炊具只能用來煲湯或者煮菜,不能用來煎炒,更何況古代的食用油非常稀缺,煎炒工藝需要較多的食用油消耗,普通百姓是負擔不起的。

結束語

我們如今的烹飪方法五花八門,菜餚也是豐富多彩,很多人就會覺得在落後的古代,大家吃的東西應該會很單調。其實古代的菜餚一點都不單調,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的菜品,很多就是在古代時候發明的。

比如古代的《食珍錄》、《山家清供》、《食經》等著作,就是記錄了大量的菜餚品種,有些菜品的烹飪方法甚至已經失傳。

由此可見,古人的餐桌並不單調,而且在宋朝之前的烹飪方式也是有很多的。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宋朝之前並不是沒有鐵鍋,只是數量較少,僅供少數貴族使用。眾所周知在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掌握了冶鐵技術,但那時的冶鐵技術很落後,鐵產量非常少,物以稀為貴,以至於鐵比金、銀、銅的價格還貴。所以,普通老百姓不可能用得起鐵器,僅有少量鐵器在皇族和貴族之間使用。而鐵鍋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出現,人們把釜從中間劈開,只留下一個半球形,名曰“鍋”,材質也逐漸從青銅變成了鐵質,不但可以快速受熱獲得高溫,快速做熟食物,更能讓做飯的人省去許多麻煩,方便操作。但當時的鐵鍋也是比較稀少,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使用。

直到宋朝初年的時候鐵鍋才在老百姓家中開始普及,為什麼到宋朝初期才開始普及,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在北宋時期冶鐵技術得到了大力發展。根據史料記載,宋徽宗統治時期全國人口就已經擁有了1.3億,鐵的年產量達到了900萬斤,這些鐵產量足夠鑄造出相當多的鐵鍋,供老百姓使用,這是鐵鍋能在這時期比較廣泛的普及的根本原因。

宋代之前普通老百姓沒有鐵鍋,古人是怎麼吃飯的呢?

這個我們首先得從原始人的飲食說起,看看古人的做飯的工具經歷了這樣的變化。早期的原始人,也就是距今7000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人們基本上沒有什麼炊具,常常茹毛飲血,生吃各種食物,無論是蔬菜還是肉食都是生吃,吃法跟動物沒有什麼區別。偶然間,人們嚐到了被野火燒死和烤熟的動物肉,覺得口味不錯,很好吃,就採取燒烤的方式來獲取熟食。從最初的用火直接燒烤,到後來發現石板在火的灼燒下可以加熱食物,並且味道比直接用火烤的要好。再後來,人們發現泥土被火燒了之後會變硬,並且只要將泥土捏成“凹”形的在火的灼燒下,能變成容器,食物可以煮著吃,味道鮮美,於是就製作出了陶器,主要有“鬲”(li,音同離)和“鼎”,鬲是一個卵形的大罐子,頂部有環形外沿,底部有三個支撐腿,主要用來燒開水和煮飯。

再後來鼎的出現,鼎同樣有三個腿,頂部邊沿露出兩個帶孔的耳朵,方便穿上繩索吊起來,有方形也有圓形,主要用來煮肉。這時人們的食物以煮食為主,煮一鼎肉湯就算是上好的美味佳餚了。到商代時期,我國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因此,這時期,鼎的材質從陶器變成了青銅,容量也變得更大,是炊具的重大突破。

到東周時期,出現了另一個重要的炊具——釜(fu,音同斧),它的材質仍然為青銅,是從鬲的基礎上改造而來,已經非常接近鍋的雛形。比起之前的炊具,釜去掉了三條支撐腿,可以直接放在灶臺上來使用,距離火源很近,能吸收到更多熱量,所以,做飯效率大大提高。但由於釜仍然是一個卵形,除過煮、燜、燉的方式外,還不適合炒、爆和煎等烹飪方法。

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把釜從中間劈開,只留下一個半球形,名曰“鍋”,材質也逐漸從青銅變成了鐵質,不但可以快速受熱獲得高溫,快速做熟食物,更能讓做飯的人省去許多麻煩,方便操作。也是在這個時候,我國烹飪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炒菜”出現了,大大提高了食物的色香味。

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烹飪器材的變化一直在豐富著烹飪食物的方式。從原始人時期的茹毛飲血,到發現食物可以用來烤著吃,再到後來的可以煮著吃、蒸著吃、燜著吃、炒著吃等等。一直在豐富著我們對食物的體驗,對生活的體驗,一直在提升著我們的幸福感。


小胡侃侃


誰說的宋朝之前沒有鐵鍋?

