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遗产预约未来——开封城墙“申遗”迈入新时代

千百年来,城墙与城市休戚与共。古今之间,因为有她,我们才能探寻祖先造城智慧,触摸维系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基石,继往开来,传承创新,坦然面对城市的明天。

2019年11月6日至7日,为进一步发掘开封城墙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推进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加大开封城墙文物保护和申遗宣传力度,推动开封文旅深度融合,“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第七次工作会议”在古都开封隆重召开,14个城市围绕加强文旅融合、预防性保护、对外交流等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积极探索古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

城市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封,其鲜明的城市个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城市建筑——比如说城墙,来体现、来表达。

在我国建城史上,有城必有墙。开封城墙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夷门自古帝王州”一句中的“夷门”,指的便是战国魏大梁城的城门。公元前365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于此,并大规模营建大梁城。而大梁城作为魏国的都城,则是开封真正成为城市的开始。

唐建中二年,汴州刺史李勉对外城进行重筑,又称“罗城”,将汴河圈入城内,成为运河要冲节点,“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溯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这是有文献记载的开封城墙最早的修筑史,匡正了千百年来开封城的格局。

五代时期的五国,除后唐都洛阳外皆建都开封。公元955年,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城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筑,下诏扩建外城。因开封土质松软,派人取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县境)之土填筑,使城墙坚固如钢。因外形轮廓如一头巨大神牛曲膝仰卧,故俗称“卧牛城”,而内城仍沿用唐代汴州城。

北宋定都开封称为东京,筑牢开封城墙便成为安国定邦之大事。经过四次修筑,形成了皇城、里城、外城三重结构,里城部分沿用了唐代汴州城城墙。《武经总要》等书详细记载了城墙城门、瓮城马面等防御设施的制度和做法。金代又对里城南北二墙进行扩筑,提升了城防能力,也由此确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规模。

明代洪武元年,以开封为“北京”,按陪都规格重建开封城。根据“高筑墙”原则,城墙外包以砖石,至此,开封成为一座砖城。明代开封城墙有5座城门,东二门为曹门、宋门,西门为大梁门,北门为安远门,南门为南薰门,5座城门互不对应,故有“五门不对”之说。安远门通延津,大梁门通中牟,曹门通兰阳(兰考),宋门通陈留,南薰门通尉氏、通许,故又有“五门六路,八省通衢”之称。明崇祯15年(公元1642年),明军为淹没李自成围城大军,掘引黄河水,致使黄河水围城,水退后城墙均被泥沙围拥至地下,垣形卑甚,残破不堪。

清康熙元年,开封城墙重修,在明代城墙基础上进行重筑加高,使原来破败的城墙焕然一新。此后,因历经水患,乾隆4年、22年、29年又分别予以重修城墙。清朝道光21年,开封城墙不幸遭遇黄河水患被毁。后又在明城墙基础上,修筑了今日所见的“外砖内土城”的城墙形态。

民国时期,南城墙开设一门,俗称小南门,并拆除五门城楼及月城(瓮圈)。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现代交通的需要,又陆续开辟了迎宾门(南城墙西段)、小西门(西城墙中段)、新开门(东城墙中段)、明伦街城门(东城墙北段)及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城门(东城墙北段)。

从悠远浩荡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开封城墙历经风风雨雨,依然巍峨耸立。开封现存明清城墙,包括墙体、城门、附属建筑及其地下遗址等,总长14.4公里,南北略长约3.8千米,东西稍短约3.4千米。城墙墙体拔檐上有7322个垛口,81座马面、7座碉堡、2处水门联通城内外水系,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代表性城墙,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中国第二大明清城墙。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开封城墙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了城墙,开封才是一座城。对于开封人而言,城墙是能触摸到的最原生态的历史文脉。一代又一代的开封创造,一代又一代开封人艰苦而卓绝的奋斗过程,全都默默地沉淀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城市记忆。

“城摞城、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 开封城墙的历史传奇,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遐想。放眼望去,梯形的墙体上窄下宽,平均高度地面以上7至8米,如一条玉带环绕着古城。然而,地下泥沙却掩埋了10至11米,上下叠压着唐至明六层城墙,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是少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罕见的。

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在开封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由单纯地使用石器到学会制造工具,从靠采摘和狩猎来获取食物到学会“刀耕火种”式的农业生产,缓慢地进化着,不间断地繁衍生息。开封的中世纪文明便是在这样的进程中逐步产生出来的。时至上世纪初叶、中叶,开封城墙前后经历两次战争,古城墙已是残垣断壁、弹痕累累,残破不堪。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大南门前,每天醒来的第一眼,就能看到古城墙。”今年60多岁的汪海君女士回忆起儿时的时光,最难忘的就是开封的古城墙。她说,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小的时候都“爬”过城墙。

与其他地方 “登城墙、上城墙”不同的是,开封人说城墙却是 “爬城墙”。城墙里,坡度非常陡峭,城墙外,经常要抠着砖缝上去,这多少反映了开封城墙的特点,也可见开封城墙以前的破旧程度。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城墙上参差交错生长着野生的白杨树和刺槐树,树梢间可以看到有鸦雀等鸟窝。地上也自然生长一些低矮的荒草野菜和其他荆棘。城墙上被人和牲畜踩出一条窄窄的羊肠小道,虽有起伏,却也有自行车悠悠驶过。一座原生态的城墙,不加任何修饰,却宁静、古朴、肃穆。

