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網飛的押寶作《巫師》,我更看好這部“史上最貴英劇”

不知不覺,距離《權力的遊戲》最終季收官已時隔半年。

說它“神劇隕落”也好,英雄遲暮也罷。

作為這個時代最宏偉、最蕩氣迴腸的史詩級美劇,權遊至今無可超越。

雖說權遊在劇迷心目中的地位難以撼動,但流媒體界的巨頭們可不這麼想。

亞馬遜、網飛都蠢蠢欲動,隨時準備向那個空蕩蕩的鐵王座發起衝鋒。

為此,前者斥巨資買下《指環王》《時光之輪》的影視改編權。

尤其是《指環王》這個版權就值2.5億、開發成本或超10億美元的超級大IP,正是它發起挑戰的底氣。

後者的《巫師》(也譯作《獵魔人》)也已經蓄勢待發,離開播僅剩40天。

無數原著迷、遊戲粉都在關注劇集能否還原安德魯茲·普科夫斯基筆下波瀾壯闊的奇幻世界。

同時也好奇“大超”亨利·卡維爾是否能演繹出他們心目中的白狼傑洛特。

至於昔日王座的捍衛者HBO則迫切需要在“後權遊時代”找到下一個頂樑柱。

於是,才有了今天要介紹的這部“史上最貴英劇”——《黑暗物質》。

本劇改編自菲利普·普爾曼的《黑暗物質三部曲》。
光看名字,大家可能一頭霧水。

不過菲利普可是被認定為“繼《魔戒》作者托爾金之後最優秀的英國奇幻小說家”。

能獲得這等讚譽,作品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原著死忠粉,“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幾乎是毫不猶豫就答應要參與這部劇的拍攝。

先恭喜小詹,他總算有機會彌補過去與《哈利·波特》系列失之交臂的遺憾了。

不誇張地說,剛一看卡司陣容,我就想說:穩了。

女主由《金剛狼3》中的“小狼女”達芙妮·基恩出演,年紀雖小,但演技頗有靈性。

女配是出演過《婚外情事》的金球獎視後露絲·威爾遜。

兩大導演分別是執導過《神秘博士》的傑米·奇爾茲,以及執導

《國王的演講》《丹麥女孩》的湯姆·霍珀

編劇陣容不僅有曾參與《奇蹟男孩》《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製作的傑克·索恩,甚至還請到菲利普老爺子親自操刀。

果不其然,各大評分網站目前紛紛打出好評——

豆瓣8.6,IMDb8.4,爛番茄新鮮度80%

無論是製作方BBC,還是發行方HBO都對首播收視率表示相當滿意。

與頂配陣容相映襯的是故事中龐大深邃的世界觀,無論你是科幻迷還是奇幻迷,都能get到爽點。

它與前段時間開花主演的

《狂歡命案》頗有幾分相似。

二者皆充斥著各類混搭元素:魔幻、科幻、維多利亞時代風格、蒸汽朋克。

再加上精緻復古的畫風、大氣磅礴的配樂、草蛇灰線的伏筆鋪陳、緊湊流暢的劇情。
這將會是一場充滿想象力的頂級盛宴。

天選之子


故事的開場,充滿了宿命論色彩。

預言中的“天選之子”在一場危及秩序的大洪水中誕生,而她的命運將牽涉到整個世界格局的變化。

為了尋求庇護,阿斯里爾勳爵(詹姆斯·麥卡沃伊飾)決定前往位於牛津的約旦學院,然後將這個孩子親手交給院長。

就這樣,父母雙亡的少女萊拉·貝拉奎亞便在學院監護下,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從來不懂什麼叫“安分”的她,每天都像個愛冒險的假小子似的,自由地穿梭在各個角落。

在萊拉與同伴羅傑的對話中,很快引申出了劇中最關鍵的設定。
在這個世界裡,所有人的靈魂都以動物形態的精靈(Damon)存在。

比如萊拉的精靈潘特萊蒙,就通常以超萌的白鼬形態示人。

而叔叔阿斯里爾的精靈則是一隻威風凜凜的雪豹。
每個精靈對主人來說都意義非凡。

精靈既代表著他們的思想,也是重要的同伴和守護者,甚至與他們的性命息息相關。

一旦精靈受傷或遠離主人,雙方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對外界充滿好奇心的萊拉總是翹首以盼阿斯里爾的到來,因為對方總能給她帶來驚喜。
這次也不例外。

剛從北極回來的阿斯里安迫不及待地向眾人展示了他最新的科研成果:某種神秘物質“塵埃”。

塵埃的性質十分特殊,它只會被成年人吸引,對兒童來說卻不受影響。

令在場院士感到不安的是,阿斯里安還帶來了另一個撼動人心的秘密。
通過對塵埃的觀測,他發現北極光中居然藏了一座“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的存在意味著世上存在無數個平行世界,他們所處的世界不過是其中一隅。

