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越握紧、越疏远

几个月前,我间接促成公司两个同事确定了恋爱关系,女生因此经常跟我分享他们之间好玩的事情,当然,也有烦恼的时候。

有一次聊到关于安全感的话题,这个女生觉得自己在这段亲密关系里非常缺乏安全感:

特别好奇男生过去的情感经历;不相信自己对男生来说是重要的人;觉得男生和她相敬如宾,是不够爱她的表现;

......

然后这个女生用什么办法来消解自己的不安呢:

不断盘问男生过去的情感经历;一再跟男生确认自己是不是他重要的人;不断跟男生说:你对我这么客气,我感觉我们不像恋人;

......

于是,他们谈恋爱以来的第一次大吵,起因就是女生的不断盘问。

我听下来觉得,似乎这个女生因为不安感、怕失去,想要拼命抓紧男生,结果反而一度让男生疏远了自己。

同事的这段经历,不禁让我开始思考:在亲密关系中,为什么越想抓紧对方,反而和对方的距离越远?以及:如何维持一段亲密关系持续健康的发展?

接下来是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分享给你们,如果愿意,也希望你们可以留言说说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思考和想法。

关系越亲密,边界意识越重要。

无论是情侣、伴侣亦或是亲子关系,处在这些亲密关系里的两个人,既是彼此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同时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这种感觉就像是两个圆,既有重叠的部分,又有各自独立的部分,在亲密关系里想要紧紧抓住对方的人,其实是在试图让两个圆完全重叠。

去年夏天,日本共享汽车公司Orix auto Corp做过一项统计,结果显示:从他们公司租车的顾客中,约有1/8使用里程数非常小。也就是说,这些顾客虽然租了车,但他们对车辆的大部分使用场景并不在路上。

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租车不开的顾客,大多只为了找一点私人空间,在车里静静。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中国也很普遍:一些人每天回家第一件事不是立刻上楼,而是先在车里待一会儿。

说到这里,不妨思考两个问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把在车里独处的这一小段时间,当成了面对生活的最后缓冲?

为什么最应该给予温暖和放松的家,反而没有发挥它该有的作用?

我认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里的环境,让人感到窒息,自己这个圆,被越来越多的身份侵占:伴侣、儿女、父母......而「自己」这个身份,被极大的压缩。

在这个圆圈里,我既是我自己,同时还是别人的伴侣、别人的儿女、别人的父母,如果这些人,没有边界意识,或者说边界感模糊,肆意侵占我的圆圈,到最后,我的圆圈里,有很多人,但唯独没有自己。

每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最终都是朋友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触:和朋友的关系似乎比亲密关系来得轻松。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朋友关系至少在三个方面满足了我们对一段关系的需求期待:

玩伴--归属需要

什么样的两个人能够迅速成为好朋友,并最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闺蜜、好哥儿们、情侣?

首要因素当然是接近性,也就是说两个人离得近,但这种近并不单纯指空间距离,就像你和你的邻居也许到一方搬走的时候彼此都还不够熟悉。

这里说的接近性指的是:功能性区域的接近。什么意思呢?比如:

共用一间办公室的同事;常去同一间健身房的锻炼者;车位相邻的车主;同班同学;

......

这种功能性区域的接近性,增加了重复见面的频率,因此更容易发展出一段亲密关系,因为它满足了一个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归属感。

我们为同一间公司做事,我们是同一类人;我们都爱健身,我们是同一类人;我们的车位相邻,我们在停车场比跟别人的距离更近;我们在同一个班一起学习,比跟别的班的同学更熟悉、更亲近;

......

这些感受,都在强调我们的归属感被满足。

合作者--成就需要

任何一段关系,其本质都是价值交换,不要一谈到价值交换就觉得很现实,然后抵触,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更应该深谙这个道理。

网易财经8月份给出过一个数据:2018年,我国结婚率为7.3‰,创11年新低,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过7700万独居成年人。

导致结婚率连创新低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以现在的社会环境,结婚极有可能导致价值交换失灵。

换句话说:我现在一个人过得也不错,为什么要结婚面对两个家庭磨合的风险、生养教育方面的经济压力、潜在的感情危机等等?

