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納稅人的企業,進項700萬銷項750萬,為什麼會有150萬庫存商品?怎樣才能減下去?

快樂人生高峰


這個問題很好玩,很容易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進貨花了700萬,賣了750萬,怎麼還有150萬的商品呢?

其實,這個現象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只所以很多人會產生疑惑,是因為題目本身帶有一點迷惑性,他把進銷項稅額與商品數量故意混淆起來了,如果不是對稅收有較多理解的話,很容易上這個套。

一般納稅人在計算增值稅時,使用的是一般計稅方法,也就是根據企業購進與銷售的金額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增值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

其中: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按現行稅率,可能為13%、9%或6%)

進項稅額=企業購進的各類允許抵扣的增值稅

庫存商品的計算方法和增值稅的計算方法是不一樣的。

庫存商品=購進商品數量(金額)-已銷售商品數量(金額)

這裡計算的依據是商品的不含稅價。

兩種計算方法如果產生差異,那麼就是因為銷售與購進的價差原因,也就是企業的利潤來源,比如一批商品進價為100元,在銷售時完全可能按200元進行出售,那麼在計算進銷項時,進項為100元,銷項為200元。只要企業的毛利率足夠多,那麼在未完全銷售完畢時,銷項完全是可以大於進項的。

按題目所講,進項700萬,庫存商品150萬,那麼可以推斷已實現銷售的購進商品是700-150=550萬,550萬的購進商品實現的銷售為750萬,那麼企業的毛利率=750÷550-1=1.36-1=36%。

如果企業的毛利率大於36%,同樣實現題目中的銷項,剩餘的庫存商品還要更多,所以題目中提及的這個現象是正常的,而且是諸多企業追求的一種經營目標。

至於說怎麼減下去,一句話————繼續銷售吧。


左刀三爺聊財稅


這個問題很簡單,但你自己走進了一個誤區,所以迷茫了。

其實你的問題是,你是一般納稅人企業,進貨取得的進項發票總金額也就是價稅合計是700萬,你銷售開票總金額750萬,還有庫存150萬。

這說明什麼呢?有庫存證明進的貨沒有賣完,因為商品的售價一般要高於商品的進價,也就是說你進的貨還沒有賣完,就賣了750萬,剩多少呢?剩150萬的貨。

從你的描述可以看出,你的企業是一般納稅人,進貨賣貨,那麼適用13%稅率,假設你進的貨全部取得最高稅率13%的進項增值稅專用發票。

那麼進項增值稅稅額=(700÷〔1+13%〕)×13%=80.53萬元

銷項發票750萬

實現銷項稅額=(750÷〔1+13%〕)×13%

=86.28萬元

應繳增值稅=86.28-80.53=5.75萬

也就是說,假設你取得的進項發票,全部按最高稅率13%抵扣,也沒有留抵增值稅稅款,這就是你的迷茫所在:進項稅抵扣完了,怎麼還有庫存商品呢?即出現了有庫存商品,但沒有留抵稅款的情形。

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一般計稅方法:

=增值稅銷項稅額-增值稅進項稅額

=銷售價格×銷售數量銷項×適用稅率-進項增值稅稅額

在這樣的計算條件下,有庫存未必有留抵稅額,如果銷售價格足夠高,即使銷售了部分產品,實現的銷項稅額只要大於進項,那麼進項稅額就可以得到全部抵扣,從而出現有庫存商品,但沒有留抵稅額情形,同樣道理,如果銷售價格太低,或者本身適用稅率低於進項稅率,那麼即使購進貨物完全銷售,其實現的銷項小於進項稅額,就會出現,沒有庫存商品,但有留抵稅額的情形。

同樣道理,如果進項稅額700萬,銷項稅額750萬,進項稅款可以完全抵扣掉沒有留抵,但依然有庫存商品。


稅收視點


很多人經驗不足,是造成你所提問的內容,

一般納稅人是增值稅銷項-進項=應納稅額

我們把這個問題簡單化的假設,

貿易公司的一般納稅人,

銷售是750萬,數量假設14臺

進項是700,數量假設14臺

那麼銷項減去進項等於應納稅額

750/1.13*0.13-700/1.13*0.13=5.75萬元

結轉成本後,無庫存存貨

又如,假設不含稅

銷項是750萬,數量11臺

進項是700萬,數量14臺

銷項減進項等於應納稅額

750*0.13-700*0.13=6.5元

結轉成本後,庫存3臺,存貨成品是150萬,

銷售毛利率是26.67%

後期銷售庫存3臺,還是上述毛利率,那麼需要繳24.7萬

如果是工業企業,同樣是看進項的組成是不是剛好生產銷售數量的材料,如果剛好那麼沒有庫存,如果材料比生產銷售數量的多,就有材料庫存的!