一旦這個秘密被公之於眾,毫無疑問將粉碎大眾固有的認知,甚至威脅到教會的統治地位。

不過他們都不知道的是,老謀深算的教會早就率先探明瞭這個真相。

他們找到連接不同世界的“窗口”,並且派出人手時不時潛入其中。

比如劇中神父博雷爾前往的這個平行世界就與我們的現實世界高度相似,都有著發達的科技與人文水平。

因此,一走進這個世界,他就熟練地掏出了智能手機。

視線切回主角這邊。

為了不被打成異端分子,阿斯里安不得不迅速離開學院,以免遭受迫害。

臨行前,阿斯里安果斷拒絕了萊拉的請求,再三囑咐她要乖乖待在學院。

可就在這時,牛津附近陸續發生了神秘組織“饕餮”綁架小孩的事件,就連萊拉的好友羅傑也被突然帶走。

就在她心煩意亂之時,事情迎來了轉機。

一位社交名媛庫爾特夫人(露絲·威爾遜飾)主動提出要收養萊拉,並承諾會竭力幫忙找回羅傑。

一心牽掛好友的萊拉這才同意隨她一起前往倫敦。

在彼此朝夕相處的這段時間裡,萊拉體會到了久違的溫暖。

但更多時候,庫爾特夫人又代表著規訓與束縛。

她成了萊拉的社交導師,又時常帶她出入上流交際圈開拓眼界。

同時,她試圖以強硬手段來塑造萊拉,逼迫她成為天真純粹的貴族少女。

換句話說,她想強行馴服這隻“小野貓”,並抹去她原本不服管教、自由放縱的天性。

萊拉對此逐漸心生不滿,潛行技能點滿的她便趁機偷闖進書房,並在無意中嗅探到了陰謀的氣息——

比如,庫爾特夫人實際上是“饕餮”組織的負責人,該組織的幕後操控者則是教會。

比如,這個邪惡組織四處策劃綁架案,是為了利用兒童進行殘酷的人體實驗。

幸好,機智的萊拉趁著庫爾特放鬆警惕時,僥倖逃離了這個牢籠。

截至目前,這個驚險刺激的冒險故事其實才剛拉開序幕。

接下來,“逃出生天”的萊拉將與四處流浪的吉普賽人相遇。

她的目標是搭船去往荒蠻極地,儘快想出辦法救出那些慘遭折磨的孩子。

在那裡,她會與傳說中的神奇生物披甲熊

建立起奇妙的羈絆。

對她來說,整個浩瀚深邃的世界僅僅揭開了朦朧面紗的一角,未來還有更多平行世界等待她去探索。

萊拉與失樂園

從問世之初,《黑暗物質》就被定義為“兒童文學”。
不只是菲利普老爺子再三表示不滿,現在就連我也想為他打抱不平。

試想,一部文學作品沒有思想上的深度,又怎配被稱之為經典?