当一个人生活产生的价值,高于或者远高于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产生的价值,年轻一代极有可能选择不结婚或者婚后不生育。

这种选择,就是基于价值交换的考量,有价值交换,就是一种合作关系,合作关系最终带给我们的,就是成就感被满足。

所以,一段关系里如果价值交换严重不对等,一定会让处在这段关系里的两个人产生疏离感,甚至,有人直接选择不进入亲密关系。

老师--成长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之所以被经常提起,就是因为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

当最低层级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满足后,我们的需求上升到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然而,最高一个层级的需求是:自我实现。

这是我们当中的很多人,终其一生想要达成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成长是绕不开的一个路径,否则,几乎不可能达成自我实现。

如何实现个人成长?方法很多:

阅读、学习深度思考保持好奇心多接触真实的世界

......

这些是靠自己就能做的,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这个环境,包括人。

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是接触最频繁、最紧密相连的,在双方分别遇到困惑、难处的时候,另一方能安慰、倾听、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建议,充当老师的角色,为对方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对促进彼此个人成长,帮助是极大的。

综上所述,把每一段亲密关系当作朋友关系来维系,我们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收获一段健康持久的亲密关系。

接下来,分享一些保持亲密关系健康发展的小建议,如果你正焦灼于亲密关系中,希望它们能给你一些思考的方向:

照顾对方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两个人相处要互相包容,但这样说好像太大了,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叫互相包容,这种情况下,不如就从一个很小的点切入,比如:照顾对方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习惯,两个人在一起,很可能面对同一件事,习惯大不同,比如:

我喜欢早起,你习惯睡懒觉;我爱户外跑,你喜欢去健身房用跑步机;我口味清淡,你无辣不欢;我喜欢看书,你酷爱玩游戏;我想逛街,你习惯宅在家;

......

不一而足。

照顾对方的习惯,其实就是给对方留私人空间的一种表现方式:

我早起,但不会拉赖床的你一起早起;我爱户外跑,但不会让你放弃健身房的跑步机和我一起户外跑;我口味清淡,但做菜的时候依然会做几道重口味的菜;我喜欢看书,但不会吐槽你只会玩游戏;我想逛街,但不会硬拉不爱出门的你一起去;

......

我们各自保持自己的习惯,不强求对方改变。

保持情绪稳定,不给对方增添情绪负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身边的人一直生气、不停的抱怨,明知道和自己无关,但自己的情绪也开始低落起来。

情绪是会互相传染的,所以,人们才会对总是抱怨、长期消极的人敬而远之。

想一想,如果亲密关系中的一方,情绪时常不稳定,今天心情特别好,过几天又情绪崩溃,甚至早上出门还好好的,晚上回到家就生气吼叫,长此以往,承担这些负面情绪的一方,会是什么感受?

所以,情绪控制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它的使用场景绝不仅仅是在亲密关系中,在我们醒着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需要依靠控制情绪来运筹帷幄。

没有「应该」,只有「感激」。

两个人在一起相处时间久了,加上又是亲密关系,最容易产生「应该」的错觉,就是觉得对方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这样特别容易让对方产生逆反心理。

这种时候,就更需要把亲密关系当作朋友关系来检视:你会觉得你的朋友对你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吗?

如果不是,那为什么你的妻子做家务是应该的?你的丈夫在外面辛苦赚钱是应该的?

前面说过,亲密关系和朋友关系的本质一样,都是价值交换,即:我能为这段关系提供什么价值?既然是价值交换,只有自愿、对等、匹配的问题,没有「应该」。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用「感恩」的想法来代替「应该」的错觉

谈恋爱的时候,你担心我太晚一个人回家不安全,即便不顺路也坚持送我回家,对此我充满感恩,而不是觉得:谈恋爱的时候,男生就应该送女生回家;

结婚后,你的工作比我的工作更辛苦、压力更大,但你依然扛下所有,回到家还帮忙分担家务,对此我心怀感激,而不是觉得:男的就应该扛事,我也有工作、也有压力,你就应该分担家务;

......

「我很感激」与「你本来就应该」是一体两面,认知不同,一定会影响亲密关系发展的走向。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

保持亲密关系健康发展的秘诀,不是绑紧对方,而是留有空隙,一些思考方向:

关系越亲密,边界意识越重要。每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最终都是朋友关系。

另外,有一些保持亲密关系健康发展的小建议,如果你正焦灼于亲密关系中,希望它们能给你一些思考的方向:

照顾对方的习惯保持情绪稳定,不给对方增添情绪负担。没有「应该」,只有「感激」。

关系再亲密的两个人,同时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相互紧密联系的同时,又保持各自独立的部分,是处在亲密关系里的两个人,最完美的相处方式。

我是 ,关于成长,慢半拍没关系,但别停!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