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遭遇核泄漏的福岛享受精致的晚宴

复兴厅常务副大臣菅家一郎(左)已能准确报出本报记者的名字。

本报讯 从繁华的东京到福岛,仅270公里,新干线只要1小时34分。街边灯火通明,广场上有人放着音乐,这个晚风沉醉的时刻,安详平和,似乎让人忘记八年前令人谈之色变的核辐射阴影。

这是一天内与菅家一郎大臣的第二次见面。上午在东京复兴厅的办公室,做完采访后他盛邀中国记者当晚就去他的老家福岛看看,他会隆重招待。于是,有了这一顿难得的夜宴。

大臣用一顿极讲究的日本料理款待了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每张案前都有印有媒体单位的桌签,隆重得让人诧异;清酒倒在带着浓郁松香的方木酒盅里,容器精美得像件工艺品,让人忽略了里头排名全日本第一的清酒,有点买椟还珠的意思。

菜品共有八道,样样雅致到不忍下箸。最要命的讲究,是日本人在饮食上执着的“旬”,也就是中国人说的“不时不食”。所以在枫叶飘红的季节,你可以认为这是一顿只适合这两周吃的晚餐,一年其余时刻都不相配。

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主人一个举动给满座客人带来的惊讶大。在祝酒词后,菅家大臣竟然花了二十分钟逐一记忆所有中国记者名字。他先是要求换名片,然后对照每人案头的桌签要求翻译读出各自姓名,他再用笔标注出中文读音,在与每位客人核对发音后,最后拍照把脸与名字和桌号一一对应。等到宴散兴尽,菅家大臣几乎已能报出多数记者的姓名与出处。

菅家官拜复兴厅常务副大臣,相当于副部级,为何要做这样一件看上去意义不大的事?

本次访日活动的邀请单位之一、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说:日本的政治家(菅家一郎是国会议员)不好当,亲民、低调是普遍的作风。而通过这样的举动,他更希望留给中国媒体一个好印象,使得媒体能够客观公正地报道福岛的真实现状。毕竟,截至目前,中国对日本东北地区的农副产品禁令仍没有恢复。

这一顿完美结合时令风物的晚宴,食材全部取自福岛本地,米是自己种的,酒是自家酿的,蔬菜水果都是产自除尘翻耕过的土地,经过了全世界最严苛的食品检验标准。为了在奥运来临之前让世界尽可能多的人放心,更为了家乡的明天,菅家大臣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本报特派记者 伊志刚 发自日本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