因而它絕非一個簡單易讀的低幼童話,其中暗含了大量與宗教、神話相關的哲理和隱喻。
更不用說,它還涉及了諸多對權威、真理以及人性的深刻探討。

首先,故事的靈感本身就源自西方三大史詩之一《失樂園》。

尤其是標題“Drak Materials ”即“黑暗物質”,也出自其中。

而萊拉與未來男主威爾以及配角馬隆博士的人物形象,則分別對應了《聖經》中的夏娃和亞當,以及那條撒旦化身的蛇。

因此,如果用作者本人的話來說,這相當於一部“21世紀的創造神話”。

但另一方面,普爾曼也曾提過他寫書是為了“重塑彌爾頓的故事,並顛覆他的道德觀”。
因此《黑暗物質》並不是對彌爾頓原著的簡單復刻。

《失樂園》中亞當和夏娃的一系列舉動給人類帶來了痛苦與失落,而萊拉則恰恰相反。

她的目的在於拯救他人,因此她對“平行世界”的探索不止是觸碰禁忌,更是試圖打破教會的專制地位和對思想的鉗制。

其次,除了對宗教起源故事的熟練拆解與重構,《黑暗物質》在設定上還充斥著濃郁的神話色彩。
畢竟自古以來,宗教和神話的關係就極為密切。

據作者所述,劇中“Damon”的造型啟發自達芬奇繪製的名作《抱著銀鼠的女人》。

核心設定的皮囊取自名畫,內涵上的精華就可謂博採眾長。

乍一看,這個代表著“靈肉分離”又具象化為動物形態的概念,恰巧與古埃及神話不謀而合。

古埃及人對死亡有著獨特理解,他們將人分為Ka和Ba兩個部分:Ka的意思是“雙倍的”,代表人的肉體。

Ba的形象則是一隻人頭鳥身怪,代表不朽的靈魂。

當然,“靈魂”這個概念本身也是所有宗教神話的核心之一,因此世界上還存在其他啟蒙導師。

比如北歐神話中的“Fylgja”,可直譯作“守護者”,它通常以動物或女性的形態出現。

“Fylgja”與《黑暗物質》中精靈有著相似之處:兩者都可以映射出主人的人格。

是溫順還是好鬥,是具有領導能力還是慣於順從權威,都可以直接從精靈的形態識別。

舉個例子。

教會中神父們的精靈要麼是蜥蜴、蛇等爬行動物,要麼就是昆蟲。這或許正是在暗示他們的冷血無情。

除此之外,作品還具有意識形態上的深度。

倘若整個故事只是依仗奇幻設定,從而追求視覺領域的奇觀,那麼它就難以與青少年受眾產生共鳴。

為此,菲利普老爺子摻雜進許多他對“成長話題”的反思與考察。

前面已經提到過精靈對主人的重要性。

更有趣的是,孩子們的精靈可以任意變化成各種型態,直到進入青春期後才會永久定型。

這就暗示著他們思想上的成熟以及世界觀的固化。

俗話說得好,“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益”。

在認知程度不同、價值觀互相沖突的基礎上,成人世界難免會與青少年們矛盾多變的世界產生碰撞。

有時,這種碰撞甚至具有侵蝕性或毀滅性。

新海誠電影《天氣之子》中的故事主線就是最佳例子。

故事中,象徵成人世界的警察們想要強行拆散帆高與陽菜。

在大人眼中,犧牲晴女換取東京的未來再應當不過,可帆高卻背叛了整個世界,只為找回陽菜。

他的選擇不該被簡單定義為“自私”或“幼稚”,而是少年們對這個無趣世界做出的反抗。

為了體現價值觀的激烈衝突,劇中用了更委婉的表現形式。
這裡就以第二集中的橋段為例。

面對拒絕聽從命令的萊拉,庫爾特夫人勃然大怒。

可她沒有選擇任何言語或肢體上的直接壓制,而是讓精靈代替自己出手教訓了對方的精靈。

任憑潘再三變換形態,都逃不過對方的撕咬與追逐。

一邊是冷笑旁觀的庫爾特,另一邊是深陷痛苦的萊拉。

這顯然是在說明成人對兒童的迫害和控制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

這不僅是權力或武力的壓倒性,更是思想和靈魂強度方面的碾壓。

即便如此,身為預言中的“反叛者”,萊拉在獲得力量之後將不再向象徵著父權、世俗權威的庫爾特夫人以及教會屈服。

這既是她的命運,也是菲利普最想表達的核心主題——

人性與自由意志要遠高於一切權威。

註定撲街的《黃金羅盤》

最後,再借機聊聊這個IP的“前塵往事”。

2007年,與劇版《黑暗物質》同根同源的《黃金羅盤》上映。

這部片子不僅卡司豪華、經費充足、而且特效精美,賣相可謂“色香味俱全”。

原本手握這個IP的新線影業信誓旦旦,意圖打造下一個《指環王》,為此在《黃金羅盤》的預算上豪擲2億

只可惜,妮可·基德曼、丹尼爾·克雷格等一線大咖也沒能拯救這部電影的悲慘命運。

電影不僅票房撲街,評分也只堪堪超出及格線。

最後,這個項目的虧損金額則達到1.2億,連累當時風頭正好的新線影業從此一蹶不振。

很快被母公司時代華納收回了獨立發行權,老老實實做回打工仔。

這部片子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首先,故事的人設崩了。

在原本設定中,不僅萊拉的母親(妮可·基德曼飾)是個心狠手辣的大反派,就連父親(丹尼爾·克雷格飾)也逐漸走上了黑化道路。

但在電影中,父親的黑化卻被扭轉,成了慈祥和藹的老父親。

如此扁平無趣的人設,無疑會使故事趨向平庸。

其次,《黃金羅盤》刻意避開了敏感的宗教話題。

在普爾曼筆下的虛構世界中教堂象徵著殘酷和壓迫,為了維護秩序不惜犧牲一切。

虛偽的神父們表面上是在為人民謀福祉,暗地裡卻做著切割兒童靈魂的邪惡勾當。

如此離經叛道的刻畫在虔誠的基督教徒眼中,無異於對上帝和信仰的詆譭。

當初,曾有基督教協會敦促其成員抵制與《黑暗物質》相關的所有演出,而英國的保守主義報紙《星期日郵報》更是稱普爾曼為“英國最危險的作家”。

但在電影中,這些“危險要素”都被和諧。

最後,編劇不顧戲劇衝突,強行達成大團圓。

種種因素疊加之下,《黑暗物質》的“暗黑面”統統消弭,成了迪士尼同款的“低幼童話”。

既然對人性的探討失去了力度,那它的藝術價值當然也就跟著垮塌了。

該作的潰敗在無形中對所有試圖改編原著的編劇們敲響了警鐘——

別以為光靠好看的皮囊就能忽悠觀眾,記得多打磨劇本;

千萬要尊重原著,以及尊重作者的意願;

無論如何,不該為了向“閤家歡”路線妥協就犧牲人設,否則等同於拉原著粉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