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析“融資”,“估值”,“控制權”,一文教你

(點關注,不錯過任何好文。並有驚喜相送)

對於一個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動不動就是百萬、千萬甚至數十億,那麼這些估值是如何來的呢?作為創業者的你覺得自己的公司又價值多少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範尼斯投資 wang zhiping的文章。

傳統項目或公司的估值基於現金流基礎:使用財務報表表中的 EBITDA(息稅折舊前利潤)數據乘以 8,再乘以特定行業的貝他係數即可快速得出談判基礎,剩下的就是具體的微調了。

但是對於早期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更多的是一種依靠經驗與直覺的投資藝術而不是精確計算,另外還有一項輔助手段 DEVA 估值法。經驗與直覺估值這裡就不說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DEVA 估值法。其具體為股票價值折現分析法 (discounted equity valuation analysis),適用於那些處於創意、創新、創業的早期階段的公司或項目,他可能還沒有產品 / 商品,有的甚至就是一紙夢想,但樂觀的預計未來的市值或銷售額的複合成長率高於 15%,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性。

DEVA 最早由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師 Mary Meeker 提出。1995 年網景上市 4 個月後,米克爾和同事合作出版了論文《互聯網報告》,文中提出的 DEVA 估值理論,很快成為了風險投資領域估值的參考標準。DEVA 依據的依然是網絡時代每 18 個月芯片速度會增長一倍的摩爾定律,但在投資領域,18 個月的帶來的不僅僅是價格下降一半,而且還是項目市值的指數增長,即 E=MCC(其中 E 為項目的經濟價值,M 為單體投入的初始資本,C 為客戶價值增長的平方值)。

比如一部電話或一個網站,當只有自己一個客戶時,他的價值基本為零,當鎖定第二個客戶後,就可以做很多的互動,附加價值也就被發現了,附加價值的測算是客戶數量 2 的平方 4,當鎖定第三個客戶時,會加速發掘更多新價值,附加價值應該是 3 的平方 9,依次類推。另外,固定成本 M 和 C 為指數關係,即越過固定成本線後,後面的增長將不再與固定成本的線性變動相關聯,而是指數型增長。比如,創建一個數據庫後,計算機管理一名客戶數據與管理一百萬名客戶的數據的潛力差距不大,但今後的客戶廣告投放收益則會是指數型變動的,為了追求這部分指數型增長價值,降價或免費吸引客戶成為了其必然的選擇。

隨後,DEVA 估值理論催生了新一輪大規模的併購。比如 A 公司有 100 個客戶或連鎖店,他的估值是 100 的平方 1 萬;B 公司有 300 個客戶或連鎖店,他的估值是 300 的平方 9 萬,兩家公司估值合計為 10 萬。如果推動兩家合併,則會變成一家 400 個客戶或連鎖店的新公司,他的估值是 400 的平方 16 萬,憑空產生的 6 萬就是併購帶來的規模效益。為了實現併購,賺到 6 萬,B 公司願意出價 2 萬收購 A 公司,A 公司原來的 1 萬估值賣了 2 萬,非常滿意。B 公司則可以在 9 萬估值的基礎上加 1 萬併購費用,以 16 萬的價格賣出,淨賺 6 萬,A 公司和 B 公司的二級股權交易都能因此獲利頗豐。

那麼面對 Facebook 的天價估值如何解釋呢?其實,理解 DEVA 的 C 的平方即可迎刃而解。假定 Facebook 的客戶市場價值為每人 10 美分,1 億客戶就是 1000 萬美元市值。估值時,使用 1000 萬的平方即可,為 100 億。Facebook 現在有 8 億用戶,那麼最小市值也達到了 800 億美元(注:計算最小价值是將 Facebook 的 8 億用戶分成了 8 份,而最大市值計算出來應該是 6400 億美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蘊含了一個只有互聯網企業才有的特徵,即互聯網企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客戶在網絡瀏覽搜索時,鼠標一動就會跑掉,他不會留意你幕後的成本構成,如何留住客戶的注意力才是互聯網企業的精髓。

最後,對互聯網企業的定義也很重要,基於互聯網本身的企業和利用互聯網開展自身傳統業務是非常不同的,估值時需要甄別適用的金融測算公式。

對於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我認為還是要看公司的業績,但是,是公司五年之後的每股淨利潤業績,以及十年、二十年內的成長空間!為什麼看五年後業績呢?因為互聯網公司一般是先做市場做人頭,後做利潤,如果市場和利潤一起飈升的公司,那不得了啊,投資價值巨大!