有庫存金額沒進項就是將存貨中的包含的進項提前抵扣,一旦存貨實現銷售的,就是13%的稅率


柱伯1


先假設問這個問題的是企業的老闆,他關心的可能是:這沒賣完的150萬庫存商品,未來所產生的銷項稅怎麼辦,已經沒有進項可以抵扣了。


樓上有好幾位朋友有計算庫存,簡單看了下,感覺可能不太對。不過,沒有進項可以抵扣的問題,跟庫存成本還真關係不大。

增值稅最大的特點,是在整個增值鏈條中發生,上家的銷項其實是你的資產,你的銷項是你下家的資產。從這個角度看, 如果有大量進項沒有抵扣完,才是老闆更應該關心的問題,因為那會成為你的損失,會影響你的成本和利潤。

現在進項提前抵扣完了,這很好,至少不會像有些做長期租賃業務的公司,進項都過期了收入還沒回來,那才是真的浪費了。而且進項用掉的越快,也說明你的毛利越高。尤其是對商貿企業來說,這可是最值得期待的事,能賺到很高的利潤,即便多交點稅,也更容易接受了嘛。即便出現臨時性的市場不景氣情況,也能有更大的降價空間,讓產品更快買出去,這不是更好。

像樓主提供的數據,初步估計,大概已經有310萬的毛利了,剩餘的150萬庫存,再賣到的收入,可就全是利潤了哦。很可觀的。

稅畢竟只是企業經營業務中的一環而言,在有可能謀求更多的利潤時,也不能完全只盯著稅。對吧。


康愉子


進項700萬,銷項750萬,為什麼會有150萬的庫存商品?

我覺得這裡混淆了一個概念,就是銷售成本≠庫存商品。

假設這是一個新成立的商貿公司,沒有期初餘額。公司在購進商品後,肯定會加上自己的利潤銷售出去,所以,加的利潤高了,那麼相對應的銷售成本就會低,從而庫存商品就會出現剩餘。

那麼根據題主描述,700萬的進項和750萬的銷項,價稅分離後情況如何呢?

700萬的進項發票,603.45萬計入庫存商品,96.55萬是進項稅額。如果庫存還剩下150萬,那麼銷售成本就是603.45-150=453.45萬。也就是說453.45萬的成本,賣出了646.55萬的收入,利潤是646.55-453.45=193.1萬。毛利潤率是93.1/646.55=29.87%。

商貿企業不存在生產加工的過程,沒有產品形態的改變,如果是生產型企業,計算的過程將會更加麻煩。

所以結轉的產品銷售成本低於庫存商品的時候,庫存商品就會出現餘額。

歡迎交流,錯了我會改,但別做人身攻擊。


簡淨軒語


非請自來。

我更感興趣的是誰,以什麼身份問的,企業老闆還是財務人員?上來就談什麼進項,銷項,然後問庫存商品?什麼亂七八糟一堆!

就知道稅稅稅,也只有這個才值得關注,值得重視嗎?拿稅額來推存貨數量,就題目的幾個數還真不能推出來。

就本題而言,進項700萬?什麼意思?進項稅額700萬?還是購進支付款項700萬,銷項750萬?知道這是什麼概念嗎?如果是進項稅額700萬,不含稅價格為4375萬,同理,銷項750即不含稅銷售額為4687.5萬!那是上市公司的規模了?嚇我!