無數的考古事件證明,鐵鍋從春秋戰國後就有了,但並沒有普及。要說大面積的普及,那是從北宋朝開始的,因為冶煉業發達了,鐵製工具大批量生產了,價格大幅下降了,百姓口袋也比較鼓了。

宋人以前如何做飯的

做飯必須要炊具,如今人們用的最多的,當然是各種鐵鍋了。宋朝以前的古人也用鍋,但用的有三種。


陶質鍋釜,這是從原始社會就開始的,歷史可謂非常悠久,好處是受熱均勻,周邊不宜燙手;劣勢是容易碎,一旦遇到外力撞擊或者掉到地下,那一定會碎的。因為當時的“抄菜”還沒流行,陶質品用起來還是可以的。宋朝以前,廣大老百姓最常用的就是陶製品。

銅質鍋釜,這個歷史也不短,在商朝時,就已經有了用銅做的各種器具了,至於鍋釜,現在出土的漢代雙耳銅鍋,說明銅質鍋釜已經開始使用了。但使用的人群是極少數,原因無它,價格太過昂貴。

(漢代雙耳銅鍋)

鐵質鍋釜。根據目前出土的鐵器看,土耳其出土的4500年前的鐵製匕首是現在已知的最早鐵器,而中國出土的3500年前的兩塊鐵條,說明中國的鐵器出現也不是很晚。

鐵出現後,最早用來製作武器,其次是製作農具等。《管子·海王篇》稱:工匠必有斧、錛、鑿、鋸、錘,是當時手工藝的真實寫照,說明鐵製品已經不是新鮮事了。當時的鐵比銅更鋒利,更導熱,所以鐵開始被接受。鐵質鍋釜的出現,那是必然。

(漢代鐵釜)

目前,發現的最早鐵釜,是漢朝的製品,開封大學博物館裡,就有出土的漢代鐵釜。和銅質鍋釜一樣,鐵質鍋釜不容易推廣開來,價格太高,同時,鐵質鍋釜,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不容易保管,容易生鏽,製造工業不簡單。

從歷史整體情況來看,宋朝以前,窮人家更多用陶質鍋釜,有錢人家有使用銅質鍋釜、鐵質鍋釜的,但相對而言,窮人太多,所以,陶質鍋釜是絕對的主流。銅質鍋釜、鐵質鍋釜就是少數派用的,是“輕奢品”。

鐵鍋的發展史

(出土的漢朝鐵器)

鐵鍋出現的早,普及的晚,因為古代早期的人們烹飪時,主要採用煮、蒸等方法。這樣的烹飪方法,陶鍋不是更好嗎?

後來,情況開始變化,一是開始大量使用動物油,甚至植物油,這就慢慢出現了一種新的烹飪方法,叫“炒”,於是,最適合的炒菜工具,就要逐漸登臺了。

《齊民要術》裡記載有關“炒”這一技法的有以下兩條:

炒雞子法: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鴨煎法:用新成子鴨極肥者,其大如雉,去頭,爛治(按,爛疑為爓之誤),卻腥翠、五藏(同髒),又淨洗,細銼如籠肉。細切蔥白,下鹽鼓汁。炒令極熟,下椒薑末,食之。

看出來了嗎?這是北魏後期的書,說明“炒”這種烹飪方法,已經登上舞臺了。相對而言,和“炒”最為搭配的就是鐵鍋了,但此時,用的較多的是“銅鐺”。

魏晉南北朝時期,鐵器的使用越來越廣,“鐵鍋的大量普及”越來越近,少有的鐵鍋、銅鍋,廣泛用在了貴族家裡。

終於,到了北宋時期,鐵的冶煉技術快速發展,鐵鍋終於大面積的開始製造,於是乎,中國人的烹飪習慣,因為鐵鍋的大量出現,變得和以前完全不同,“炒”登上了最主流的烹飪方式。

吃著美味的佳餚,有人不僅感嘆,鐵鍋就是個偉大的發明。

後來,明朝的蒙古人,為了能得到一口鐵鍋,那是相當得拼,他們在大明邊境,最愛搶的就是鐵鍋,因為,這個當年的“高科技”,蒙古人根本就玩不來。想象一下,蒙古女人沒有鐵鍋,半天做不熟飯,不得抱怨自己家的男人半天?蒙古鐵騎在外奔波,有個鐵鍋這樣的“做飯神器”,省了多長時間,提高了多少效率?