互聯網公司綜合競爭力優勢的分析判斷,要重視這樣幾條:1.老闆團隊的公司發展戰略是否優異;2.公司是否高度重視和汲取客戶體驗、市場體驗,讓客戶使用體念、公司研發人員的科技創新、其他社會公司和社會人士的科技創新,共同推動公司的快速發展;3.公司是否具有時空開放性的平臺價值;4.公司的綜合競爭力是否處於細分市場行業龍頭地位;5.市場用戶的數量是否夠級別,是否能大規模普及;6.公司管理層的前瞻能力、反應速度、執行力、跨部門協同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等。

《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分析》

談談我的互聯網投資思路,那就是不看PB、PE,輕資產沒法看PB,現金流是未來的,更沒法看PE,定性分析方面互聯網公司也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那怎麼估值呢?化繁為簡,就看五條:

第一,看用戶流量

燒錢是為了賺錢。互聯網公司初期沒有利潤,只能看未來利潤的源頭,即用戶流量(UV),特別是活躍用戶數(Active Uers)的變化。奇虎360為什麼估值高,高就高在他的用戶數量太龐大了!我的理解是,用戶數量才是互聯網公司的真實資產,這個模式其實很好理解,非常像中國平安的壽險業務,保單表面上看是費用,實際上是未來的利潤,中國平安賣出的保單越多,賬面虧損越大,但內涵價值越高,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互聯網公司的用戶流相當於傳統行業的現金流;傳統行業看淨利潤的增長率,互聯網公司看用戶數量的增長率;傳統行業看PE、PB,互聯網公司看市值和用戶流量之比(P/U)。這個估值模型分析騰訊、奇虎、YY,是目前市場通行的方法。

第二,看貨幣化能力

免費的才是最貴的,有了用戶流才有現金流,有了U才能分析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能讓用戶甘心情願從口袋掏錢,互聯網最賺錢的業務就是3G:Game、Gamble、Girl。因此,把用戶轉到這些能賺錢且有黏性的業務才是出路,騰訊的Game、500彩票的Gamble、YY的Girl,看好的邏輯就在於此。當然,用戶流能否未來轉化為現金流,是互聯網公司的風險一躍,不成功則成仁,要麼上天堂,要麼下地獄。騰訊帝國的崛起,就是通過免費的QQ、微信吸引到海量用戶,再通過網遊、增值服務、渠道分成、廣告把用戶流源源不斷的轉化為現金流。反面的例子就是新浪,新浪微博也擁有海量用戶數,但始終沒有辦法把用戶流量貨幣化,在微博最火的時候投資新浪,註定了腰斬的悲劇。貌似雪球和新浪微博很相似啊,呵呵。

第三,看用戶體驗

互聯網行業用戶就是上帝,能吸引用戶、留住用戶,唯一能靠的就是偉大的產品。騰訊、奇虎、淘寶的興起,不是依賴政府保護和推廣,而是依賴產品極致的用戶體驗,方能殺出一條血路。同理,央企也搞過人民搜索,結果一塌糊塗,互聯網行業千萬不要投國企或者有官方背景的企業,互聯網是屌絲的天下,官僚永遠搞不好互聯網,因為根本沒有為屌絲服務的互聯網基因。

第四,看企業家精神

互聯網行業沒有任何門檻,VC的錢比好主意多,幾個大學生在地下室就能創業,只要注意好就不愁融到資,因此互聯網的競爭極為殘酷,全行業野蠻成長,能僥倖勝出,全靠領導人和團隊的狼性!狼性!狼性!不玩命,就滅亡

第五,看行業龍頭

因為老方說過,“老二非死不可”嘛!任何互聯網的細分市場,要投就投No.1,老二便宜的話可以投,老三老四基本就是垃圾,不投蘇寧雲商就是這個道理(不是蘇寧不好,而是它做不到No1No2),所以,真想投互聯網公司就去中概股吧,創業板別說是老二,老三老四都排不上,還被市場炒得群魔亂舞。

投資互聯網公司難在哪兒呢?