我的理解跟題目的表達應該有出入。我想題目應該是商貿企業,買進700萬的貨,賣了750萬,還有150萬庫存商品,這樣才比較合理。

要查清原因,先把最簡單的關係搞明白:期初餘額+本期增加=本期減少+期末餘額,把上面數據的代進來,期初+700=750+150。那期初沒有數?思路就是這樣,自己慢慢查吧。

至於怎麼才能減下去?如果是財務人員,問這樣的問題,真不想回答。還一般納稅人企業,購銷量那麼大。連存貨盤盈怎麼處理也不知道嗎?


龍門賬


其實,還有一個很白痴的可能,就是你忘記結轉成本了,貨賣出去了,發票也給客戶開具了,但成本你卻忘了結轉,所以就一直佔在庫存裡。

你可以查詢一下進貨的數量,是不是和賣出去的數量一致,假如一致的話,那就是有一部分成本忘了結轉。


黃二孃


僅僅憑採購和銷售的數據,是無法確定存貨是否過高的。以下通過一些假設來具體分析(此處先假設進項和銷項是指的不含稅的採購和銷售數額)。

1. 為什麼會有150萬的存貨?

(1) 可能期初就有存貨;

(2) 如果期初沒有存貨,那麼根據期初(0)+採購(700)=期末(150)+銷售,計算出本期銷售的存貨為700-150=550萬,

毛利率為(750-550)/750=26.7%,也不能說不正常。

2. 怎樣才能把存貨減下去?

首先,不能說150萬的存貨就是需要降低的,企業經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並不是本期賣完貨後期就不經營了,所以,正常情況下,當一期經營結束以後,企業都會有正常的備貨。

對於商貿企業來講,當期一般都會有尚未形成銷售的訂單,那麼,這部分是需要備貨的。當期這部分貨物沒有形成銷售,而仍然是庫存商品,也是正常。如果當期銷售後,企業存貨為零,那就要問,是後期沒有訂單了麼?後期是否會有斷貨的風險?

如果是製造業企業,那情況更為複雜。要綜合考慮企業的經濟訂貨量、安全庫存、存貨在途時間等等因素,這也是企業搞精益採購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因此,不能簡單地通過銷售和採購情況來判斷存貨是否過高。要結合企業類型、具體情況來進行綜合判斷。

以上是財會小童觀點,歡迎評論補充。


財會小童


這主要原因是你的商品進銷差價或稱之毛利率太高,導致銷售太成本低,形成存貨大。700萬進項,對應購入的庫存商品成本是700/0.16=4375萬元.而銷項750萬增值稅對應的銷售收入是750/0.16=4687萬元.那麼你企業就是說,銷售4375-150=4225萬元的庫存量商品就實現了4687萬元的收入(銷項稅750萬元).商品毛利率高達(4687-4225)/4687=9.8%,且也因為銷售額不低,導至存貨大.降低150萬元存貨的解決方案有以下辦法:.將150萬存貨銷售出去,但由於這150萬存貨已沒有進項稅額,因此可能要全交16%增值稅.題主想減低稅負可以有以下辦法:1.把你企業轉為小規模納稅人,150萬存貨就可按3%稅率銷售甚至能享受小規模納稅增值稅減免,小交或不交增值稅.2.如果有客觀條件無法轉小規模納稅人,你可壓低銷售價格,但不能低於成本價也保證有稅負交給稅務機關.如果不能壓低銷售價,可增加企業合理費用灶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如增加動輸費增值稅專用發票


丁明先生


首先,這個題目出的並不好,出題者可能就是在和大家做個遊戲。其次,說正題。銷項和進項有關係嗎?銷項稅和進項稅有點關係。大家都知道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進項稅。但是,題目好像說的並不是這個意思。因為說到銷項和進項影響了庫存。從這裡可以得出銷項和進項指的是採購額和銷售額。採購額(成本)和銷售額肯定不能相等的,誰也不會傻到平進平出,沒有一點利潤,正常經營都無法維持,還談什麼持續經營。定價(銷售額)=採購價格(成本)+利潤。如果想降低庫存就要減少利潤,甚至賠本銷售。例如,計算機行業,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很快。庫存有積壓,就要及時處理,否則,越放越不值錢(貶值)。同時,新上市的高端產品,售價會比較高,商家要把利潤賺足。以上是個人的觀點,還望各位老師指點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