那不是“鐵鍋”,那是“寶鍋”。

如今,鐵鍋的形式多種多樣,種類齊全,但在古代,鐵鍋大面積進入百姓家中,是從北宋開始,之前,陶質鍋是主流。鐵鍋的出現,就是一場革命,烹飪方式的革命。

生活在這個時代,真好!否則,用著陶鍋,只能吃單調的飯菜,憋屈!


藍風破曉


我們現代人做飯的炊具可謂是五花八門。電飯鍋,電磁爐,烤箱,電餅鐺等等。不過炒菜大多還是用鐵鍋,因為鐵鍋中含有的鐵元素對人體非常有益。

可是,鐵大約是在宋朝時期才被發現,並且加以利用的。而且在宋朝的時候,鐵的產量依舊很低,所以非常珍貴,鐵器大多被用來製作打仗的兵器。只有少量貴族才可以用鐵鍋來當炊具。

我國古代用的最多的做飯的炊具釜、甑、鑊、鼎等。最原始的時代就比較直接了,大多就是用火烤一烤就可以吃了。所以古人大多吃的都是燒烤食物,聽上去好像挺美好的,可是古代的時候可是沒有孜然和辣椒這些調味品的,最多就是加點鹽烤一烤,更沒有可樂啤酒,一切都是為了充飢而已。

後來慢慢有了陶器。我國古代很多炊具都是用陶土製作的。再後來,青銅器時代就有了鼎之類的東西,就可以用來喝酒、做飯和炒菜等等。不過青銅鼎這樣的物質也是比較缺乏的,所以大多都是由高官才有資格享用。普通家庭大多還是用的陶土之類的罐子和盆。

另外一種叫做甑的用品,是用一種特殊的陶製作的鼎,平時可以用來煮飯,但是不能用來炒菜。不過古人大多生活清苦,連肉都很難吃得上,所以也不常炒菜。有肉的時候,大多用來烤,或者用煮飯的鍋來做頓肉。


口水雜談


提到宋朝就想到了宋徽宗,他是一個非常愛石頭的皇帝,但宋朝也是將鐵鍋普及到平常百姓家的,北宋時期冶鐵技術獲得了比較大的發展,產量多就能有富餘就能使老百姓家中也能使用,這也是鐵鍋在北宋普及,得以讓大家認為在宋之前沒有鐵器的原因,那在宋朝之前沒有鐵鍋,古人是怎麼做飯呢?

其實在宋朝之前,最初是用火直接燒烤,到後來發現通過加熱平滑的石板,人們用那種凹形的石板烙餅和烘焙,煮熟食物人們稱其為鬲。然後有了陶瓷,陶瓷技術很成熟了,那個時代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是陶瓷,古人可以用陶瓷做的鍋來煮飯。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鐵製品,只是產量比較低,沒有普及。到了宋朝,鐵鍋才在普通百姓家裡普及流行,兩宋市井美食也多了好多,一大原因就是因為鐵質鍋具的普及,讓人們吃到了炒出來的美味。





正史八千年


宋朝之前沒有鐵鍋,是鐵的開採和冶煉技術比較低。鐵器會首先用於生產。所以,宋朝以前百姓會用烤爐、陶器、木桶、竹製蒸籠等做為炊具。貴族等有錢人還會使用青銅器做為炊具。比如:鼎。

陶器出現較早,是一種普遍使用的炊具。現在我們仍然會使用陶器來頓湯、煮粥。

青銅器主要用來烹製肉類的食物。漢代以前的貴族多用鼎來煮肉。發展到現在就是咱們平常吃的滷水製品了。

木桶主要用來蒸制穀物。各種穀物的主食,以及釀酒。

竹製蒸籠出現的稍晚。

還有就是燒烤的炊具了。

古代的熟食就是從肉被烤熟開始的。在使用蒸煮的炊具以前,人們主要的食物製作就是燒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