第一條和第五條有客觀的數據可供分析,但這兩條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而最重要的中間三條(用戶體驗、企業家精神、貨幣化能力)是純粹主觀的,這也許就是投資互聯網公司的難度所在吧!

創建估值過億互聯網公司的兩種途徑

每年有成千上萬的新互聯網創業公司,所以公司規模化的潛力越來越重要。一款好的產品永遠是最重要的,但是清晰的推廣策略可以加速公司的成長。很多早期風投已經開始用這個問題來衡量尋找投資的創業公司:這家公司會成為一家估值過億的公司嗎?

總的來說,創建估值過億的互聯網公司有兩種途徑:

§ 你的用戶終生價值很高,所以你可以花很多錢來獲得用戶。一般交易類和按月訂購模式的公司擁有較高的用戶終生價值。

§ 你的服務或產品有病毒性傳播效應而且有網絡效應,這樣你可以很廉價地獲得很多用戶,而且一開始不用過早商業化。

策略一:高用戶終生價值

高用戶終生價值是因垂直領域而異的,所以更好的分析方式是參考用戶終生價值與用戶獲得成本的比率。根據我的經驗,如果用戶終生價值是用戶獲得成本的三四倍或者更高,這個公司就比較有意思了。

高用戶終生價值公司最大的兩個特點是重複性購買習慣和低用戶流失率。具有這兩個特點的公司一般是能滿足用戶日常需求的電商和能夠為用戶提供差異化核心服務的 SaaS 公司。

對於一個風投來說,評估高用戶終生價值類公司的難度在於,度量這類公司的標準在規模化之後會變。例如,當最有效的營銷渠道都開發完了之後,用戶獲得的成本會增加。而且,隨著公司成長,用戶流失率往往也會上升。早期用戶對公司是最忠誠的,而且往往可以充當公司的品牌大使,而後期通過付費營銷渠道獲得的用戶則不會那麼忠誠。

策略二:病毒性傳播效應

另外一種規模化的策略是通過病毒性傳播效應和網絡效應獲得千萬以上或過億的用戶。這類公司在獲得用戶方面成本幾乎為零,但是每位用戶的價值也比較低,商業模式一般是廣告投放或者增值服務。

一大批和 Facebook 起來的公司屬於這類,例如 Zynga,但是這個免費午餐現在已經沒有了,因為 Facebook 已經開始商業化它的用戶獲得渠道。

更有意思的是具有網絡效應的 SNS 和商圈類(淘寶)公司。如果這類公司能夠做起來,他們不僅可以免費獲得很多用戶,而且還可以有很高的用戶粘性,也給未來的競爭者很高的進入壁壘。

二者之間的煉獄地帶

不幸的是,很多面向消費者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往往被困在這兩個策略之間:他們的用戶終生價值不高,而且也沒有什麼病毒性傳播效應。在這個不幸的組合之下是很難有估值過億的公司的。

隨著面向消費者的互聯網市場越來越顯擁擠,每一位創業者都應該思考一下這兩種規模化的策略。太多的創業者覺得用戶會自然而然的跑來使用他們的產品,完全低估了獲得用戶的難度。

只有能夠規模化的創業公司才可以獨立,並獲得投資人的青睞。創業者越早考慮好這一點越好,因為這有可能影響到產品。一億的估值在開始的時候可能看起來很遙遠,但是你必須要從最開始就想好能夠到達那裡的途徑

1.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點贊和評論一下。

2.如果喜歡股權和管理知識,請關注本頭條號相關文章。

3.關注後私信我回復“666”,可以為您提供股權諮詢服務,並且有機會獲得《股權結構設計方案》、《公司股東進入與退出機制》《股權融資協議》和《股東合作協議書》等股權相關資料