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梅花不学金,一曲大鼓唱百年

天津是曲艺之乡

要对得起这四个字

自然不能只有相声

戏剧、快板、评书、时调……

当然还包括一项非遗

南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派梅花大鼓



1

所谓金派梅花大鼓

很显然是梅花大鼓的一个流派

要说梅花大鼓的历史

其实也并不长

它起源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

由满族人玉祥、玉瑞创始

在当时称呼为“梅花调”

属于一种民间曲艺


△金万昌于天津大观园演唱《指日高升》


而真要说把梅花大鼓唱出名声的

还是一位叫文玉森的老先生

经由他的嗓子这么一唱

吸引来了一批学习梅花大鼓的人

而其中就有金派梅花大鼓的创始人

金万昌老先生

2

金万昌有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

再加上他潜心钻研出委婉动听的腔调

以及堪称绝活的“鼓套子”

(类似于现代歌曲的间奏)

使他的梅花大鼓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甚至在当时产生了“无梅花不学金”的局面

也为后来梅花大鼓的改革

以及女腔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金万昌的拿手曲目

有《大观园》《鸿雁捎书》《老妈上京》等

金万昌成名之后

还被赋予了“梅花鼓王”的称号

而在众多徒子徒孙中

一定会说到的便是前金派梅花大鼓传承人

刘嘉昌老先生


刘嘉昌

(1930-2017)

3

刘嘉昌1930年生人

生于金融世家

从幼年起便对曲艺有着浓厚的兴趣

1947年拜周麟阁先生为师

周麟阁先生私淑金万昌先生

不仅掌握有众多金万昌的拿手曲目

更是从外形、神韵上极力效仿金万昌

时评“给人以绝尘、宜人之感”

“火候虽不及金老,其余均比金老雅致,最合歌梅花调之身份”


周麟阁

有着这样一位好师父

刘嘉昌的梅花大鼓

自然颇具金派神韵


2016年,刘嘉昌先生参加电视节目

刘嘉昌的唱功、功力非凡

同时具备甜润脆亮的好嗓子

以及扎实的打鼓技巧

准确地反应出了金派的演唱风格和艺术水准

刘嘉昌生前一直致力于

金派梅花大鼓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不仅恢复并演唱了十余段已失传的曲目

更是广收门徒

现在金派梅花大鼓的传承人

张博便是其中之一


金派梅花大鼓传承人:张博

4

张博是土生土长的天津老城厢人

那时的老城厢胡同中

左邻右舍经常会播放一些评书、大鼓等传统曲艺

上初中时

张博便已对曲艺有了浓厚的热爱

甚至会用录音机将这些评书录下来

也是一次偶然

录音机中不仅录下了评书

还录下了一段京韵大鼓

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就此在他面前展开


2003年,张博拜师刘嘉昌

从此开始了金派梅花大鼓的学习

然而金派梅花大鼓比京韵大鼓要复杂的多

不仅“鼓套子”复杂

还有“字少腔多”的特点

有时候仅仅一个字

师父就要教上好几节课

如何换气、用气,如何吐字归音

这些除了师父的教导

更多的还要自己勤学苦练

才能掌握金派梅花大鼓的演唱技巧和唱法

刘嘉昌先生去世后

张博等年轻的子弟们

肩负起了曲艺的传播和传承工作

对于现代人来说

金派梅花大鼓的节奏较慢

并不受现代年轻人的喜爱

虽然有所忧虑

但随着各地曲艺演出的举办

张博获得了人们的称赞

也看到了孩子们对金派梅花大鼓的兴趣


张博表示:“辞藻并不重要,只要孩子们喜欢,通过内容记住了曲子,待到他们长大了,理解了传统的唱词,就能把这门曲艺传下去。”这也不失为传承传统曲艺的一种有效方式。




编|赵双

综合整理|南开档案、天津文艺广播、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