风霜雪雨千载,烟火人间百态。不管是喜、是悲、是苦、是乐,城墙所有这一切,都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开封人的心上,感动并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开封人。

为维护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城市总体风貌,开封市政府自1994年始对古城墙进行整修,在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举全市之力修复大南门、大梁门及两侧墙体,随后又修复了北墙铁塔公园段外砖。

自2007年以来,开封城墙抢救性保护工作得到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在积极贯彻党中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和维护古都风貌“保老城,建新城”“应保尽保”“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原则上,开封相继颁布实施了《开封市文物保护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封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古都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初步构建了文物资源立体保护展示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到目前,已参照清代开封城墙形制,修缮外墙体约10.9千米,内墙护坡约3.8千米。

在城墙保护维修过程中,严格遵循原工艺、原材料、原作法,采用与原城墙材质一致城墙砖补砌佚失的外砖墙,采用与原城墙护坡材质一致的七三灰土修复残损的护坡及海墁,并根据最小干预原则,对城墙上的碉堡、城墙下防空洞等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存进行现状保护。

记者了解到,《开封城墙东墙及北墙维修工程设计方案》于2015年通过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批,与原《开封城墙南墙保护维修方案》采取原状修复的方式不同,根据目前文物保护的理念,尽可能采用最小干预原则,在保护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文物残损状况不同,对夯土内墙分别采用原状修复,局部修复和现状保护的方式进行。

在做好城墙本体保护工作的同时,开封也及时启动了城墙周边环境整治项目,自2010年以来,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先后修缮外墙体10.9千米,内墙护坡3.8千米,并修建了10余千米的环城墙绿地公园,有效改善了城墙周围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为市民提供了舒适美观的休闲文化长廊,使开封城墙保护展示工作成为一项民生工程、生态工程、文化工程,已建成开放的环城墙公园业已成为开封市民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环城墙景观带已初具规模,成为开封对外开放和休闲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目前,开封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一渠六河”环境整治工程东护城河、南护城河和黄汴河等城墙内外水系进行集中整治,使生态修复和周边景观提升,与开封古城墙两相呼应,形成立体景观带,以进一步彰显开封“北方水城”特色,这对于开封城墙申遗、城市生态修复、河道环境整治、大气污染治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城墙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久、系统最为复杂、形态最为多样、建筑水平最为高深的“城墙文明遗产”之一。保护文物本体,守护文化遗产,是我们知道过去,了解自身、庚续文明的历程。

有了城墙,开封才是一座城。对开封而言,城墙传承了历史文脉,见证了城市兴衰,典藏了城市记忆,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遗迹,更化作城市底色,成为开封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的持续提速,包括开封在内,中国明清城墙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旅游价值反而更加彰显,全国14城市联合申遗的模式,极力推动“中国明清城墙”在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参与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的14个地市的城墙分代表了明清时期都城、二级王都、府城和卫所等不同的等级,历经了岁月沧桑,保存至今,且均保存于高速发展的现代城市建成区之中,也可以说是人类传统城市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有机融会、传承发展、和谐共生的典范,在世界范围内及人类城市化进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迪意义。

“实际上,我们开封市历届领导不但对城墙保护和维修工作高度重视,对开封城墙‘申遗’工作非常重视。早在1996年开封城墙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就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请示。” 11月7日,在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第七次工作会议间隙,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魏培仕说道。

上世纪90年代,开封在经济条件比较艰难的情况下,举全市之力修复大梁门及其两侧墙体。尤其是在修缮大梁门的过程中,共收到社会各界人士捐款220余万元,足见开封父老乡亲热爱文物、保护城墙的巨大热情。2019年,开封城墙文化带和汴河水系文化带、中轴线文化带一起上升为开封三大文化带战略之一,体现了开封市委市政府守住开封“根”和“魂”的决心,彰显了开封市委市政府要保护好传承好展示好城墙文化的思路,以及全力以赴做好开封城墙“申遗”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城墙记载人类文明、传承历史文脉,丰富现代生活,见证美好未来。新的历史时期,怀着对文化遗产的深深敬畏,开封城墙的遗产保护及文化传承工作,不仅需要解决古与今、新与旧、修与补的现实难题,更需要破解传承文明、承载城市功能、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的重大命题。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申遗’只是一个抓手,关键是怀着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努力破解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课题,让我们的明清城墙在传承文明、承载城市功能、融入现代城市发展中找到位置、体现价值,庚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魏培仕说,“我们开封要和其他兄弟城市一样,应该成为中国城墙申遗团队的重要一员,如果申遗团队是一辆列车的话,我们愿意做这辆列车的一个轮子,承压负重,铿锵前进。”

文化发展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交融过程。向文化繁荣兴盛的新时代奋进,城墙也有待展现全新的活力,绽放别样的光彩。开封城墙是一种文化存在、是开封的精神象征。它像一块方方正正的实体大印,矗立在中国国土上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不朽。

如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以什么样的面貌,进一步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进一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向世界讲述好精彩的开封故事、中国故事?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必答题,我们相信,也只有当城墙与城市的文化魅力、创造活力交融释放的时候,城墙这一文化遗产的生命之光才会永久绽放。

(全媒体记者:岳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